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到直線距離

點到直線距離

點到直線距離是連線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段最短,這條垂線段的長度。目標在於通過對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提高學生對數形結合的認識,加深用“計算”來處理“圖形”的意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點到直線距離
  • 外文名:Distance from a point to a line
  • 主體:連線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
  • 特點:垂線段最短
  • 斜率:-A/B
公式整理,知識與技能目標:,證明方法,

公式整理

一、總公式:
設直線 L 的方程為Ax+By+C=0,點 P 的坐標為(Xo,Yo),則點 P 到直線 L 的距離為:
考慮點(x0,y0,z0)與空間直線x-x1/l=y-y1/m=z-z1/n,有s=|(x1-x0,y1-y0,z1-z0)×(l,m,n)|/√(l2+m2+n2)
d=√((x1-x0)2+(y1-y0)2+(z1-z0)2-s2)
二、引申公式:
公式①:設直線l1的方程為
;直線l2的方程為
則 2條平行線之間的間距:
公式②:設直線l1的方程為
;直線l2的方程為
則 2條直線的夾角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過程,並且會使用公式求出定點到定直線的距離;
(2)了解兩條平行直線的距離公式,並能推導
的平方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對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提高學生對數形結合的認識,加深用“計算”來處理“圖形”的意識;
點到直線距離
(2)把兩條平行直線的距離關係轉化為點到直線距離。

證明方法

  1. 定義法
    證:根據定義,點P(x0,y0)到直線l:Ax+By+C=0的距離是點P到直線l的垂線段的長,
    設點P到直線的垂線為l',垂足為Q,則l'的斜率為B/A
    則l'的解析式為y-y0=(B/A)(x-x0)
    把l和l'聯立得l與l'的交點Q的坐標為((B^2x0-ABy0-AC)/(A^2+B^2), (A^2y0-ABx0-BC)/(A^2+B^2))
    兩點間距離公式
PQ^2=[(B^2x0-ABy0-AC)/(A^2+B^2)-x0]^2
+[(A^2y0-ABx0-BC)/(A^2+B^2)-y0]^2
=[(-A^2x0-ABy0-AC)/(A^2+B^2)]^2
+[(-ABx0-B^2y0-BC)/(A^2+B^2)]^2
=[A(-By0-C-Ax0)/(A^2+B^2)]^2
+[B(-Ax0-C-By0)/(A^2+B^2)]^2
=A^2(Ax0+By0+C)^2/(A^2+B^2)^2
+B^2(Ax0+By0+C)^2/(A^2+B^2)^2
=(A^2+B^2)(Ax0+By0+C)^2/(A^2+B^2)^2
=(Ax0+By0+C)^2/(A^2+B^2)
所以PQ=|Ax0+By0+C|/√(A^2+B^2),公式得證。
二、函式法
證:點P到直線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的最小值就是點P到直線的距離。在上取任意點用兩點的距離公式有為了利用條件上式變形一下,配湊係數處理得:
若且唯若時取等號所以最小值就是
三、不等式法
證:點P到直線上任意一點Q的距離的最小值就是點P到直線的距離。由柯西不等式:
若且唯若時取等號所以最小值就是
四、轉化法
證:設直線的傾斜角為過點P作PM∥軸交於M顯然所以
易得∠MPQ=(圖2)或∠MPQ=(圖3)
在兩種情況下都有所以
五、三角形法
證:P作PM∥軸交於M,過點P作PN∥軸交於N(圖4)
由解法三知;同理得
在Rt△MPN中,PQ是斜邊上的高
六、參數方程法
證:過點作直線交直線於點Q。(如圖1)
由直線參數方程的幾何意義知,將代入
整理後得
當時,我們討論的傾斜角的關係:
當為銳角時()有(圖2)
當為鈍角時()有(圖3)
得到的結果和上述形式相同,將此結果代入①得
七、向量法
證:如圖五,設直線的一個法向量,Q直線上任意一點,則。從而點P到直線的距離為:
點到直線距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