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負郭之民有狐晅者

謀略之學不是教人詭詐,而是讓人拋開政治上的愚蠢和短視、撇棄邪惡和膚淺,歸入正義、光榮和長久的正道。古人深深了解民眾的言論對國家長治久安的積極意義,早已指出那些獨裁、專橫、鉗制言論的君王是絕沒有好下場的。就這樣一個樸素的政治哲理,幾千年來,真正實踐者卻非常之少。

基本介紹

  • 書名:齊負郭之民有狐晅者
  • 作者:劉向
  • 作品出處戰國策
  • 作品年代:戰國時代
  • 文學體裁記敘文
  • 語言:漢語
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品評析,作品出處,

作品原文

齊負郭之民有狐纍者,正議,閔王繟之檀衢,百姓不附。齊孫室子陳舉直言,殺之閭,宗族離心。司馬穰苴,為政者也,殺之,大臣不親。以故燕舉兵,使昌國君將而擊之。齊使觸子將而應之。齊軍破,觸子以輿一乘亡。達子收余卒,復振,與燕戰,求所以償者,王不肯與,軍破走。
王奔莒,淖齒數之曰:“夫千剩、博昌之間,方數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王曰:“不知。”“嬴、博之間,地坼至泉,王知之乎?”王曰:“不知。”“人有當闕而哭者,求之則不得,去之則聞其聲,王知之乎?”王曰:“不知。”淖齒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至泉者,地以告也;人有當闕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何得無誅乎?”於是殺閔王於鼓裡。

作品譯文

齊都臨淄有個叫狐?的人背靠城牆而居,他直言批評閔王過失,被閔王殺死在檀衢刑場上,從此百姓心中不再服從閔王;齊國宗室中有個叫陳舉的,因對國事直言不諱,被閔王處死於東城門外,齊國宗族從此與閔王離心背德;司馬穰苴為政素有美譽,也被無故誅殺,大臣們自此不再親近閔王。此時,燕王趁機派昌國君樂毅率領人馬進攻齊國,齊國派觸子帶兵應戰,齊國大敗,觸子只剩下一輛車子逃跑了。齊將達子收拾殘兵敗將,重整旗鼓,與燕兵苦苦爭戰。達子要求閔王對勇赴國難的兵將能有所稿勞,閔王吝嗇不與,齊軍再次敗北,閔王無奈逃奔至莒城以避兵禍。
齊國相國淖齒面見閔王,數說閔王的罪狀:“那次在千乘與博昌之間數百里的地方,天降血雨,污穢了人衣,此事大王可知?”閔王說:“不知。”“嬴、博之間,大地裂開湧出泉水,大王可知?”閔王又是搖頭。“有人在宮門前啼哭,去尋找則不見有人,走開卻又聽見聲音,大王可知道嗎?”閔王還是說:“不知。”淖齒此時語氣更是強烈:“天下血雨污衣,這是老天示警;地裂出泉,這是大地示警;望宮門而泣,這是人事示警。天、地、人都作了警示,而你卻不加警惕,又怎能不受到天譴呢?”於是,就在鼓裡這個地方殺死閔王。

作品評析

幾千年來,多少專制暴君草菅人命、扼殺人的權利、禁錮言論自由,而最終落得身死國滅、遺臭萬年的悽慘下場。當政者的貪婪導致政治上的短視和弱智,以致自己違反了政治上的基本規則而不自知,“水可載舟,也能覆舟”,民眾的批評和異議,對一個深通政治基本之道的明君而言,的確是苦口諫言,但對一味講究專權、霸道和獨裁的專制者而言,是萬萬不能容忍的,他之不能容忍,也就決定了他實際上是政治上的最終失敗者,身敗名裂、眾叛親離幾乎是他們最終的結局。

作品出處

《齊負郭之民有狐晅者》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