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村(濱州市市東街道辦事處下轄村)

常家村(濱州市市東街道辦事處下轄村)

常家村位於濱州市區東北部,距市政府駐地3公里,距市東街道辦事處1公里。北依華濱新村, 東鄰灣東趙村,西靠濱北化工廠,南接天王堂村。村落南北長450米,東西寬700米,總面積約315000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常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濱州市市東街道辦事處
  • 地理位置:濱州市區東北部
地理位置,現狀,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常家村位於濱州市區東北部,距市政府駐地3公里,距市東街道辦事處1公里。北依華濱新村, 東鄰灣東趙村,西靠濱北化工廠,南接天王堂村。村落南北長450米,東西寬700米,總面積約315000平方米。1996年全村208戶,727人,總耕地878畝。常家村始建於明洪武4年, 常氏先祖由河北棗強遷此立村,以姓命名常家村。後來趙氏從灣東趙村遷來。 目前常、趙二姓為村中大姓,此外尚有宋、劉、南、鄭等4姓。民國間,一直屬濱縣二區郭集鄉管轄,新中國建立初,仍依舊制;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後,改屬北鎮人民公社郭集管理區;1982年建濱州市後,改屬濱州市郭集鄉;1994年6月郭集鄉改為濱州市市東街道辦事處, 常家村屬之。村址地處濱州市區近郊,西去數百米即是五日一集的龍鳳市場, 為本村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環境。1996年,全村從業人員410人,其中從事工業生產者50人,從事第三產業的150人,其餘從事農業。 全年國民生產總值1000萬元,創利稅180萬元,人均純收入2500元。年底被濱州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小康村”。

現狀

常家村一直處在封閉的小農經濟狀態,單一的農業經濟結構,發展極為緩慢。1945年,常家村隨著濱蒲大地的解放,從日偽統治下獲得了解放。1947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土地改革運動,人民開始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當時,全村有116戶,550人,耕地1717畝。村中1戶地主,1戶富農共18口人, 占地280畝。其餘為貧下中農,共532人,占地1437畝,人均2.7畝。那時候,由於生產條件極差,再加各種自然災害的侵擾,生產力低下,糧食畝產不過百斤,棉花畝產皮棉不過十幾斤。不少土地較多的人家,一年下來尚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多數貧困的農民雖則節衣縮食,也維持不了一年的生活。有的在種田之餘,只好學一點手藝,從事一點副業生產,以微薄的收入來補貼一家生活的開支。如:常立亭從河北省學來手藝,從事酥糖生產,後來成為濱州一大特產。此外尚有軋車房、木工房、粉坊、運輸隊、貨郎擔等。50年代中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常家人民走上合作化的道路,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的解放,再加上人民政府對農業生產的扶持,生產得到迅速發展,糧棉產量均有大幅度提高。1957年,1958年這兩年是合作化以來糧棉產量最高的時期, 糧食畝產超過400斤。棉花畝產超過30斤皮棉,工值達到0.70元。村民生活基本實現溫飽自足。

地圖信息

地址:濱州市博興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