龍游山

龍游山

龍游山,位於重慶市合川區西側銅溪鎮境內涪江南岸的白沙鋪(金沙村),距合川城區5千米。其山名依形態(山勢)而來,由綿延起伏的銅梁巴岳山脈,隨九嶺諸峰逶迤而來,直抵涪江之畔,山峰氣勢磅礴,形似游龍,可謂“九嶺逶迤騰細浪,傲岸挺立涪江邊,險峰峻岭飛龍游,名山古剎鎮河川。”史志有其形“矯如龍之游”的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游山
  • 地理位置:重慶市合川區
  • 開放時間:全天
  • 占地面積:1 km
  • 海拔高度:433米
地理位置,簡介,史傳,景點,龍游寺,明代石坊,捨身岩,喳口石,打虎碑,立中學遺址,上山步道,遠景,交通指南,

地理位置

合川區

簡介

龍游山位於重慶合川銅溪鎮境內,距合川城區約5千米。合川史志有如下記載:“龍游山,在州城之西偏,隔涪江一水,山勢陡峭騰龍蜿蜒,下飲渭沱,餘氣溢為彭山,岡嘴諸小埠,中聳一峰,如鶴膝四面壁削。頂平於幾,鄉人圍為寨,寺踞其巔。”
龍游山海拔433米,是一座桌狀山丘,面積約兩平方千米。有村級水泥公路直達山頂。山上地勢平坦,有部分村民居住在山上。龍游山四周絕壁環繞,涪江從山下流過。傳說明代曾有一位皇帝到山上遊玩,被上山的美景吸引而流連忘反。山上曾建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明代寺廟龍游寺,後毀於山火。近年由信眾捐款,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小廟,內塑一尊千手觀音像;又在近處懸崖石壁上建造了一尊睡佛造像。山上保存有一座明萬曆年間建造的石牌坊,經數百年的風雨洗禮,牌坊中的鏤雕動物、花草仍栩栩如生,斑駁字跡也依稀可見。
龍游山下,有成片的綠樹、田園、村莊。涪江繞山向東南流淌,蘭(州)渝(重慶)、遂(寧)渝(重慶)鐵路並行從山下穿過。山上可遠眺高樓林立的合川城區,架在涪江、嘉陵江上的5座跨江大橋歷歷在目。
獨特的環境、優美的風光,讓龍游山越來越成為合川市民休閒遊玩的好去處。

史傳

龍游山的來歷,長期以來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據史書記載,綿延起伏的龍游山脈從銅梁巴岳山逶迤而來,山勢“矯如龍之游”,其山則被稱為“龍游山”,龍游山上的古寺則被稱為“龍游寺”。
另一種說法是民間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病危時,本應傳位給大兒子,大兒子卻先他而死,於是便冊立大兒子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繼位,改元“建文”,稱明惠帝,民間則稱之為建文皇帝。不久,朱元璋之弟朱棣武力奪取皇位,改元“永樂”,稱明成祖。為逃避朱棣追殺,建文皇帝從南京逃到四川。途經合州(合川)金沙鄉境內的洪恩寺時,滔滔涪江由西向東流向合川,行行陣雁飛過金沙碼頭,涪水金沙中的美景吸引著建文皇帝,於是便在洪恩寺里暫住了一段時間。因此,人們便將建文皇帝暫住過的洪恩寺,更名為龍游寺。

景點

龍游寺

在歷史上,合川周邊有號稱“合州四大古剎”的龍游寺、淨果寺、護國寺、方溪寺。龍游寺則列於“四大古剎”之首。
龍游山
原大殿石柱
龍游寺的來歷充滿了神奇,龍游寺的歷史也比較悠久,始建年代素有爭議。清《合州志》稱始建於漢,史志有如下記載:“正山門外下短石梯,而寺工書矣。遍讀碑刻,皆謂寺創於宋淳熙間。明萬曆大修葺。至康熙年間,承舊制加工。或言某羅漢後。刻唐尉遲監修字……。” 晚清著名學者丁樹誠等曾對龍游寺的全部碑記作過考證,認為是始建於宋(南宋淳熙間即公元1174-1189),明洪武十五年高僧智榮募資重修。萬曆年間(1573-1619)曾擴建,後因明末清初戰亂屢遭破壞,清代康熙年間(1682-1772)又大加修葺。
龍游寺廟宇規模宏大,在巴渝乃至國內均不多見,殿宇縱橫交錯,主體呈十字布局。由南向北有文昌殿接引殿、菩提殿、觀音殿、地藏王殿;由東向西有天王殿、毗盧殿、大雄殿、古佛殿和金碧輝煌的藏金樓,還有寬敞的五百羅漢長廊及僧房多間,整個寺廟占地面積50餘畝,寺院建築面積達2萬平方米。其規模之宏偉、陣容之氣派實為國內罕見。
龍游山
龍游寺小廟
龍游寺在“文化大革命”中慘遭浩劫。寺廟被撤,佛像、石碑被毀,現僅存大雄寶殿中的兩根高大的石柱與兩座明代石坊。
近年來,當地民眾集資在龍游山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小廟,塑有神像,供信眾膜拜。

