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民族建築木結構》是一本由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王展光,蔡萍,講述了中國傳統村落和民族建築的歷史與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黔東南民族建築木結構
- 作者:王展光,蔡萍
-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64372491
《黔東南民族建築木結構》是一本由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王展光,蔡萍,講述了中國傳統村落和民族建築的歷史與文化。
《黔東南民族建築木結構》是一本由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王展光,蔡萍,講述了中國傳統村落和民族建築的歷史與文化。內容簡介中國傳統村落和民族建築,是農耕文明的精髓和中華民族的根基,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與自然生...
吊腳樓是鳳凰古城具有濃郁苗族建築特色的占建築群之一,屬清朝和民國初期的建築。吊腳樓群的吊腳樓均分上下兩層。俱屬五柱六掛或五柱八掛的穿斗式木結構,上層寬大,工藝複雜,做工精細。下層隨地而建,很不規則。屋頂歇山起翹,有雕花欄桿及門窗。這種建築通風防潮,避暑禦寒。體現了苗族獨特的建築工藝,具有很高的...
房屋結構為抬梁和穿斗混合式。該祠始建於清代中期。 文物價值 隆里古建築群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它是明初軍事屯堡遺址,見證了當時的歷史事件和軍事活動。同時,它也是徽派建築在黔東南地區的典型代表,對於研究徽派建築在西南地區的傳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物保護 2013年3月5日,隆里古建築群被中華人民...
榕江大利村古建築群,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栽麻鄉大利村,是清末民初時的建築遺存。榕江大利村古建築群屬黔東南州典型侗寨,選址於深山溪谷,利洞溪由西南向北從寨中穿過,傳統吊腳木樓分布於溪流兩岸,逐漸蔓延至東西兩邊山腳,然後又層疊而上山坡,鱗次櫛比,布局得體。五座花橋分布於寨里寨外,橫跨...
在東部建築中,有飛雲崖牌坊亦即山門,這山門為三層檐磚石結構、六柱五間樓式牌坊。過山門後可見藏經樓,樓兩側有碑牆。向後行可見長廊,順溪流伸延,盡頭是滴翠亭。向西望可見到另一座牌坊,是月潭寺牌坊,其樣式仿如飛雲崖山門牌坊。向北行可見飛雲崖,崖前有魚池。池西有一座四角攢尖頂碑亭,重檐,磚木結構,下...
侗寨風雨橋,橋身全用杉木橫穿直套,孔眼相接,結構精密,不用鐵釘連結,別具一格。橋廊里設有長凳,供人歇息、憑眺。有的還備有茶水,供過往行人解渴自飲。風雨橋不僅便利行旅,還是侗家人歡唱歌舞、吹笙彈琴、娛賓迎客的遊樂場所。建築藝術結晶 侗族擅長木石建築,鼓樓、橋樑,是這個民族建築藝術的結晶。鼓樓,全...
苗侗建築 在苗鄉侗寨長期以來存在著一種古樸典雅、富於地方民族特色,供人們生產、生活和休閒娛樂的乾欄式木結構建築,我們稱之苗侗建築。常見的有吊腳樓、鼓樓、風雨橋(花橋)、寨門(門樓)、戲台、穀倉、禾晾等。
村內四面環山,古樹眾多,自然環境優美,民居建築為木結構,小青瓦、木皮、吊腳吊柱,居民建築基本採用傳統的形式,大部分為2—3層,主要以原杉木為建材,典型的苗族建築風格。高青村的民居建築與風雨橋、涼亭等傳統公共建築,石板古井,石桶古井、石板村巷,構成苗族傳統特色。非遺項目 蘆笙節 蘆笙節是當地苗族同胞最為...
高阡鼓樓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下江鎮高阡村,侗寨特色建築,始建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高阡鼓樓坐西向東,占地面積110平方米,主體結構保存較好,為密檐式十七重檐六角攢尖頂木結構,通高25米。高阡鼓樓內立主柱直至頂層,外立檐柱12根,構成3間四方形底層。從底層往上,用瓜柱逐層收縮...
宰俄鼓樓,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下江鎮高阡村幸俄寨,建於雍正年間。宰俄鼓樓在中國侗族的“中間柱型”鼓樓的重點分布區域內。宰俄鼓樓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110平方米。平面呈正八邊形,密檐式十三重檐六角攢尖頂木結構,通高23.5米。重檐樓冠下為人字斗拱結構,也叫“如意斗拱”或“蜂窩”。...
