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沿革
1952年至1970年,仁壽縣陸續在黑龍灘風景區修建了小水庫、山平塘、山灣塘。
1969年8月,樂山地革委派工作組來到仁壽縣,幫助仁壽縣進行水利規劃。
1970年2月,仁壽縣革委決定修建蓄水9000萬立方米的回龍寺水庫。
1970年3月,樂山地革委要求仁壽縣革委,向地革委報告修建回龍寺水庫的具體方案。同年,仁壽縣水電局提出,將回龍寺水庫改為黑龍灘水庫,增加蓄水至3.6億立方米。
1970年5月,四川省革委通知仁壽縣,同意修建黑龍灘水庫。
1970年10月1月,仁壽縣人民開始修建黑龍灘水庫。
1972年1月25日,黑龍灘水庫大壩宣告建成。
1972年3月13日,黑龍灘水庫實現首次開閘放水。
1985年,黑龍灘水庫宣告竣工,最大蓄水3.6億立方米。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黑龍灘水庫,地處仁壽縣西北部,位於成都平原的東南邊緣,龍泉山脈的二峨山西麓,距仁壽縣城西北16公里。水域面積23.6平方千米,最大蓄水3.6億立方米。
地形地貌
黑龍灘水庫,擁有7峽7壩85座群島,湖岸線長310公里,南北長25公里,水面23.6平方公里,大壩高53米,長271米。
氣候特點
黑龍灘水庫,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4.4℃。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黑龍灘水庫,最大蓄水量3.6億立方米,基本蓄水量3億立方米,擔負著
仁壽縣及周邊區縣120萬畝農田灌溉和200多萬人口飲用水供給。
植被資源
黑龍灘水庫,植被覆蓋率98%,森林覆蓋率68%。
主要景點
大壩
高53米,長271米,系用27萬立方米條石砌成的弧形重力巨壩,巍峨磅礴,雄偉壯觀。壩側建有
郭沫若手書的“黑龍灘水庫”三角碑及石刻浮雕。是景區游、購、娛、吃、住、行中心。
壁虎崖
站在壁虎崖觀景台上,視野寬闊,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旭日升,滿湖霞光,是遊客觀景小憩和攝影愛好者的好去處。
龍崖觀
位於黑龍灘五里橋,有天下一絕美譽,觀里有“怪石墨竹”傳奇故事。
蟠龍島
位於景區中部,四面環水,毗鄰中心區,與報恩寺相望,面積17.5平方米。島上建有游山道、馭龍亭、觀景亭、書畫院、猴園;刻有著名書畫家
馮建吳先生的手跡“蟠龍島”,沿東面峭壁還刻有高17米,長18米的巨龍頭和40米龍身。
報恩寺
位於景區第一峰陳大山,三面環水,建於1989年,由山門殿,千手觀音殿、山神殿、大雄寶殿、鐘鼓樓組成,2001年在主峰陳大山完成13層高39.96米,76尊佛像的佛牙舍利塔,是縣境內佛教朝聖的最佳處。
三大灣
位於景區腹心地帶,大型島嶼之一。該島形貌奇特,彎多水深,岸線曲折,與西部丘陵一橋相連。島上有花果山、風披山、阿彌倫佛山、小連山、草坪山、小蓬萊山等,山山相連,島島相望,環境幽靜,樹木蔥鬱,被省林業廳命名為“省級森林公園”。
青龍咀
位於主航線上,島上有省林科院試驗場引種世界各地300多種珍稀林木花卉,混交繁茂,四季景色,多彩多姿,常年鳥語花香,環境優美,惹人留戀。
太乙壩
位於景區北端,由龍巖、大佛、五里橋和大梁子組成。傳說太乙真人斬惡龍巖駐足於此而得名“太乙壩”。大梁子山(島)面積85公頃,是景區85島之最,臨水岩壁上刻有長10餘米無頭巨龍,有明萬年間鐫刻的“龍壁”二字.旁有唐代鐫刻的彌勒佛像和碑文;佛像兩旁石上分別是潑水現竹和潑水現字奇觀。
榮譽稱號
獲評時間 | 獲評榮譽 |
---|
| |
| |
| 2019“千萬網民心中的四川奇蹟——新中國成立70周年·影響四川十大工程”。 |
| |
文化活動
黑龍灘水庫的修建:黑龍灘水庫渠系工程先後經過八年建設,七年整治,歷時十五年竣工。總投資20266萬元,國家補助10153萬元,民眾投資加投勞折價10113萬元。為修建黑龍灘水庫仁壽人民總計因工犧牲133人,因工致殘的1205人。
黑龍灘水庫以及整個灌溉工程的建設體現了仁壽人民”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勇氣和毅力,彰顯了仁壽兒女為改變命運而勇於“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開拓進取”的拼搏精神。
現任領導
李超:黑龍灘管理處副處長
旅遊信息
門票
黑龍灘水庫全年免費開放。
交通
公交:仁壽公交5路、眉山公交T51路(含快線)及T505路皆可到達黑龍灘水庫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