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位於臨淄區中部偏東北,距辛店7.5千米。面積50.73平方千米,人口42662人(2007年底),其中非農業人口2882人。轄1個社區、47個行政村。濟青高速公路、辛孤公路從鎮中穿過。古蹟有臨淄齊國故城和晏嬰冢、三士冢、殉馬坑等,屬國家、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沿革
原為臨淄縣城,系元末達魯花赤李仲明築。自元末至1958年9月,長達400餘年皆為縣治所;1962年復為縣治所;1970年1月改縣為區制,為區治所;1974年10月,區機關遷移辛店。1958年設城關公社,1984年4月改設齊都鎮。東隔淄河與皇城鄉、齊陵鎮相望,南界永流鄉,西與孫婁鄉、梧台鄉接壤,北與敬仲鎮毗連。1985年底,面積50.73平方千米,有居民11255戶42990人,轄43個自然村,47個行政村。1996年,面積50.7平方千米,人口4.2萬人,轄小徐、安合、西關、西關南、西關北、西門、南門、東門、東關、南關、趙王、龍貫、大夫、郎家、蔣王、韶院、葛家、劉家寨、蘇家莊、崔家莊、付家、闞家寨、河崖頭、東古城、田家莊、西古城、西古東、粉莊、邵家、東石、西石、石佛、永順、長鬍、督府、小王、劉家莊、婁子、南謝家、大王、常家、城北張、朱家辛、南馬、國家、譚家、尹家47個行政村。2003年,面積50.73平方千米,人口4206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95人。
經濟發展
齊都鎮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農業一直躋身於全國先進行列,素有“魯中糧倉”、“蔬菜之鄉”的美稱。2006年蔬菜總產達3.5億公斤,並引進薩非羅、共英達等蔬菜新品種十幾個,產品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地區。香菇出口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食用菌總產達4500噸,成為山東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蛋雞和生豬存欄分別達到80萬隻和6000頭,奶牛養殖達到1500頭。同時,在
濟青高速公路兩側調整土地1800餘畝建設的經濟林、豐產林,為今後開發濟青高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6年,全鎮生產總值實現13.64億元,比上年增長16.98%。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2.44億元、8.37億元、 2.8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69%、14.81%、39.41%。新增規模企業7家,總數達到25家,全年完成增加值2.92億元。
工業總產值完成 9.40億元,比上年增長46.65%。實現
工業產品銷售收入9.41億元,比上年增長48.42%。實現工業
利稅1.88億元,比上年增長 49.21%。實現利潤1.39億元,比上年增長47.87%。50萬元以上項目
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28億萬元,比上年增長1.86%。全年實現出口總額1.04億元,其中
直接出口創匯283萬美元,
同比增長62.64%。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257萬元,比上年增長7.07%。
農業總產值達4.07億元,比上年增長4.09%。糧食種植面積3510.18萬平方米,總產2.608萬噸,比上年增長8.77%。蔬菜種植面積2504.59萬平方米,總產 26.98萬噸,比上年增長12%。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700元,比上年增長11.02%。
齊都鎮北鄰
勝利油田,南靠
齊魯石化公司,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目前工業企業已發展到208家,形成了集化工、塑膠、塑編、電子、機械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產業格局。為實現經濟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鎮黨委、政府搶抓機遇,堅持走外向型經濟發展帶動戰略,充分發揮10 家骨幹龍頭企業招商引資的主題作用和積澱豐厚的
齊文化資源有時,加大招商力度,加快二、三產業發展。
齊都工業園
園區占地400畝,是稷下工業園的延伸,該園區距
309國道300米,與
濟青高速公路緊鄰,交通便利,園區南鄰中軒熱電廠和污水處理廠,供電、排污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進入該園區投資興業,除享受
臨淄區各項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外,還可享受齊都鎮招商引資優惠政策。
社會事業
【
食用菌生產】2003年,在發展食用茵生產中,採取了“三動”措施:一是宣傳發動。通過組織食用菌種植戶到先進地區參觀學習、舉辦食用菌培訓班、發放食用菌種植宣傳材料等形式,調動民眾種植食用菌的積極性。二是政策帶動。鎮政府加大了對食用菌種植的扶持力度。對新上食用菌棚(房)10個以上的種植戶每個棚(房)獎勵1000元。三是龍頭拉動。充分發揮雙華食用菌公司、婁子香菇基地的龍頭作用,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擴大食用菌生產。
【
招商引資】2003年,鎮政府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發展區域經濟的戰略性舉措來抓。一是建立客商資料庫,按姓名、電話、
通訊地址、
電子郵件地址、投資意向等分別列出。二是建立招商中介資料庫。包括有業務聯繫的各地招商部門、熱心友好人士、有關商會、有關媒體等。三是建立名人資料庫。經常與祖籍是齊都鎮或曾經在齊都鎮工作過的、目前在境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各界人士溝通,及時捕捉信息。四是建立創業人才資料庫,既包括本地民間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潛在投資人才,也有該鎮在外地求學、務工、經商且有意回鄉創業的人才。五是建立項目資料庫。將全鎮優勢資源重新整合制定招商引資項目庫,並及時上網發布。年內共談妥招商項目10個,到位資金6500萬元,契約利用外資500萬美元,完成年計畫的121%。
【教育初步現代化】2003年,鎮黨委、政府堅持“科教興鎮”戰略,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在財政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多方籌措資金270萬元,配備網路化教室11個,學生用微機369台,教師用微機287台。各學校、幼稚園寬頻上網,新建網路終端19個,實現了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新建視頻會議室1個。順利通過了市教育初步現代化鄉鎮的驗收。
【建設文明衛生鄉鎮】一是加強領導,健全組織。主要領導一月調度一次工作情況。實行分片包村包人“四級”管理網路。鎮長抓兩個分管副鎮長,副鎮長分片抓分管的對口成員,各工作人員包村,實行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各村組建3~6人的環衛隊伍,全鎮環衛工作人員達212人。二是加大投入。投資20萬元在南門村建立生活垃圾中轉站,日轉運垃圾12多噸,有效解決了鎮駐地及25個村的生活垃圾日產、日運問題。投資10萬元購置三輪保潔車25輛,人力地排車4輛,自卸小型翻斗車2輛,30型
裝載機1輛。三是村村設定生活垃圾池。採取每建一個符合標準的垃圾池補助300元的政策,使全鎮47個村共建設垃圾池122個。採取“村建鎮運”的辦法,平時由鎮裡統一收集、運送垃圾。最佳化了環境,改善了村容村貌。當年被評為區級文明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