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鼎湖宮
- 外文名:dinghugong
- 占地面積:1500×1000米
- 城牆厚度:1到4米
《通鑑外紀》云:“(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隅,鼎成崩焉。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廟祀之。”《路史·疏仡紀·黃帝》說:黃帝從首山采銅,在荊山之陽鑄為三鼎,是模仿太乙的樣子,鼎能輕又能重,能在水上浮又能在陸地行,能知生死存亡,禍福吉凶。武豹百物為黃帝看火守爐。八月十六日,鼎成而黃帝仙化,埋葬在上郡陽周縣的橋山。他的臣子左徹思念他,把他的衣冠几杖等放在宗廟中,率領諸侯來朝拜。以上都記載黃帝在荊山鑄銅鼎,荊山在何處呢?《隋書·地理志》和《括地誌》都載荊山在富平縣。《元和郡縣圖志》云:“富平縣,本秦舊縣,屬北地郡,後魏文帝自懷德城移今理。”“荊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岐山東。《禹貢》曰:‘荊岐既旅’,是也。”《長安志》(卷十六)云:“《尚書》曰:‘荊岐既旅’,又曰:‘異氵開及岐,至於荊山。’孔安國曰:‘荊山在岐山東,非荊州之荊也。’《方輿記》曰:‘昔黃帝鑄鼎於此。’《帝王世紀》:‘……鑄鼎於荊山,在馮翊懷德之地,今山下有荊渠。’”荊山今為荊山原,東西走向,從富平經閻良到三原,荊山中部主體在今閻良區,則軒轅黃帝鑄鼎在今西安市轄區。
《史記·封禪書》和《漢書·郊祀志》皆云:“公孫卿曰:‘……黃帝采首山銅鑄於荊山。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胡(湖),其弓曰烏號。’於是天子(漢武帝)曰:‘嗟乎,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妻子如脫屣耳。’”
《三輔黃圖》卷之三云:“鼎湖宮,在湖城縣界。又一說在藍田,有亭。昔黃帝采首山銅以鑄鼎,鼎成,有龍下,迎帝仙去,小臣攀龍髯而上者七十二人。漢武帝於此建宮。”陳直先生按:“《漢書·郊祀志》云:‘文成死明年,天子(武帝)病鼎湖甚。’晉灼註:《黃圖》:宮名,在京兆。《地理志》:湖本在京兆……”“鼎湖延壽宮遺址今在藍田縣焦岱鎮,原注文在藍田極為正確。《貞松堂集古遺文》卷十三第二十三頁有‘藍田鼎湖宮行鐙’(《藍田縣誌》所記文字錯誤甚多)。《秦漢瓦當文字》卷一第十頁有‘鼎湖延壽宮’瓦,十二頁有‘鼎湖延壽保’瓦,‘湖’字皆作‘胡’。”
《漢代長安詞典》第207頁說:“鼎湖宮,西漢離宮。漢武帝時營造,位於上林苑東南邊界。相傳黃帝在此鑄鼎,鼎成後,天上有龍降臨,迎黃帝上仙。黃帝的隨從小臣攀龍髯而上天者有72人。漢武帝因黃帝故事命名該宮。鼎湖宮遺址在今藍田縣焦岱鎮。”據有關縣誌資料,鼎湖延壽宮遺址,1958年發現,位於藍田縣焦岱鎮村西南100米的焦岱河第二階地。西南至羊峪河畔,西北至焦岱街鼎湖學校一帶,東南至張村村北……遺址面積東西1500米,南北1000米,文化層厚1~4米。出土遺物有泥質紅陶繩紋布板瓦、筒瓦,泥質灰陶繩紋布板瓦、筒瓦,泥質紅陶條磚、灰陶繩紋方磚、條磚、子母磚、回紋大空心磚等多種磚。發現灰陶鼎湖延壽宮瓦當3式,幾何變形雲紋瓦當9式,以及花崗岩柱礎石等。1988年文物普查中,在此遺址發現回紋磚鋪路面一段,長2.8米,寬2.4米,鼎湖宮遺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軒轅黃帝鑄鼎和傳說之中的乘龍升天之處皆在今西安市轄區內。
《水經註疏·卷四》:“守敬按:酈氏因《魏土地記》黃帝登仙之說,詳述黃帝事,言荊山、首山本近湖縣,而以黃帝乘龍為俗說,並證以《漢志》不言升龍,蓋隱謂鼎湖在此,但不信乘龍妄談耳。故魏王泰、樂永言等並雲,鼎湖在湖縣,近儒多從之。乃朱珔據《羽獵賦》晉灼《注》及《索隱》引《黃圖》,鼎湖宮在藍田,辨湖縣與鼎湖無涉。
黃帝仙逝於鼎湖,史記·封禪書云:“公孫卿曰:‘……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這就是說,軒轅黃帝仙逝升天於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