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麝

黑麝

黑麝屬哺乳綱、偶蹄目、鹿科。又名“褐麂”、“黑獐子”、“獐子”,拉丁學名為“Moschusfuscus”。黑麝於1981年由中國學者發現,是確立時間最晚的一種麝。它是中國的特產動物,分布區僅限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和西藏自治區的部分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麝
  • 拉丁學名:Moschus fuscus
  • 別稱:“褐麂”、“黑獐子”、“獐子”
  • :動物界
  • :哺乳綱
  • :偶蹄目
  • 麝屬
  • 分布區域:雲南, 西藏(東南部)
  • 保護級別:瀕危(EN),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 特有種:是
  • 瀕危等級:漸危
  • 生態環境:針葉林
  • 致危因素:因為貿易被捕獵,棲息地破壞
  • 英文名:Tawny Musk Deer
  • 拉丁目名:ARTIODACTYLA
  • 拉丁科名:Cervidae
  • 拉丁屬名:Moschus
  • 拉丁種名:fuscus
  • 命名人:Li
  • 年代:1981
簡介,分類地位,識別特徵,分布,生境與習性,種群現狀,致危因素,現有保護措施,保護措施建議,

簡介

黑麝的體形與林麝相似,體長70~80厘米,體重7~9公斤。無角,耳的上半部及耳尖比林麝寬圓,四肢也比林麝明顯粗壯。身上被有粗硬、疏鬆的體毛,長度可達2厘米左右。通體為黑褐色或深褐色,沒有頸紋,僅背部的中央有一些不規則的微黃色,另外頭後的頸背處有一個稍寬而模糊的淡黃色半圓環。
黑麝棲息于海拔3800~4200米之間寒冷、潮濕的針葉林線附近,有時還在雪山的山坡上活動,其棲息地內有時也有林麝出沒。黑麝早晨和黃昏在林線以上的高山草甸中覓食,主要食物為各種苔草、杜鵑、高山柳等植物。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哺乳綱 Mammalia → 真獸亞綱 Tberia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 反芻亞目 Ruminantia → 有角下目 Pecora → 鹿總科 Cervoidea → 麝科 Moschidae → 麝屬 Moschus → 黑麝 Moschus fuscus

識別特徵

為麝屬中體色最深暗的一個種,無論成體或幼體,其頭部、頸部、耳和四肢均為黑色或黑褐色。成體喉部、頸側和體背無任何條紋或異色斑點。體形與林麝大小相似,體重7kg,體長700mm。蹄大而寬厚,較其他麝種發達,前蹄甲長37mm,後蹄甲長35mm。無任何異色臀斑。

分布

主要分布省份:雲南 西藏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怒江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碧羅雪山 喜馬拉雅山
黑麝是以我國(主要是雲南西北部)為核心分布的狹布種,系東喜馬拉雅山區的特有種之一。國內僅分布於雲南西北部的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西藏東南部的察隅,南部的珠穆朗瑪峰南坡地區;國外見於緬甸北部、印度東北部和不丹(Groves, et al.,1995)。

生境與習性

黑麝多棲于海拔2700m以上到4200m高的高山暗針葉林(杉樹林)、針闊混林、高山杜鵑灌叢和草甸,西藏東南部甚至可達4200m以上冰雪覆蓋的山坡上(馮祚建等,1988)。夜行性,晨昏活動較為頻繁。主要以杜鵑,高山柳的枝葉、松蘿、苔蘚、禾本科植物等為食物。馮祚建等(1986)曾在黑麝胃中發現貝母、苔草和杜鵑等。黑麝的發情交配期多在10月,孕期6個月,次年7月產仔。

種群現狀

這種麝於1980年代初被發現訂名,已知分布區狹小,適生生境範圍有限,屬稀有種或瀕危種。在雲南的麝資源總量中,估計不多於林麝資源總量的10%。西藏的黑麝,遠比雲南西北部更少。黑麝的生態和資源量調查尚未進行。

致危因素

主要為獵取麝香而捕殺黑麝,導致其種群數量下降。

現有保護措施

列入國家級1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在雲南西北部高黎貢山地區,其棲息地已劃入怒江自然保護區和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對黑麝的保護應可起到一定作用,保護區面積約49.9萬公頃。但黑麝的不少種群,尚未劃入自然保護區中。

保護措施建議

1. 開展黑麝資源的調查與研究,為資源保護提供科學根據。
2. 建議把黑麝的主要分布區之一的雲南西北部碧羅雪山劃為另一個黑麝自然保護區;
3. 加強法制宣傳,提高公民保護意識,制止對黑麝的濫捕亂獵;
--中國脊椎動物分類代碼資料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