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京侗寨

報京侗寨

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遠,有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它位於縣城南端39公里,居住著近400戶、2000名侗族同胞,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這就是中國最大的北侗大寨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報京侗寨
  • 人口:2000名
發展歷史,房屋,造型用途,風格,遭遇火災,

發展歷史

報京寨坐北朝南,四面青山環抱。整個大寨從北到南,由高到低,形若撮箕口。青一色的木結構房屋,依順地勢,鱗次櫛比,疏密相間,十分直轄市地布局在兩冊之間的狹谷中。民眾習慣把報京分為上、中、下三寨,上寨有水塔,中、下寨有兩眼水蟛和水塘,生活用水比較方便。中寨有棵白果樹,樹腳路坎邊有石碑一塊。碑文陰刻,碑額橫刻"千古不朽"四字。碑右豎書"大小募化相貴成斯美保留古樹一枝此世代不朽矣"。碑左豎書"大清鹹豐四年六月旦"。上寨與中寨之間東側,有一隆起小山,山頭奇形怪狀的石頭,形若盆景。農閒晴朗之天,姑娘們便三五成群到此繡花、唱歌、幽會。寨的東、北、西三面,古楓、翠柏成蔭,南是白岩寨。在白岩與報京之間,有一長滿松樹的山,民眾稱"火焰包"上栽滿松樹,四季常青,現已成為報京侗寨風景優美的景點。
報京侗寨

房屋

造型用途

這裡的房屋造型和用途,別具一格,保留著傳統乾欄式風格和用途。在追求越洋越好的今天,不少地方洋房拔地而起,傳統木房越來越少,木房面臨消失。而該地仍保存清一色木房,並且是傳統的乾欄式房屋造型。房屋依山就勢,鱗次櫛比,次第升高,富有個性,最具特色,實為山區坡地房屋建築的一支奇葩,也是侗式傳統建築的一個縮影。修建乾欄式木房,不僅外形精美,而且講求力學。它是中國傳統建築完美的一個典範。在房屋用途上,侗族祖先採“人住上,畜在下”的措施,可謂別具一格。這樣既有效地節省土地和木料,又起到防止偷盜牲畜的作用,還可防潮避暑、防蛇御獸,一舉多得,侗族人民何等聰明!
一寨多姓,和睦相處,實屬罕見。在農村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絕大多數以姓而居,以姓氏取地名,屢見不鮮。報京則納百家姓而居,既有吉祥如意的龍姓、能文能武的劉姓,也有方案完美的周姓,此外,還有田、邰、李等姓氏。眾姓相約:寨子內部,不論姓氏,視為一家,親如兄妹,報京的周、龍、李、田姓互不通婚。這一良風優俗,有效地避免了近親結婚。眾姓長期和睦相處,在農村特別是邊遠的地方,實為少見。
報京侗寨

風格

報京不僅住房風格與眾不同,飲食習慣也各具特色。該地民眾特別喜食糯性食物和酸味蔬菜。人人愛吃,個個會做。家家煮糯米飯、包糯米粑,走親訪友,紅白喜事也離不開糯米飯、糯米粑。戶戶備有酸菜、酸湯和醃(讀án)菜。每天上菜離不開酸菜,招待貴客更離不開酸湯醃(讀án)菜。不少人家儲藏有上100年的醃(讀án)湯酸菜。當地流傳“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鬧竄(行走乏力,東偏西歪)”之說,此話足以說明報京侗族喜酸食糯的飲食習慣。
報京大寨,侗族風情濃郁,尤以"三月三"為最隆重的節日。
報京是鎮遠縣第一個對外開放的民族風情點和全州第一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村寨。“三月三”播種節,被貴州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這裡是傳授民族傳統文化的理想課堂,也是人們體驗古樸民族風情的最佳天堂。
報京,一個古老而又充滿激情的地方;報京,一個座落深山而又名揚海外的地方;報京,一個樸實無嘩而又令人嚮往的地方……

遭遇火災

貴州省鎮遠縣報京侗寨25日晚突發火災,據初步統計,火災已致當地1184名民眾受災,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970萬元人民幣。共青團鎮遠縣委員會、鎮遠縣婦女聯合會26日聯合呼籲愛心人士向受災民眾伸出援手,積極捐款捐物。
2014年1月25日23時30分許,鎮遠縣報京鄉報京大寨發生火災,初步統計致使296戶、1184名民眾受災,涉及房屋148棟,1000餘間房屋燒毀、損害。
火災給受災民眾帶來極大災難,當前生活極其困難。共青團鎮遠縣委員會、鎮遠縣婦女聯合會聯合發出倡議,期盼鎮遠縣廣大幹部職工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向受災民眾伸出援手,積極捐款捐物。其承諾,此次捐贈活動,所收的捐贈物將全部用於報京鄉報京大寨受災民眾,主動接受社會和相關部門監督,並在媒體及網路上公布捐贈情況。
據了解,報京侗寨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北部地區最大的侗寨,曾是中國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報京侗寨距離鎮遠城南39公里,居住著470餘戶、2000名侗族同胞,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