明代石坊

龍游寺現存目前僅存大雄寶殿中的兩根高大的石柱與兩座明代石坊。在兩根石柱上,有清鹹豐八年唐士奇撰寫的對聯一副。上聯是“齊心為上香味色聲歷劫好消赧業”,下聯是“佛法無邊貪嗔痴愛幾人能悟真如”。石坊修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其中一座位於龍游寺大山門遺址前,居高臨下面朝合川,石坊高約8米,寬約8.8米,3間4柱,柱石均0.6米見方粗。石坊陽面橫額為“華岩法界”,陰面橫額為“曇景長春”,均為楷書,字徑約0.5米。橫額落款右為“賜進士第雲南簽事封都尉史蹇逹題”,左為“明萬曆丙申歲秋吉太學生古渝蹇逵題”。另一座石坊位於此坊左側的一戶農房傍邊,兩坊相距約100米,原為3間4柱,目前僅存中間的1間2柱,石坊陽面橫額為“華岩真諦”,陰面橫額為“鷲嶺雲深”,字型、字徑與前一石坊相同,應為一人所書。
龍游山
法岩法界石坊
蹇達是嘉靖四十一年進士,歷任明兵部左侍郎、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少保,統帥過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等三次大規模征戰,曾是抗倭名將戚繼光的上司。 據蹇氏族譜記載,蹇達曾在合州龍游村捐助修建一座宋代古剎,並且還留有題刻。蹇式家族有“古渝第一望族”之稱,蹇氏先祖蹇義現在重慶市北部新區有墓,人稱“天官墳”。蹇義從明太祖到明英宗,歷侍五朝六帝,最高官職為吏部尚書。明代早期,吏部居六部之首,因此吏部尚書又稱“天官”。

捨身岩

龍游山四面懸崖,奇險無比,涪江環繞山下,崖邊用石頭築砌圍寨以防外侵。前後山門曾修炮台、並架有生鐵鑄造的重型火炮。兩道山門關閉,整個山寨無路可進。山門修在險要位置,實乃一夫當關萬夫難敵的軍營古寨。
龍游山
捨身岩
捨身岩是一處高約20米的懸崖,一塊平坦的巨石向外延伸突出,十分險要。
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山東、山西、江西、陝西等地相繼發生饑荒,“民不聊生,應起為盜矣。”當時農民起義漸成大勢,“八大王血洗四川”就始於那個年代。作戰勇猛但心胸狹隘的張獻忠鐵蹄踏蜀濫殺無辜,入川即宣稱逢人必殺不留活口。龍游山周圍方圓百里的百姓及外地逃難者紛紛奔向集天然屏障和人工防禦設施為一體的龍游山避難。由於龍游山寨防禦體系固若金湯,逆軍僅使用冷兵器根本無法攻山,狡猾的逆軍為迷惑山上難民,將軍旗插在龍游山東北面大約1千米的插旗山巔,還不時有人搖旗吶喊,與龍游山形成對峙。鄉民們大多聚集於龍游山前懸崖邊觀看。為伺機攻山,逆軍將駐地周圍的香蕉樹砍伐收集成堆,將樹皮層層剝開並分割成小塊,在上面分別用蠟燭點燃,利用夜暗掩護放進奔騰不息的涪江隨波逐流,讓山上觀看的人們誤以為逆軍星夜乘船撤軍東下。若干鄉民紛紛奔向懸崖邊的大盤頭上爭相目睹其“撤軍”的壯觀場面,從而大意麻痹而忽視防守。此時,逆軍藉助山下茂密樹林的掩飾,從山腳悄悄迂迴至龍游後山較平坦的魏家坪集結。然後用搭梯方式翻越山寨城牆,刺殺了失去警惕的守軍哨兵後,打開寨門,直撲前山聚集看“熱鬧”的人群。當人們發現賊兵突入時已無路可逃,一方面驚恐萬狀的人群慌不擇路,另一方面寧肯摔死也不願當俘虜遭酷刑。霎時,人流蜂擁奔逃成群跳下懸崖,死傷者不計其數。故後人把此處取名為頗有紀念意義的捨身崖。
龍游山
石塔
超度亡靈,以後的僧人將岩下的成堆白骨蒐集焚燒。在離捨身崖不遠處修建一座名為萬人塔的石塔。明末戰亂中,宏偉壯觀的古剎龍游寺首遭滅頂之災,其毀壞程度實屬罕見。後來民間有幾次大的修繕,捨身崖的故事就流傳千古世代相傳了,凡上山的遊客都前去觀看並默哀哀悼。

