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麻板遺址
- 簡介:穿過圍欄,山勢開始變得陡峭
- 地理環境:大青山是陰山山脈的主要支
- 意義:6000多年前,逐水而居的阿善
簡介,地理環境,意義,
簡介
穿過圍欄,山勢開始變得陡峭,浮石、長滿荊棘的灌木叢都成為“攔路虎”,如果數千年前先民曾生活的時代這裡也是如此的話,那這的確是個不可多得的天然屏障。穿過了這些障礙,再向上爬了近百米之後就到達了台地之上。到達台地之上,豁然開朗,站在百米高的台地之上,整個黑麻板村都一目了然,忽然感覺,這裡似曾相識。的確,黑麻板遺址與之前到過的阿善遺址有著如此多的相似之處,同樣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同樣選擇背山的台地之上,同樣的分為東、西兩部分,同樣的石砌房屋……唯一不同的是,黑麻板遺址的歷史略晚。考古學家考證,黑麻板遺址總體上與阿善三期文化類似,而房址形制更是與阿善三期文化晚期相同,更科學的碳十四測定顯示,黑麻板遺址距今有大約4240年的歷史。在四千年後再來尋找先民的遺址已經比較困難。遺址從表面看來,和大青山的其他地方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同,同樣的雜草叢生,同樣的亂石遍地,但這看似隨意丟棄的亂石卻藏著秘密。陳林棟指著幾塊石頭說,這肯定是人為堆在一起的。順著他的手指,可以看到幾塊石頭與地上散落的石頭有些不同,是疊壓在一起的,如果沒有人工堆砌,石頭自然不可能出現如此整齊的疊壓。由於非專業的考古人員,我們看不出哪個是房屋基址,哪個是祭壇遺蹟,但可以肯定地是,這些整齊疊壓的石頭肯定是出自先民之手,從各石頭的疊合程度來看,為了堆砌這些石頭,先民們也曾頗費些腦筋,歷經數千年風雨,這些石頭依然嚴絲合縫。
地理環境
大青山是陰山山脈的主要支脈之一,由西而東橫貫內蒙古中部,西至包頭昆都倫河,東至呼和浩特大黑河上游谷地,它的西端大部分在包頭市境內。大青山東西長240多公里,南北寬20~60公里,海拔1800~2000米,主峰大青山海拔2338米。岩石主要由太古代、元古代的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和古生代、中生代的砂頁岩、礫岩所組成。
大青山南北坡明顯不對稱,北坡平緩, 剝蝕殘餘的低山丘陵和盆地交錯分布,逐漸與內蒙古高原連在一起;南坡陡峭,為明顯的構造斷塊地形,斷層崖被侵蝕切割,形成一系列斷裂三角面,形勢險峻,這一地形優勢也為遠古人類活動提供了天然的庇護所,已經在大青山附近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十二處。
大青山山上和山後氣溫較低,年均溫0~4℃,山峰與山麓相差4℃左右,無霜期較短,山上和山後約為100天,比山前生長季約短1個月。山脈的屏障作用甚為明顯。大青山森林覆蓋率為11.5%。陰坡海拔1100米左右為乾草原;1200 米以上出現灌叢及稀疏杜松林;1300~1500米有油松、 側柏、杜松混交林;1500~2000米有油松、山楊、遼東櫟混交林和雲杉、白樺、山楊混交林及油松和雲杉純林。陽坡1500米以下為乾草原,1800米以上為山地草甸草原。土壤為山地栗鈣土─山地典型棕褐土─山地淋溶褐土─山地草甸草原土。
大青山附近除保留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之外,自然景觀也十分豐富,梅力更、九峰山等風景區已經開發,已經成為包頭周邊地區著名旅遊景點。同時,隨著大青山一帶圍山禁牧的實施,大青山植被正在恢復之中,大青山將更加名副其實。
意義
6000多年前,逐水而居的阿善先民沿黃河走到了這裡,最早發現了這塊肥沃的土地,在大青山台地上落腳、發展起來。經過千年生生不息的繁衍,到黑麻板遺址時代,大青山一代已經逐漸繁華起來,各部落之間隔山而望,為了有蔽身之所,台地之上,石砌的房屋沿山勢而建;為了祈求上天保佑和原始的宗教信仰,祭壇壘石而起;為了守衛財富,石牆依山而建……先民們打獵捕魚,生活自給自足的同時也有了小小的財富積累。房屋、財富、生產……在這片土地上居住的先民已經具備了文明社會所有的元素,也達到了原始文化的全盛時期,在這偏辟之地創造出的文明水準並不遜於在中原大地生活的同胞,而隨著生產水平的進步,先民們也逐漸走下了台地,走向了平原,一段新的歷史便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