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諸子名家志·徐福志

《齊魯諸子名家志·徐福志》介紹:徐福,我國著名秦代方士,山東龍口人(一說膠南),是中日韓早期友好交流的先驅者。《齊魯諸子名家志·徐福志》採用志、傳、志、圖、表、錄諸體裁,對徐福的生平活動、思想學說(貢獻)、著作與作品及其後世影響、文化遺蹟遺存、故里沿革等作客觀的記述和考證,引用資料嚴謹、翔實。

基本介紹

  • 書名:齊魯諸子名家志•徐福志
  • 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
  • 頁數:456頁
  • 開本:16
  • 作者:朱亞非
  • 出版日期:2009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9047692
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圖書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篇 生 平
第一章 徐福的祖先——徐夷
第一節 徐夷的起源
第二節 徐夷的發展
第三節 徐夷的消亡
第四節 徐福的家世
第二章 徐福的故里——山東龍口
第一節 “齊人徐市”的歷史記載
第二節 秦始皇三巡琅玡必經之地
第三節 三神山傳說和八神將地望
第四節 方仙道發源地和方士活動中心
第三章 徐福在國內的活動
第一節 徐福思想的來源
第二節 徐福是秦代方士的傑出代表
第三節 徐福與秦始皇的交往
第四章 徐福東渡
第一節 徐福東渡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徐福兩次出海
第五章 徐福一行海外活動蹤跡
第一節 徐福一行在朝鮮半島
第二節 徐福一行在日本列島

第二篇 業績與影響
第一章 徐福東渡與古代朝鮮、日本社會
第一節 徐福東渡與古代朝鮮社會
第二節 徐福東渡與古代日本社會
第二章 徐福的影響
第一節 從遺蹟和傳說看徐福東渡的影響
第二節 從文獻記錄看徐福東渡的影響
第三節 從歷代紀念活動看徐福東渡的影響
第四節 從研究、宣傳看徐福東渡的影響
第三章 徐福東渡的歷史功績
第一節 徐福東渡的歷史意義
第二節 徐福精神的現代價值

第三篇 歷代研究
第一章 歷代學者、文人對徐福的宣傳和研究
第一節 中國古代學者、文人對徐福的宣傳和研究
第二節 20世紀初至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學者、文人對徐福的研究
第三節 20世紀80年代以前徐福在日本、韓國的流傳
第四節 地方志、家譜中的徐福
第二章 20世紀80年代以來徐福研究概述
第一節 徐福其人研究
第二節 徐福故里研究
第三節 東渡原因研究
第四節 徐福東渡的規模與次數研究
第五節 徐福東渡起航地研究
第六節 徐福一行所到之處研究
第七節 徐福一行東渡航線研究
第八節 徐福文化和徐福精神研究

第四篇 文獻記載
第一章 中國部分史志書籍有關徐福的記載
第一節 正史記載
第二節 其他書籍記載
第三節 詩詞摘錄
第二章 日本部分史志書籍有關徐福的記載
第一節 文獻書籍記載
第二節 辭書有關記載
第三節 詩詞摘錄
第三章 韓國部分史籍有關徐福的記載
第一節 文獻書籍記載
第二節 詩詞摘錄

第五篇 遺址、遺存與紀念設施
第一章 國內遺址、遺存與紀念設施
第一節 山東省龍口市
第二節 山東省膠南市
第三節 山東省有關景點
第四節 河北省秦皇島市
第五節 河北省鹽山縣
第六節 江蘇省贛榆縣
第七節 浙江省慈谿市
第八節 浙江省岱山縣
第九節 國內其他地區
第二章 韓國遺址、遺存與紀念設施
第一節 濟州道
第二節 南海郡
第三章 日本遺址、遺存與紀念設施
第一節 和歌山縣
第二節 高知縣
第三節 三重縣
第四節 宮崎縣
第五節 鹿兒島縣
第六節 佐賀縣
第七節 福岡縣
第八節 山口縣
第九節 京都府
第十節 秋田縣
第十一節 青森縣
第十二節 東京都
第十三節 山梨縣
第十四節 愛知縣
第十五節 神奈川縣

第六篇 民間傳說
第一章 山東省龍口市的傳說
第一節 徐福與萊山
第二節 徐福與登瀛門
第二章 山東省榮成市的傳說
第三章 河北省鹽山縣的傳說
第一節 開化寺與千童鎮
第二節 百工集訓地的傳說
第三節 徐福為啥帶童男童女
第四節 童男豆腐
第五節 “瓜哥兒”和“豆兒姑”
第六節 左永和與李榮花
第七節 庾知縣賦聯祭千童
第四章 浙江省慈谿市的傳說
第一節 達蓬橋
第二節 龍門坊
第三節 徐久堂名和徐家祠堂
第四節 秦始皇求仙
第五章 浙江省岱山縣的傳說
第一節 “海天一覽亭”的傳說
第二節 紫霞洞的傳說
第三節 馬齒莧與柃木