青一色的木結構房屋,依順地勢,鱗次櫛比,疏密相間,十分直轄市地布局在兩冊之間的狹谷中。民眾習慣把報京分為上、中、下三寨,上寨有水塔,中、下寨有兩眼水蟛和水塘,生活用水比較方便。中寨有棵白果樹,樹腳路坎邊有石碑一塊。碑文陰刻,碑額橫刻"千古不朽"四字。碑右豎書"大小募化相貴成斯美保留古樹...
吊腳樓是苗族傳統建築,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築形式。其後半部分建於傾斜度較大的山坡上,前半部分以木柱支撐,形成吊腳柱,故稱之為“吊腳樓”。吊腳樓分為半吊腳和全吊腳兩種形式,一般有三層:上層儲谷,中層住人,下層堆放雜物或關牲畜。簡要介紹 苗寨吊腳樓,穿斗式木結構歇山頂。一般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
鼓樓是侗寨中最具特色的建築物。一般的村寨建有一座到兩座,較大的寨子四到五座。鼓樓是一種木結構重檐建築,建築手法綜合了中國木結構的“井幹式”、“穿斗式”和“抬梁式”工藝。鼓樓底部一般呈方形,少數呈六面形,中央設有火塘,四周配有長凳,是鼓樓的實際使用部分。多數樓內不分層,貫通到頂。外廓密疊的...
侗寨鼓樓是侗族地區特有的一種公共建築物,是侗寨的標誌。在侗族南部方言區,幾乎村村寨寨都有鼓樓,是侗寨風光的一大特色。鼓樓具有歷史悠久、造型美觀、結構獨特、用途多樣等特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民族民俗文物價值。鼓樓的來源,眾說紛紜。民間傳說三國時,諸葛亮南征,曾紮營侗鄉,為方便指揮,...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貴州省雷山縣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苗寨吊腳樓由“巢居”形式衍變而來,用竹、木搭建,建築下部呈鏤空形態,被稱為“半乾欄式”木結構建築,該建築類型以少數民族聚居區為主。2006年5月20日,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建築風格 整個公館為三進三幢五間單檐懸山頂木結構建築,四周風火牆圍砌,牆內依次為院壩,前廳,中堂, 後院,天井。占地面積1570.3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6.6平方米。前廳面闊五間、通面闊20.8米,進深20間,通進深75.03米。穿斗式硬山青瓦頂,柱間有雕繪,柱礎圖案精美。 前門有數十級台階直達清水江。正門為...
四官殿坐北向南。始建於明代,由正殿、鐘樓、石拱券城堡組成。占地面積600平方米,建築面積270平方米。一層為登山石徑通道,二層為正殿,明間供奉戰國時期的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位將軍神像,東稍間供龍虎玄壇趙元帥之神像,西稍間供日、月神像。正殿為重檐歇山式穿斗木結構吊腳樓。衛城牆 衛城牆原城牆北沿...
最具文化韻味的當數九擺鼓樓,樓旁古木參天,蒼翠綠郁。鼓樓為三重檐歇山頂屋面,木結構建築,覆蓋小青瓦,其下層呈平面四方形,空間寬敞。樓高11米,占地52平方米,整個建築結構以中間獨柱為中心,周圍16根外環檐柱為襯。利用逐層內收的梁、枋、瓜柱、檐柱支撐挑出屋檐。結構無一釘一鉚,榫橫穿斜插,銜接緊密...
主要建築 飛山廟 飛山廟實為祭祠,坐南向北,由大門、戲樓、廂房、享堂組成軸對稱合院布局。廟內原有佛像和壁畫裝飾,廟前還有碑刻和曲欄迴廊,現僅存廟宇。院內保留著一株粗約三圍的古樹,老枝蒼勁,枝葉繁茂。飛山閣 飛山閣坐北向南,與飛山廟對應。為四層三檐四角攢尖青瓦頂樓閣式木結構建築,主體建築飛...
2.苗族木製吊腳樓建築技藝 是一種純木結構建築,採用穿斗式結構,不用一釘鉚,無論梁、 柱、枋、板、橡、檁、榫,都是木材加工。 屋面則蓋小青瓦或杉皮。吊腳樓的造型為長方形和三角形的組合。可分內外兩部分,內部柱、枋、梁、檁互為垂直相交,構成一個在三維空間上的相互垂直網路體系,奠定長方形結構的基礎...
