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家圈鎮

龍家圈鎮

龍家圈鎮位於沂水縣城西郊,轄54個行政村,66個自然村,1.5萬戶,5.9萬口人,總面積9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6萬畝,森林覆蓋率30%,平均海拔109米,地勢北高南低,主要河流是沂河,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2.3℃,極端最高氣溫35℃,無霜期為195-210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家圈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
  • 電話區號:0539
  • 地理位置沂水縣城西郊
  • 面積:94平方公里
  • 人口:5.9萬口人
  • 方言:沂水話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泉山國家森林公園、靈泉寺
  • 機場:臨沂機場
  • 火車站:沂水站
  • 車牌代碼:魯Q
  • 耕地面積:4.6萬畝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綜述,工業,農業,第三產業,產業發展,科技示範園,產業結構調整,社會事業,榮譽稱號,旅遊資源,

歷史沿革

龍家圈鎮原屬黃山公社,1985年9月成立龍家圈鄉,2001年與原柴山鄉合併,2010年更名為龍家圈鎮。
龍家圈鎮

經濟發展

綜述

2010年,全鎮實現GDP25.6億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長16%;地方財政收入5149.8萬元,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長29.6%;農民人均純收入 6912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長12.1%。

工業

工業經濟顯著提升。圍繞國家巨觀調控方向,成立了食品加工、機械製造、板材家具、紡織服裝、生物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提升工作線,抓調整、促提升,五大產業集群優勢進一步顯現。2010年,全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80億元,利稅4.4億元,是2005年的2.2倍和3.7倍,年均增長16.9%和29.7%。“十一五”期間,實施50萬元以上工業技改項目238個,完成投資30.98億元。爭創中國馳名商標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市級2家。民營經濟快速擴張,個體工商戶和民營企業達到1396戶和160家,分別比2005年增加900戶和90家。

農業

現代農業健康發展。堅持用抓工業的思路發展農業,用抓工業的方法管理農業,用抓城建的理念建設新農村,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現代農業邁上了新台階。目前,全鎮已建成10畝以上養殖小區32處,其中生物環保養豬場9處。林果面積發展到8600畝,楊樹豐產林達到2.6萬畝,發展木皮加工生產線200條,膠合板生產線35條。發展食用菌基地12萬平方米。種植烤菸9243畝,收購菸葉270.1萬斤,實現銷售收入1634.9萬元,菸葉稅收359.8萬元。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60個,入社農戶2000餘戶。創新土地流轉模式,流轉土地7000畝,占全鎮耕地面積的18%。

第三產業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始終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積極實施“大招商、招大商”戰略,突出招大引強、招商選資,集中精力,主動出擊,成功引進了華政管業、中和花都、巨明木業、興田機械、權標塑膠等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為全鎮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2005年以來,全鎮共引進過千萬元項目40個,其中,過億元項目8個,過5000萬元項目4個,過3000萬元項目6個,過1000萬元項目22個,實際利用外資27.78億元。
金融創新紮實推進。新發展26家農民資金互助專業合作社,累計發放支農資金2600萬元;成立了興龍貨物配載有限公司,2010年,實現營業稅收313.7萬元,體現地方財力255萬元;成立了興龍貸款擔保基金協會,累計發放貸款1000餘萬元;不斷強化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力度,2010年,全鎮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7.55億元和3.1億元,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城鎮建設進程不斷加快。黨委、政府多渠道、寬領域籌集城市建設發展資金,規劃建設了河西項目選址區,圍繞打造“四縱六橫”道路交通框架,不斷加大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不斷最佳化全鎮經濟發展環境。“十一五”期間,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億多元,完成了2號、3號、4號、6號道路和兗石路的改新建及美化綠化亮化等配套工程,進一步完善了交通網路。圍繞農村公路“村村通”、幹線公路“綠化通道”和村居“五化”達標要求,五年來共修建“村村通”道路100餘公里,各村主幹道全面硬化,部分村水泥路實現了戶戶通。