附錄
20世紀以來徐福研究文獻一覽表
中國各地徐福組織一覽表(2006年6月)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第三節 三神山傳說和八神將地望
秦始皇多次東巡的目的是尋找方士到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向仙人求取長生不老藥。據戰國時代成書的《山海經》記載:“蓬萊山在海中。”晉代郭璞註:“在勃海中也。”《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記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在勃海中”。“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世主莫不甘心焉。”根據《夢溪筆談·異事》記載:“登州(古黃縣屬地)海中時有雲氣,如宮室、台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見,謂之‘海市’。”《齊乘》卷一《山川》“沙門島(海市附)”條記載說:“登州(古黃縣屬地)北海中九十里。……其相聯屬則有鼉磯島、牽牛島、大竹島、小竹島(上述島嶼均屬長島縣,即古黃縣屬地),歷歷海中,蒼秀如畫,海市現滅,常在五島之上。”乾隆《黃縣誌》卷十《藝文上·海市說》載:“海市稱天下奇觀,尚矣,蓬萊有之,黃邑亦然,登朝宗門樓,憑眺而寓目焉,往往可得也。”清代錢泳《覆園叢話》卷三“海市蜃樓”條言:“王仲瞿常言:‘始皇使徐福人海求神仙,終無有驗。後游山東登州,見海市,始恍然日:秦皇、漢武俱為所惑者,乃此耳。’此言甚確。”《辭海》“海市蜃樓”條說:“我國山東有蓬萊縣常見渤海廟島群島(今屬長島縣,古黃縣屬地)的幻境,即海市蜃樓。”
可以看出,所謂的三神山實際上就是秦代齊郡黃縣、睡縣一帶海邊經常出現的海市蜃樓的縹緲景象。由此也可以證明,徐福應該是黃縣、睡縣一帶的人。
《史記·封禪書》又載:秦始皇“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騶嶧山,頌秦功業。……於是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日太公以來作之。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其祀絕,莫知起時。八神:一日天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居臨茁南郊山下者。二日地主,祠泰山樑父。蓋天好陰,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日‘疇’;地貴陽,祭之必於澤中圜丘雲。三日兵主,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四日陰主,祠三山。五日陽主,祠之罘。六日月主,祠之萊山。皆在齊北,並勃海。七日日主,祠成山。成山斗人海,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雲。八日四時主,祠琅邪。琅邪在齊東方,蓋歲之所始。”
可以看出,所謂八神將中有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神集中在以黃縣為中心的齊北渤海一帶,這一帶是秦始皇東巡必經之地,這四神主也是其必祀之神,特別是祭奠黃縣境內芝萊山上的月主祠時,規模宏大,盛況空前。所以秦始皇很有可能就是在這些地方見到了長期在此活動的著名方士徐福。
第四節 方仙道發源地和方士活動中心
戰國時期出現了一種方仙道,從事活動的人稱為方士,即“方術”、“方技”之士,他們吸取了道家與陰陽家思想,專門研究求神仙、煉丹藥以及禁咒祈禳之術,他們宣傳人可以得道成仙,長生不死。據說有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子等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方仙道產生於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時期,起源地點就是在燕、齊一帶的海上,也就是今河北、山東兩省的渤海沿岸,黃縣正好位於這一區域之內。
方仙道學說和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形成了齊地方士尋求仙藥的活動。顧頡剛在《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一書中說:“仙人是燕國的特產,這風尚及於齊國;仙人的道是修煉來的;仙人的居地在燕國東邊和齊國北邊的渤海。”“鼓吹神仙說的叫做方士。想是因為他們懂得神奇的方術,或者收藏著許多藥方,所以有了這個稱號。《封禪書》說:‘燕齊海上之方士’,可知這班人大都出在這兩國。”戰國末期齊國方士活動最活躍的地區就是以黃縣為中心的齊國東部沿海地區,這裡也就成為當時方士的集中之地,徐福就是山東沿海一帶方士集團中最為傑出的代表。徐福從小受到這種活動的影響,陰陽五行學說和求仙不老學說自然成為徐福的思想淵源和從事方士活動的理論基礎,徐福也迅速成為當時全國最為著名的方士之一。
綜上所述,認為徐福是秦代黃縣人的說法符合司馬遷在《史記》中關於“齊人徐市”的記載,秦代齊郡黃縣屬於漢代之東萊郡,並有徐鄉縣即由徐福而得名;符合秦始皇三次東巡琅玡的路線走向;與三神山的傳說和秦始皇所祠八神將的地理位置相吻合;也是戰國時期方仙道的發源地和方士活動的中心,所以在今天沒有更確鑿的資料認定徐福故里的情況下,大致確定徐福的故里就是秦代齊郡黃縣,也就是今山東省龍口市。
1991年9月,在山東省龍口市召開的由中日80多位先秦秦漢史、中日關係史專家、學者參加的國際徐福學術研討會上,與會代表圍繞徐福故里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達成了共識,認為徐福的故里為山東省龍口市是比較可信的。
P22-24