喳口石

喳口石,位於龍游山後的魏家坪,與龍游山脈相連。這裡巨石陳列,形狀各異,讓人稀奇。
龍游山
龍游山巨石
相傳,遠古時候,由於長江中下游洪災泛濫,有憂民之人立志計畫用巨石築填大江橫截三峽,治水減災以造福人類。因受時代限制,且距離遙遠,交通閉塞,只好祈求高人指點相助。智者高深莫測,見求助者用心良苦,十分虔誠,便以慈悲為懷的心態決定鼎力相助以拯救蒼生。他將巨石點石成豬前行,指點迷津後再三告誡其必須晝伏夜行,風雨無阻,並囑咐其高度保密,切忌言語他人,以免泄露天機。三夜行程前兩夜一路順風,缺乏毅力又怕苦累的趕豬人眼見大功即將告成,當豬群行至距涪江邊僅剩約兩千米的龍游山後魏家時便違忌逆師,認為反正快到江邊,入江便如魚得水,乾脆今晚休息半夜,天亮前突擊趕路便可萬事大吉。他將高人的諄諄告誡忘得一乾二淨。子夜時分,他擅自叫停正快速行走的豬群而犯忌貪睡。幾小時後被突如其來的電閃雷鳴驚醒,睜眼一看天已大亮,轉瞬間豬群即刻原形畢露還原成巨石臥停原地。此刻,後悔不已的他仰天長嘯中還沒來得及合攏閉嘴就變成了一塊喳口巨石,喳口石的來歷就源於此。千年道行一覺洗白的故事留給世人無盡的沉思。
離群豬巨石不遠處的一塊巨石因雷劈一分為二得名為“雷打石”亦於此相關。清人王爾鑒在《登龍游山》一詩中“奔山走石互乾坤,乾坤蕩漾如蚍蜉”之句喻指此典故。

打虎碑

據史志記載:龍游山東北面的大山門外,陡石梯盡頭處有一小石壩,壩外懸崖絕壁,曾豎立一塊“羅將軍打虎碑。”
碑文所稱的羅將軍其實是膽大壯實的轎夫,平時靠擔力抬轎為生。某年盛夏某日晌午時分,羅氏獨自挑東西上山在此歇息,此地山高崖陡,周圍森林茂密,半山泉水潺潺,涼風習習。實乃遮天蔽日的納涼之地。由於轎夫連續勞碌奔波,躺下一會便鼾聲如雷。突然樹枝嘩嘩作響,一隻猛虎從林中竄出,見一彪形漢子仰臥崖邊石壩,因老虎習慣食活不食死,便慢慢靠近人體,聞嗅其死活。哪知堅如鋼針的虎鬚刺入人鼻,羅氏猛打噴嚏,老虎驚駭而抬腿躍退,不慎墜下懸崖而斃命。打虎將軍的故事便訛傳世代。後來不但立碑還有一楹聯:“虎跳石,石跳虎,虎跳石不跳。龍游寺,寺龍游,龍游寺不游”。其意亦是虎跳石旁墜懸崖的佐證。