產業發展

鎮政府農業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已形成林果、烤菸、桑蠶、蔬菜、花卉、中藥村六大高效經濟帶,糧食作物主要以小麥、玉米為主,糧經作物之比4:6;畜牧業已形成3個肉牛小區、四個養豬小區和四個養雞小區,專業村12個,存欄量牛1200頭、豬2.5萬頭、雞50萬隻;
水產業以網箱養魚、庫塘養藕、淺水養鵝鴨為主,形成南黃家莊、前萬、東李、營盤四個水產養殖專業村,發展網箱7300箱,藕塘200畝,鵝鴨2萬隻。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建成了鄉民營工業園、魯洲工業園及新興個體企業工業園三大經貿園區,全鎮民營企業及工商戶發展到2500家,正常納稅戶1000家,形成食品、布鞋、油頂、建築建材、化工五大支柱產業,擁有魯洲食品集團、建築公司、興龍開發公司、魯奈鞋業公司、滙豐糖果廠等十多家骨幹企業,其中,國內大型食品生產企業魯洲食品集團,主要產品有功能性生物糖源、麥芽糊精、山梨醇、全糖粉、糖果等,是目前國內澱粉糖生產規模最大、市場占有率最高的企業集團;已有魯洲集團高麥芽糖漿、麥芽糊精、蛋白粉,興隆食品廠冷凍冬粉,合興制釘廠針釘等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小城鎮建設全面發展,共開發了沂蒙路、龍港路、文化路等九條街道,建成了興龍小區、魯洲公寓、龍家圈小區三大住宅區,形成了“五縱四橫”的開發格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全面落實縣裡優惠政策的同時,從土地、稅費等方面制定更優惠的政策,凡固定資產投資在2000萬元以上的,無償提供土地10畝,使用期限30-50年,10畝以外部分,按最低限價收費,固定資產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無償提供土地20畝,過億元的項目,用地政策當面協商,對招商引資引薦人按引進企業所得稅全鎮財政所得部分的5-10%連續五年給予獎勵;鎮駐地和經貿園區以其優美的環境、優良的設施、優惠的政策不斷吸引企業入園經營,成為全鄉最亮麗的經濟成長點。2002年被評為省級社會創安先進單位,市級民營經濟明星鄉鎮、計畫生育先進鄉鎮、信訪工作先進鄉鎮、花園式單位,縣級兩個文明建設先進鄉鎮。

科技示範園

為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轉變領導方法和工作方式,強化政府服務功能,走“領著民眾乾,乾給民眾看”的路子,龍家圈鎮在馬荒窪建成科技示範園一處,規劃面積1000畝,現已 開發500畝。
在創辦經營中,以推廣科技、引進技術、示範服務為宗旨,以林果新品種繁育為主,由鎮4名專業技術人員管理經營,本著“以園養園”的原則,在取得良好效益的同時,將收入再投入到發展中,逐漸擴大示範園的規模,使其向高標準、高效益、規模化發展,走滾動發展的路子。現已
建成草莓大棚、果品大棚、苗木培育、蔬菜種植、優良品種選育等五大示範區。共育各類苗木300畝,年產250萬株,其中經濟苗木150畝,楊樹苗110畝;火炬花椒刺槐棉槐等上山苗40畝,容器育苗70萬袋。推廣引進楊樹新品南抗、108等各類苗木新品種12種。
現示範園已初具規模,經濟效益連年提高,示範園在吸引民眾,擴大規模的同時,提高了全鎮農民致富的科技含量,加快了良種、新技術的普及推廣,促進了全鎮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

近年來,龍家圈鎮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出發點,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三高”農業,農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
全鄉農業生產布局
西部丘陵地區實行近抓黃煙,遠抓林果;跋山水庫庫區及沂河沿線搞好水產養殖;東部平原地帶發揮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瓜菜、蠶桑、葡萄生產,在全鄉迅速形成“三高”農業優勢。
專業村建設
在全鎮培植建設15個專業村,具體情況是:港埠口蔬菜專業村,馬池水草莓專業村,寨里粉皮、粉條加工生產專業村,後馬荒花卉專業村,北月莊、甘河葡萄專業村,後金雞養雞專業村,柳泉廢紙收購加工專業村,小匡莊運輸專業村,西大埠嶺蠶桑專業村,南套黃煙專業村,西草溝蛋雞生產專業村,崮安中藥材生產專業村,南黃家莊水產養殖專業村。

