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領噪鶥

黑領噪鶥

黑領噪鶥(學名:Garrulax pectoralis):中型鳥類,體長28-30cm。上體棕褐色。後頸栗棕色,形成半領環狀。眼先棕白色,白色眉紋長而顯著,耳羽黑色而雜有白紋。下體幾全為白色,胸有一黑色環帶,兩端多與黑色顴紋相接。

性喜集群,常成小群活動,有時亦與小黑領噪鶥或其他噪鶥混群活動。多在林下茂密的灌叢或竹叢中活動和覓食,時而在灌叢枝葉間跳躍,時而在地上灌叢間竄來竄去,一般較少飛翔。性機警。主要以甲蟲金花蟲、蜻蜓、天蛾卵和幼蟲以及蠅等昆蟲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植物果實與種子。

分布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地。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鑑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黑領噪鶥整個上體包括兩翅和尾表面概為棕褐色。眼先白色沾棕,眉紋白色、寬闊而顯著一直延伸到頸側,耳羽黑色而雜有白紋,後頸栗棕色,呈半環狀。翅上初級覆羽暗灰褐色,飛羽黑褐色,外翈緣以棕褐色,內翈緣以棕黃色;中央一對尾羽全為棕褐色或橄欖棕色,外側尾羽具黑褐色次端斑和棕色或棕黃色端斑。頦、喉白色沾棕,顴紋黑色,常往後延伸與黑色胸帶相連,胸帶有的在中部斷裂,胸、腹棕白色或淡黃白色,兩脅棕色或棕黃色,尾下覆羽棕色或淡黃色。
虹膜棕色或茶褐色,嘴褐色或黑色,下嘴基部黃色,腳暗褐色或鉛灰色,爪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135-152g,♀140-160g;體長♂285-318mm,♀275-312mm;嘴峰♂25-30.5mm,♀25-30.5mm;翅♂125-141mm,♀126-138mm;尾♂129-160mm,♀130-160mm;跗蹠♂41-47mm,♀44-48mm(華南亞種)。(註:♂雄性;♀雌性)

近種鑑別

黑領噪鶥和小黑領噪鶥是一對親緣種,外形和羽色非常相似,野外容易混淆。但小黑領噪鶥體型稍小,耳羽灰白、上下緣有黑紋,黑色胸帶常常斷裂且多與黑色顴紋相接,有時黑色胸帶僅系一些黑色點斑形成,可與之區別。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中,也出入於林緣疏林和灌叢。

生活習性

遷徙: 留鳥
習性:性喜集群,常成小群活動,有時亦與小黑領噪鶥或其他噪鶥混群活動。多在林下茂密的灌叢或竹叢中活動和覓食,時而在灌叢枝葉間跳躍,時而在地上灌叢間竄來竄去,一般較少飛翔。性機警,多數時間躲藏在茂密的灌叢等陰暗處,附近稍有聲響立刻喧鬧起來,有時一隻鳥鳴叫,其他鳥也跟著高聲鳴叫起來,鳴叫時兩翅扇動,並不斷地點頭翹尾,直到並未發現可疑物,才又逐漸安靜下來;如發現人,在一陣喧鬧之後又靜悄悄地躲開、逃走,約半小時後又出現在另一樹林裡。
食性:主要以甲蟲、金花蟲、蜻蜓、天蛾卵和幼蟲以及蠅等昆蟲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植物果實與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阿薩姆、緬甸、泰國、寮國、越南、中國(甘肅東南部和陝西南部,往南經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廣大地區,東至浙江、福建,西至四川、雲南、貴州,南至廣東、香港、廣西和海南島。
黑領噪鶥分布圖黑領噪鶥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於低山闊葉林中,巢多置於林下灌叢、竹叢或幼樹上。巢呈杯狀,主要由細枝、草莖、葦莖、草葉、竹葉、根等材料構成,有時還摻雜有苔蘚,內墊細草莖和鬚根。1年繁殖1-2窩,每窩產卵3-5枚,通常4枚,卵藍色或深藍色,形狀為長卵圓形,大小為28.7-33.8mm×20.9-24.1mm。

亞種分化

黑領噪鶥(7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1
黑領噪鶥喜馬拉雅亞種
Garrulax pectoralismelanotis
2
Garrulax pectoralispectoralis
3
Garrulax pectoralispicticollis
4
Garrulax pectoralispingi
5
Garrulax pectoralisrobini
6
Garrulax pectoralis semitorquatus
7
黑領噪鶥緬甸亞種
Garrulax pectoralissubfusus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