後記

《徐福志》由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龍口市人民政府組織發起,由協會秘書處和山東師範大學山東地方史研究所具體承擔編寫任務。《徐福志》的編纂構想最初由著名歷史學家安作璋先生提出。2004年4月,在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提議下,成立了以安作璋、朱紹侯、高敏先生為學術顧問,以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馬儀會長為主任的編纂委員會,以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山東地方史研究所所長朱亞非教授為主編,曲玉維、史衍勤、郝慧民為副主編的編寫班子。同年10月,編委會在地方史所辦公室,共同商定了篇目。隨後便開始了資料的蒐集、整理及志稿的編寫工作。2005年5月,在山東省龍口市召開了《徐福志》編纂工作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對志書的編寫工作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2006年3月完成初稿,5月中旬,受《徐福志》編委會邀請的審稿專家與擔任志書編寫任務的專家、學者在龍口市召開了《徐福志》通稿會,對書稿進行了仔細的審閱。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院長宣兆琦教授、山東省社科院李永先研究員等審稿專家都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見和建議。此後,編寫組成員根據專家、學者提出的建議進行了修改和完善。2006年12月完成送審稿,報送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並獲得批准。本書於2007年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年在做了部分修訂和增補後,由山東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
《徐福志》的編寫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與其他山東重要歷史人物相比較,徐福有他的獨特性。一方面,史籍記載零散且不統一,徐福本人並沒有留下自己的著述或文章;另一方面,徐福遺蹟和傳說又遍布中、日、韓三國許多地方,真偽難辨,考察、收集和論證分析有相當大的難度。雖然我們去過韓國與日本,並曾與兩國徐福研究專家和研究團體負責人進行過學術交流,但因為時間所限,無法對日本、韓國所有相關遺存進行詳細考察,另外涉及徐福的日文版書籍眾多,更難以一一閱讀,因此只能利用現有的並已掌握的資料進行研究和撰寫。好在隨著近20年來徐福研究熱度的不斷加大,中、日、韓三國學者都撰寫了一些對徐福研究來說很有力度的著作,並保存了許多資料,如由張煒、田連謨、朱亞非等主編的《徐福文化集成》、鄭一民的《東瀛聖跡考》、彭雙松的《徐福研究》、洪淳晚的《徐福集團與濟州島》、羽田武榮的《徐福故事》、逵志保的《徐福論》等著作,為本志書的編寫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史料缺乏和遺存考證中存在的不足。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堅持在以正史為主的基礎上,廣泛採集中、日、韓三國地方志、文集、野史資料及相關的考古發掘和傳說資料,並按人物誌書的要求加以撰稿。
多年來,在徐福的研究中,始終存在著許多有爭議的問題,本志書在堅持採用一種說法為主的同時,也將所爭議問題中的若干不同觀點分別加以列出,以便讀者作參考。
徐福的傳說遍及中、日、韓三國,因此在徐福傳說一章中,將國內來源確切的主要傳說加以收集,而韓國、日本的傳說遍及各地,眾說紛紜,來源不一,無法詳加考證,因此未能加以收錄,只能表示遺憾,還有待於將來進一步的調查和補充。
馬儀、謝華、丁方明等協會的領導和老前輩對本書自始至終給予了很大的關心和支持。他們不顧年事已高,多次過問本書撰稿情況及進度,提出編寫的指導思想,並千方百計解決編寫中的困難,對於本書在較短時間內完稿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安作璋先生作為秦漢史知名學者,以他的學識為志書的編寫提出了寶貴而中肯的意見,我們在撰稿中均予以採納。