社會事業

2011年,全鎮實現GDP31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7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800元。境內有沂水一中、四中、沂水捲菸廠等近10家省、市屬企事業單位,兗石路、沂界路、龍張路貫穿全鎮,村村通公路。電力通訊發達,擁有農電所、變電站各一處,電信分局2處,新上ADSL寬頻網,2011年全鎮用電量達4億千瓦時,程控電話安裝量達到11000部;設國中兩處,國小14處,衛生院2處,村衛生室30處,擁有各類餐廳(館)50處,餐飲服務業發達。境內資源豐富,黃沙鉀長石、矽酸岩儲量大。旅遊景點主要有靈泉寺森林公園、沂河水上公園、跋山水庫等。

榮譽稱號

1.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2.省級文明鎮
3.省級環境優美鄉
4.2011年度全市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先進鄉鎮(街道)
5.全市外貿工作先進鄉鎮(街道)
6.2011年度市級優秀文化大院
7.市級文明生態鄉鎮
8.2011年度全市縣域經濟發展先進鄉鎮(街道)
9.臨沂市農村黨風廉政建設“三基聯創”示範鄉鎮
10.2011年度縣級環境保護工作模範鄉鎮
11.2011年度縣級地方財政收入優秀鄉鎮
12.2011年度縣級工業和民營經濟工作先進鄉鎮
13.2011年度縣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
14.縣級執行2011年度人口與計畫生育目標責任制一等獎
15.2011年度縣級農村金融創新工作先進鄉鎮
16.2011年度縣級新聞宣傳工作先進鄉鎮
17.2011年度縣級招商引資工作先進鄉鎮
18.2011年度縣級畜牧業生產先進鄉鎮
19.創建全國聞名縣城工作先進鄉鎮
20.2009年度縣級安全生產工作先進鄉鎮
21.2011年度縣級消防工作先進鄉鎮
22.2011年度縣級林下食用菌種植示範基地
23.2011年度全縣新聞和網路管理工作先進鄉鎮
24.2011年度縣級廣播電視新聞宣傳工作先進鄉鎮
25.縣級財政收入優秀鄉鎮
26.2011年度縣級旅遊工作先進鄉鎮
27.2011年度縣級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先進單位

旅遊資源

泉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風景區
距縣城15公里,規劃面積180公頃,緊鄰全省第三大水庫——跋山水庫。景區群山環繞,自然環境原始生態,懸崖峭壁聳立,數百年蒼松疊翠,溪流潺潺。靈泉古寺、千年古銀杏、佛教塔林、宋代九龍碑、靈泉湖、雄師崖、觀音洞、韓湘洞、朝陽洞、五大夫松、飛來石、靈山隱士等景觀將千年歷史積澱於大自然的懷抱,並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靈泉寺
因寺內靈泉而得名的千年古寺靈泉寺,又名上院寺、上岩寺、上元寺,是景區內的人文主體景觀。該寺坐落於山岩深處的北山坡,寺院坐北朝南,隱於古銀杏樹蔭之中。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期間曾大規模重建5次,規模恢弘,殿宇林立,佛塔高聳,盛極一時。清朝以後衰敗於戰亂,佛像和敕封的雕龍碑被毀,經籍文物流失,寺院建築所剩無幾。改革開放後,沂河林場對靈泉寺景區進行了初步恢復整修。風景區內5株唐植古銀杏樹茂密參天,其中被稱為“神州第二銀杏雄株”的銀杏樹,高35米,胸圍6.9米,據專家考證,該銀杏樹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五百羅漢堂
是全國僅有的一處水上五百羅漢堂。堂內牆壁上雕刻著相貌各異、栩栩如生的五百羅漢。就其外貌看,有長者、少者、學者、書生、貧民、小販、頑童等,千姿百態,妙趣橫生,為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有些長手羅漢,長腳羅漢等形象,則是民間傳說故事的再現。
前埠子遺址
為新石器、漢代文化遺址,位於縣城西南約3公里前埠子村西南。遺址地勢略高,北為民舍,東南為耕田,西依小河。1988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後金雞埠王墳
位於縣城西部13公里後金雞埠村西500米處。“王墳”西靠山嶺,東、西、南三面為平原。墓封土高2米,周長48米。有漢畫像石,為東漢墓葬,已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玄天上帝閣
位於縣城西北20公里的柴山村南偏西一低洼處,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造。為雙層,底為石砌拱門,二層為閣室。高15米,南北長10米,寬6米,磚牆木架結構。拱門上楣刻有“玄天上帝”四字。閣內牆上有壁畫,已脫落難辨。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