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距黔東南州黎平縣城80公里,坐落在半山腰,上為蔥鬱的原始森林,下為連綿不斷的層層梯田,雲霧環繞,百泉噴涌,群鳥清歌,幽靜安閒。山寨有10多個寨門,有侗族代表性建築鼓樓、戲樓,民居全為三層木構穿斗式建築,古樸和諧。歷史沿革 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2005年5月18日開館,至今已接待遊客10...
風雨橋亦稱花橋,現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極富民族氣質。狹義上,指侗族的一種交通風格,通常由橋、塔、亭組成。風雨橋大多以杉木為主要建築材料用木料築成,靠榫銜接,風格獨特,建築技巧高超。橋樑不用一顆鐵釘,只在柱子上鑿通無數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銜接,斜穿直套,縱橫交錯,結構極為精密。橋...
獨柱鼓樓,俗稱“現星樓”、“杉樹鼓樓”,在距黎平縣城39公里的述洞下寨,外觀與其它鼓樓一致,為七層檐四角攢尖頂,密檐式木結構建築,占地面積53.3平方米,高15.6米。述洞獨柱鼓樓 地點 獨柱鼓樓位於貴州省黎平縣岩洞鎮述洞村,距黎平縣城35公里。該樓被列為黎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情況簡介 相傳建村之初...
2001年6月25日,郎德上寨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御清橋 御清橋,苗語稱“臘略九”,意為“大陸橋”,以楊大陸率領苗民抗禦清軍而得名,位於上郎德村前望豐河上,為一座長36米,寬4.34米的風雨橋。原為撐架式木樑橋,歷經多次維修,現今於拱橋面上加建木結構長廊,廊之兩側各安九...
苗族鼓樓在台江縣城東南方20公里的排羊鄉九擺村上寨中間,樓旁古木參天,蒼翠綠郁。 鼓樓為三重檐歇山頂屋面,木結構建築,覆蓋小青瓦,其 下層呈平面四方形,空間寬敞。整 個建築結構以中間獨柱為中心,周圍16根外環檐柱為襯。鼓樓簡介 利用逐層內收的粱、枋、瓜柱、檐柱支撐挑出屋檐。結構無一釘一 鉚,攆...
青曼苗寨位於中國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舟溪鎮曼洞村,座落在長嶺崗山脈中段,是典型的“天然屏障”。寨子依山而建,吊腳木樓,層層疊疊,梯形瓦頂,重檐交錯,有條不紊,蔚為壯觀。情郎河流經鄉境,注入丹寨南皋河;距凱里市中心25公里,凱丹縣道公路和凱羊高速穿越鄉境。地理坐標為東經107°88′31″,北緯26°...
後院有一棟清代戲樓形式的磚瓦頂木結構建築,前面有一寬大舞台,供集會講演、文藝演出使用,舞台左右有耳房,台下兩側各有兩層廂樓,當時將廂樓樓上樓下用木板分別隔成若干個房間,房間裡安上木床作為俘虜住宿、學習的空間。室外院中有俘虜們自己挖掘的水井,自己開闢的蔬菜地,有日本式浴室浴槽,另設有病房、廚房...
黎平會議會址,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德鳳鎮二郎坡52號,是一座清代的古代建築物。黎平會議會址建於清嘉慶年間。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黎平城召開了長征以來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黎平會議會址原為“胡榮順商號”,為青磚盒式封火牆,內套木構架的硬山頂,整座建築為三進...
下寨的建築過去全部為木質結構的吊腳樓,家家建有“甘雕替”(苗語,)大木門。現有少部分磚木結構住房。過去寨道通暢,全部為石級路,現為水泥硬化路面,乾淨整潔。下寨居住民全部為“楊姓”。但從來源地看,有“虎坪楊氏”、“大營盤‘前開懷楊氏’”和來源地失傳的“‘杉秀往’楊氏”。其中,“虎坪楊氏”於...
地處深山之中的銀潭,民居、鼓樓、禾晾、禾倉、戲台保持著特有粗獷、真實、原始的品質,神秘古樸、原汁原味的民族原生態文化獨樹一幟。說銀潭處處顯古並不為過。一是“乾欄”式的吊腳樓古、鼓樓古、戲台古,這些清一色的杉木結構建築物,不問世事,靜靜地聳立在山谷之中,經受著歲月的洗禮。大部分建築都有50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