本書的編撰還得到了中、日、韓三國有關部門和團體的大力協助和多方支持。國內有文化部社會團體管理辦公室、中國徐福會、山東省徐福研究會、河北省徐福千童會、龍口市徐福研究會、膠南琅玡暨徐福研究會、鹽山縣徐福千童研究會、秦皇島市徐福研究會、連雲港市徐福研究會、蘇州市徐福研究會、慈谿市徐福研究會、慈谿市三北鎮徐福研究會、岱山縣徐福研究會、(台灣)世界徐氏宗親總會、香港徐福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山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山東師範大學山東地方史研究所、龍口市委、龍口市政府、龍口市委宣傳部、龍口市文化局、龍口市徐福鎮、龍口市博物館、龍口市圖書館、龍口市檔案局、龍口市史志辦公室、龍口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煙臺市芝罘區芝罘島街道辦事處,韓國有韓國濟州徐福學會、韓國西歸浦市徐福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日本有日本荏原製作所、日本東京重機株式會社、日本徐福會、東京徐福研究會、新宮市徐福協會、佐賀縣徐福會、神奈川縣徐福研究會,等等。本書還得到了中、日、韓三國學者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為本書的撰寫和編纂提供資料的國內人員有方毓強、王仁銘、朱冠璋、江炳輝、李子文、張吉忠、宓位玉、鄭一民、周乃復、徐恆堂、徐德強、徐鴻進、楊斌,韓國的王福安、朴正錫、李英根、李垠政、吳文福、洪淳晚,日本的土橋壽、石川幸子、田島孝子、鳥居貞義、池上正治、羽田武榮、逵志保、壹岐一郎。本書插入了大量圖片,涉及中、日、韓三國眾多的古蹟、活動等,提供照片的有國內的馬志敏、方毓強、馮利民、田連謨、曲玉維、劉永旗、劉曉力、鄒少儉、張同春、張瑞華、宓位玉、鄭祖華、趙仁強、趙興亮、趙建華、郝慧民、曹承波,韓國的王福安、尹奉澤、李英根、李英新、李炯石、金鐘淑,日本的石川幸子、鳥居貞義、池上正治、赤崎敏男、逵志保,等等。另外,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馬儀及馬慶平先生、東京重機株式會社社長山岡健夫、日本荏原製作所所長滕村宏幸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資助。謹對以上為本書的編著提供無私幫助的中、日、韓各國部門、團體和個人表示誠摯的謝意。本書的撰稿人多為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年輕學者,他們多從事中外關係史和山東地方史的研究,雖然對徐福的研究時間並不長,但他們身上充滿了熱情和幹勁。儘管時間短、任務重,所掌握的資料也不很完善,然而作者們能虛心求教於老一輩專家,認真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並結合實地考察,在很短的時間中就完成了初稿,並進行了認真的修訂,儘管書稿難免有一些缺憾(如因時間倉促和條件所限,日本、韓國的民間傳說未能收錄進去,其他地方錯誤也在所難免),但編寫者們這種對事業的熱忱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本書編撰分工為:前言,朱亞非;第一篇,李建業、董金艷;第二篇,韓曉燕、盛雪雁;第三篇,梁娟娟;第四篇,王玉傑、郝慧民;第五、六篇,郝慧民;附錄由逵志保、曲玉維蒐集整理;圖版照片、“國內外徐福研究組織資料”由曲玉維、郝慧民收集提供;後記,朱亞非、曲玉維。全書由朱亞非教授通稿,並對若干章節做了修改補充。趙仁強、田連謨對本書撰寫和修改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趙興亮校對了初稿。2009年本書在山東人民出版社再次出版時,朱亞非教授又對個別地方進行了增刪修改。在此一併表示感謝!本書撰寫最終目的是堅持採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力圖在科學的方法指導下和廣泛占有資料的基礎上還原徐福這一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不過因受史料和學識所限,加之成書時間倉促,缺漏錯訛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編者 2009年3月