立中學遺址

抗戰時期,龍游山曾作合川縣立中學的校址。
民國29年(1940年)7月22日,侵華日軍出動飛機125架,分批空襲合川和綦江兩地。第一批27架飛機於13時50分對合川城區實施猛烈轟炸,13時58分出動77架飛機再襲合川。日機在民生公司等處投炸彈484枚,燃燒彈18枚。兩次狂轟濫炸造成630人死亡,300餘人受傷,210棟、4300間房屋和90隻木船嚴重損毀的慘重損失。整個合川縣城一片火海,70%的房屋、道路和街面等被嚴重損毀。
在這國破家亡的危難時刻,面對隨時可能再遭空襲的嚴峻形勢,合川縣政府為保存抗戰實力,決定將當時合川的最高學府——合川縣立中學整體遷至距城區7千米的白沙鋪龍游寺。由於突然猛增千餘師生,山上住宿、生活困難陡增。據《合川中學校志》記載:“山上條件極差,住宿擁擠,飲水困難,但師生因陋就簡恢復教學。學校堅持抗日宣傳與文化教學並舉,開荒種地,自製體育器材。體育教師白爵良帶領學生平整操場,挖沙坑、裝雙槓、做木馬,在抗戰時期堅持體育教學,開展課餘體育活動。教學生武術技能,教學生練文習武,強健體魄,在抗日救國的口號鼓舞下,師生抗日熱情很高。白老師還組織‘萬里籃球隊’,並經常開展比賽,為激勵學生的抗日練文習武的熱情,還特地為球隊題詩相贈。‘強健體魄精神充,萬里鵬程萬里風,愛國抗日英雄漢,銅拳鐵腿縛蒼龍。’的豪邁詩篇,正是當年師生立志抗日救國的精神風貌和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的真實寫照。白先生思想進步、文武兼備,擅長武功,其品德深受師生愛戴。”
學校遷上龍游山後,師生們克服困難,為抗日救國而學習的目的明確,信念堅定。學校勵精圖治,學生一面學習文化,一邊養豬種菜以改善師生生活條件。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學校在堅持文化教學和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的基礎上,強化體育振興,以刻苦學習、練文習武、強健體魄、抗日救國為校訓,有過許多可歌可泣的壯舉。時逢天旱,為不與周圍民眾爭利,老師親率千餘學生頭頂烈日,排成長龍似的隊伍,從山巔到涪江邊,用臉盆打水以接力的方式相互傳遞運水上山,譜寫出戰天鬥地的壯麗詩篇。有詩曰:“威猛巨龍游,涪江水倒流,師生同攜手,抗戰真理求。”這就是當時情況的客觀描述。
學校尊崇維新理念,重視西學,立意教學改革。早起曾邀愛國實業家盧作孚先生任學監併兼教數學和國文。盧作孚年輕好學、嚴謹勤奮、鼎力推行維新理念治學。合川原老地下黨員向文昭、易復智及原重慶日報高級記者、離休幹部文履平、原西安交大黨委書記陳炳耀等先後在該校就讀。
該校在山上艱苦辦學,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後方搬回合川城區。其間,學校先是國中、後升為全日制高中,分期分批為國家培育了大量人才。不少人畢業後即奔赴抗日和解放戰爭前線,為抗日救國、民族解放及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山步道

為了方便市民登山,龍游山修建了上山步道,步道於2016年6月開工,2017年6月底完工。
龍游山
龍游山步道
據了解,該步道起於金沙村場口,終點在龍游山山頂,設計為青石板材質,全長3000米,寬1.5米,沿途有六角休閒亭2座,衛生間一座。龍游山上山步道猶如一條巨龍,隨著山勢延伸。步道建成後,為民眾提供了一個登山健身的好去處。

遠景

為了開發龍游山的資源,合川區規劃建設龍游寺佛教項目。將打造占地550畝龍游寺佛教文化園,恢復重建“龍游山八景”。項目建成後,預計地產收益達2億元,景區年收益達1800萬元。

交通指南

從合川城區到龍游山,一是從涪江二橋頭,經白鹿山下,過小安溪大橋,前行過涪江三橋朝左,經鐵門村、皂角場邊,再向前上山;二是在合川城區乘班車至九嶺街上,繼續沿S416省道前行約600米,朝右分路下馬鄭路村道,步行朝東北方向走,經花朝門,爬山至龍游山。
沒有班車到龍游山,但有水泥村道,可自駕上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