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狀回

齒狀回

齒狀回系海馬結構的一部分。是一窄條灰質,其內側緣有橫溝分隔成鋸齒狀。此回位於海馬傘與海馬回之間,其後端與海馬傘分離移行於束狀回,其前端到海馬回溝的凹口處,呈銳角彎向內,橫過海馬回溝的下面,稱此橫帶為齒狀回尾,此橫帶把海馬回溝分為前後兩部:前部叫溝回,後部叫內邊緣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齒狀回
  • 外文名:Dentate gyrus
解剖結構:,1、海馬結構:,2、大腦:,

解剖結構:

1、海馬結構:

海馬結構屬於嗅覺系的皮質部分。胚胎時期,沿海馬裂貼於半球的內側壁,位於脈絡裂的上方。隨著顳葉的形成,海馬裂和脈絡裂被擠向下、前,弓形的海馬結構各部發展不均勻,由於胼胝體越邊纖維的侵入,位於胼胝體上面的那一部分海馬結構很少分化,形成灰被(胼胝體上回),位置較低的部分未受胼胝體的影響,發展成海馬結構的主體部分,即陷入側腦室底部的海馬(hippocampus),海馬裂兩側的齒狀回和鄰接海馬裂的海馬回背部,成為下托(subiculum)。海馬結構是邊緣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癲癇研究中備受矚目的部位。有人認為海馬結構類似於癲癇樣活動的放大器。大量的實驗及臨床研究發現,海馬硬化或稱顳葉內側硬化與顳葉癲癇發作密切相關。此外,該部位的許多微小病灶如低惡度星形細胞瘤伴發的頑固性癲癇與海馬神經元丟失的關係,通過病理研究也得到了證實和肯定。儘管癲癇和海馬結構硬化的因果關係還不能肯定,但通常認為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海馬硬化是“癲癇成熟”的基礎。臨床醫師根據海馬結構特點設計的不同手術方式均已取得了控制癲癇的滿意效果。
海馬結構呈前後走向,占據顳葉的內下部,突出於側腦室顳角底部側副裂內側。海馬結構的命名和區分尚未統一。通常將其由外向內(或由下而上)劃分為海馬旁回、下托、海馬溝、齒狀回(海馬角)、室床和海馬傘等。海馬由向內捲曲的數個小的腦回覆蓋海馬溝而成,因外觀似海馬而得名,而打開側腦室顳角所見到的海馬看上去則更像蠶蛹或羊角,故又稱其為海馬角;海馬長約5cm,前部為稍彎向內側的海馬腳,與騎跨在側腦室顳角尖部的杏仁核簇相接。室床是鋪展在海馬腦室面的閃光白質層,這層白質向後延伸形成海馬傘,後者進一步向後內上伸展形成穹隆。

2、大腦:

大腦主要由左、右大腦半球組成。在大腦兩半球之間有胼胝體等相連線,形成統一的整體和機能。每個大腦半球主要包括:(1)大腦皮層:是大腦表面的一層灰質,為神經細胞體集中的部分,有很多往下凹的溝(裂)和突出的回。(2)大腦白質:亦稱髓質,在皮質的裡面,它由神經纖維集中而成,內有聯繫大腦兩半球和聯繫大腦與腦幹、脊髓之間的纖維。(3)基底神經節:在大腦半球底部的白質中,由神經細胞體集中而成,最重要的有紋狀體,它的功能是協助大腦皮層調節機體的運動。人的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中最為發達的主要的部分。
大腦是腦主要和高級的部位,是心理活動的主要器官。大腦重量占全腦的80%。由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組成。大腦半球包括:大腦表面的灰質層,即大腦皮層,是神經細胞體集中的部分,成為高級神經活動的中樞;處於大腦皮層深層的大腦白質,亦稱髓質;在大腦半球底部的白質中,由神經細胞集中而成的基底神經節,具有協助大腦皮層調節機體運動的功能。人的大腦受到損傷,心理活動就會產生某種障礙。臨床發現,如果大腦左側半球中央前回底部受損傷,就可能導致“運動失語症”,雖然病人的發音器官正常,也能聽懂別人談話,卻不會說話,不能用口頭語言來表達思想。如果損傷的是大腦額中回後部接近中央前回手部代表區的部位,就會導致“失寫症”,病人能看懂、聽懂也能講話,卻不能寫字。另外,大腦顳上回後部的損傷,會導致“感覺失語症”,使病人能看懂文字,卻不能聽懂別人談話。大腦角回受損傷,會導致“失讀症”,病人視覺良好,卻看不懂文字的含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