序言

距今兩千多年前,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及百工、弓箭手等,駕駛浩浩蕩蕩的船隊揚帆東渡,到海外尋求生存和發展的新樂園,一舉名垂史冊,成為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
在中國、日本及韓國史籍中,對這一重大事件多有記載,不過這些記載從文字上看過於簡單,還有許多記載來源於傳說。也正是因為史書記載的不詳,徐福及其東渡人員的活動和業績被淹沒在史海迷霧中,無法給後人展示出完整的歷史真相。因此,在相當長的歷史時間裡,徐福只是給人們留下了一個為秦始皇求仙人、仙藥的方士的形象。然而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中、日、韓三國保存完好的徐福遺存及不斷出現的徐福紀念設施和所流傳的經久不衰且生動感人的徐福傳說,已經昭示世人,徐福並沒有被人們所忘記。隨著學者們對徐福研究的不斷深入,籠罩在徐福頭上的面紗也逐漸被揭開。徐福不是一個普通的方士,而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多謀善斷的政治家,一位具有大無畏開拓精神的航海家,一位受到中、日、韓三國人民尊敬和愛戴的和平友好的使者,一位中國人走出海外的先驅者。
徐福所處的那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使用武力結束了戰國分裂動亂的局面,第一次統一了中國,隨後又制定和推行了“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統一了貨幣與度量衡等一系列鞏固統一的制度、政策和措施,對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他對農民過度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對知識分子的迫害打擊,又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強烈不滿與反抗。徐福作為一位頭腦清醒的知識分子,對秦始皇的暴政也極為不滿。他生活在山東沿海地區,自幼受到沿海地區道家、陰陽家思想的薰陶,對航海有一定的認識和嚮往,同時又目睹了沿海地區人民因躲避秦的暴政而遠走海外的狀況。因此,他抓住時機,利用秦始皇為求長生尋求仙藥的心理和沿海一帶居民對於海外有仙山、仙境、仙人、仙藥的迷信傳說,說服秦始皇委託他率人到海外尋求仙人、仙藥。經過幾次出海探險,他發現了海外有可以生存和發展的地方。在獲得去海外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後,徐福率領數千人的船隊義無反顧地走出海外,先後到了朝鮮半島南部(今韓國)和日本列島。他們與當地人民和平相處,共同開發這些當年還十分荒僻的土壤,並在這些地方安居樂業。
徐福一行東渡,是早期中國人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海外移民事業,他們把當時先進的中國文化帶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對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正因如此,徐福才得到了日本和韓國人民永久的愛戴和懷念。例如日本新宮、佐賀及韓國濟州島等地延續多年的對徐福的紀念和祭祀活動,就是當地人民對這位來自中國的和平友好使者的最好的追思,是對徐福及其集團在當地所作出貢獻的最充分的肯定。
今天,徐福研究已成為一種國際性的多學科的研究,它包含歷史學,考古學,航海學,社會學和中、日、韓交往史等諸多方面的內容。相信隨著相關出土資料或文獻資料的更多發現,人們會用更新的視角來充分認識徐福及其東渡,對徐福的研究也勢必會更加科學和深入。一個真實的、完整的徐福一定會展現在世人面前。因此,我們對於徐福的研究,其意義和影響早已超出了徐福其人其事,而成為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財富。
首先,徐福的精神值得我們探討和借鑑。這種精神可以歸納為三點:一是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不懼狂風惡浪,大膽走出海外創業的非凡勇氣;二是在那種特定環境下,採用巧妙手段反對和戰勝暴政的高度智慧;三是果斷抓住機遇,排除萬難,最終實現自己理想的決心和毅力。
其次,徐福文化值得我們發揚光大。徐福文化在中、日、韓三國已存在兩千多年,它包含徐福遺存、傳說、故事、文獻、詩歌、紀念活動諸多方面,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今天深入發掘這一財富,讓其發揚光大,對於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地方經濟,促進中外貿易,擴大文化旅遊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對於對青少年進行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愛家鄉教育更有很好的借鑑價值。
再次,徐福作為中、日、韓友好交往先驅的作用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兩千年來,徐福及其形象已深深地紮根在中、日、韓三國人民的心中,徐福已成為中、日、韓人民和平友好交往的化身,徐福其人其事永遠都不會被人們所遺忘。時值2l世紀的今天,研究和宣傳徐福,不僅能增進中、日、韓三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而且也能為東北亞地區穩定、和平與發展創造新的契機。宣傳徐福,也是為了使中、日、韓人民之間幾千年的交往所形成的友誼世代相傳。
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自1993年成立以來,在開展徐福研究,促進中、日、韓徐福文化交流活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徐福志》的編寫,也是協會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目的是為了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借鑑徐福精神,進一步促進中、日、韓人民之間的友誼和合作。編寫《徐福志》是一項前人從未進行過的工作,我們編寫人員為能夠承擔這項工作而深感榮幸。由於史籍中有關徐福的資料很少,而且又分散於中、日、韓三國史書中,大量流傳的是徐福的故事和傳說,這就需要對徐福的各種記載加以系統梳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真實、科學地反映出徐福這個歷史人物的一生。由於編寫時間倉促,尤其是一些日、韓文書籍尚未能遍閱,再加上編寫人員自身水平所限,本志書在編寫中肯定會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敬請廣大讀者和海內外有關專家學者多加批評指正,以匡不逮。
朱亞非
2006年10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