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診斷要點,鑑別診斷鼻槁,辨證論治,內治法,外治法,針灸治療,西醫學中主要相關疾病認識,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因與風燥異氣犯肺,酒毒濕熱熏鼻有關。病機則為津傷鼻竅失潤。
1.燥邪傷津,鼻竅失潤 肺繫上通天氣,鼻為肺之外竅,呼吸出入之要衝。風為陽邪,風勝則乾。氣候乾燥寒冷,颳風時起,風邪外襲,博於肺臟,上傳於鼻,風盛津液乾燥,鼻竅失潤而為鼻乾。燥為熱邪,易傷津液。環境高溫,煙燻火燎,塵土飛揚,燥邪犯肺,內傷津液,易致肺鼻津損,鼻竅失潤而為鼻乾。
2.胃熱熾盛,上灼鼻竅 嗜食辛辣炙煿,溫燥、煎炒、火熱內生,火灼傷津;或外邪入里化熱,以致胃腑積熱,火熱循陽明經上乾肺竅,鼻受熏熾,失潤而乾。
診斷要點
1.病史 多有久居氣候乾燥寒冷史;或久處高溫、有害粉塵、有害氣體的環境史;以及大量吸菸、喝酒史;也可有維生素缺乏、貧血等慢性病史。
2.臨床表現 鼻腔內有乾燥感、異物感、灼熱感,或有刺癢感,鼻涕較少,患者經常打噴嚏,喜歡挖鼻、揉鼻,以減輕症狀,常因此而發生鼻衄,但量不多,可伴有口乾唇乾、乾咳無痰等。症狀時輕時重,乾燥季節尤甚。嗅覺正常。
3.局部檢查 鼻黏膜乾燥、結痂、充血,以鼻腔前端較明顯;鼻中隔前下方黏膜可有糜爛;無鼻黏膜及鼻甲萎縮;嗅覺正常。
鑑別診斷鼻槁
二者都有鼻內乾燥感,易出血。但鼻乾無嗅覺障礙,無鼻氣異臭;下鼻甲前端可有少許乾痂黏附,但鼻腔內無黃綠、灰綠色膿痂,無鼻甲萎縮。鼻槁有鼻塞,鼻氣臭穢,甚則嗅覺減退或喪失;鼻腔內或有黃綠、灰綠色膿痂充塞,鼻黏膜乾燥、萎縮,鼻甲縮小,尤以下鼻甲為甚,鼻腔寬大,甚則從前鼻孔可直接看到鼻咽部。
辨證論治
辨治思路:應以祛除邪熱為要,佐以生津潤鼻。邪熱既除,則陰津自復,鼻竅得潤。
內治法
⒈燥邪傷津,鼻竅失潤
臨床表現:鼻乾、裂痛、刺癢,噴嚏,鼻涕稠厚,時有擤鼻帶血。可伴咽癢乾咳,時欲少飲。舌質偏紅少苔,脈細略數。
證候分析:燥熱襲肺,耗傷津液,鼻竅失潤,故鼻乾、裂痛、鼻涕稠厚,鼻肌膜乾燥、色暗紅;痂皮刺激鼻腔,故鼻內刺癢,噴嚏;燥熱傷絡,則擤鼻帶血;燥熱傷肺,肺失清肅,故咽癢乾咳,時欲少飲;舌質偏紅少苔,脈細略數亦為肺熱津虧之徵。
治法:清宣燥邪,滋潤鼻竅。
方藥:桑杏湯加減。方中以桑葉、豆豉宣肺散邪;杏仁宣肺利氣;沙參、貝母、梨皮潤肺止咳;梔子清泄胸膈之熱。肺熱重者,加黃芩、連翹;乾咳少痰者,加玄參、生地、麥冬、玉竹;鼻衄加白茅根、丹皮、炒梔子涼血止血;大便秘結加火麻、郁李仁之類潤腸通便。
⒉胃熱熾盛,上灼鼻竅
證候分析:胃腑積熱,循經上乾肺竅,鼻受熏熾,故見鼻乾不適、鼻息氣熱、鼻內疼痛,鼻肌膜呈深紅色、乾燥、鼻中隔肌膜糜爛;火熱灼傷鼻內脈絡,故容易出血;陽明熱盛,胃火腐肉,故齒齦腫脹、糜爛、出血;腐臭之氣上沖,故口臭;熱盛傷津,故見口燥咽乾,喜冷飲,小便黃,大便乾結;舌質紅,苔黃,脈洪數有力均為陽明熱盛之徵。
治法:清瀉胃火,導熱下行。
方藥:調胃承氣湯加減。方中以大黃瀉熱通便,蕩滌腸胃積熱;以芒硝助大黃瀉熱通便,並能軟堅潤燥;以炙甘草緩和瀉熱攻下之力。鼻出血者,加生地、白茅根、丹皮、炒梔子涼血止血;口燥咽乾者,加玄參、麥冬、天花粉。
鼻乾一病總由邪熱攻於上焦,耗傷津液所致,鼻竅失潤。其治療應酌情選用黃芩、梔子、龍膽草、黃連、知母、桑白皮、地骨皮之類清除邪熱,使邪去陰復。可配合沙參、麥冬、五味子、玄參、玉竹、生地黃之類養陰生津,用牡丹皮、赤芍藥之類涼血活血,用阿膠、桑椹子、何首烏、女貞子之類滋陰養血生津。患者常兼有大便不暢,故當酌用火麻仁、瓜蔞仁之類潤腸通便。在秋燥季節,尚須選用桑葉、杏仁、枇杷葉之類清輕宣肺。
外治法
⒈滴鼻 宜用滋養潤燥藥物,如芝麻油、0.9%氯化鈉溶液、複方薄荷油、清魚肝油滴鼻,每日2~3次。
⒉塗鼻 鼻中隔有糜爛者,可局部塗用黃連膏或紫連膏。
⒊蒸氣霧化吸入 可用內服中藥,再煎水,經鼻蒸氣霧化吸入,每日1~2次。
⒋鼻部按摩 可屈中指、示指中節,沿鼻背上下揉推,以感熱為度,每日1次。
針灸治療
【預防與調護】
(1)改善生活與工作環境,加強個人防護,避免吸入乾燥多灰塵的空氣。
(2)戒菸酒,戒除挖鼻的不良習慣。
(3)保持鼻腔清潔濕潤。
(4)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5)禁用減充血劑滴鼻。
【預後與轉歸】
本病多可控制症狀,但本病容易復發,平時的預防與調護甚為重要。
西醫學中主要相關疾病認識
乾燥性鼻炎 以鼻黏膜乾燥、鼻分泌物減少為主要表現的鼻腔慢性炎性疾患,秋冬乾燥季節多發或加重。病因尚不甚明確,多認為與工作環境及外界氣候有關,維生素缺乏、貧血、大量吸菸、喝酒可致鼻黏膜改變,引發本病。本病的治療,局部可鼻內滴用潤滑藥液,全身可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C、維生素E等增強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