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頂蛙口夜鷹

黑頂蛙口夜鷹

黑頂蛙口夜鷹(學名:Batrachostomus hodgsoni):夜鷹目、蛙口夜鷹科動物。體長約24厘米,小型鳥類。體形與夜鷹相似。但嘴形寬大,上嘴甚曲而具鉤端。前額和頭部的羽須甚為發達,鼻孔上有羽須掩蓋著。全身體羽滿布黑褐色、棕色的白色相雜的蟲蠹狀斑紋;頭頂多黑褐色,後頸有一首這不完整的白色領斑,飛羽黑褐色,先端雜有棕色點斑;頦棕白色,胸有大形白斑,下體餘部白沾紅棕色。虹膜皮黃色,嘴、腳粉紅色。

主要棲息於2000米以下的亞熱帶低山丘陵地帶,常綠闊葉林和次生林中,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單獨活動,白天隱蔽於灌木叢或草叢中歇息;黃昏時低空飛行,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小型鼠類。在中國以內僅見於雲南西南部潞西三台山。中國以外分布於錫金到印度北部阿薩姆、緬甸以及中南半島。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行為,叫聲,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黑頂蛙口夜鷹額棕白色而綴以黑色,額基具前伸的黑色剛毛狀羽,與額羽一起蓋住鼻孔。頭頂黑褐色,具綴有灰白色的紅棕色波浪狀斑;眉紋棕白色,枕部沾棕,後頸具不完整的雜有黑斑的白色領環;頭、喉側和耳羽羽乾特形延長如發。頭、頸、喉的兩側淺棕紅色,密布黑斑;其餘上體,包括兩翅覆羽暗棕紅色,具黑褐色蟲蠹斑和斑點;背、大覆羽和外側覆羽更綴有白斑,最內側飛羽和肩羽多為白色,具黑色中央斑和端斑;飛羽黑褐色,先端雜有棕色斑點,外翈具淺棕白色橫斑,內側飛羽橫斑為紅棕色;尾羽較長,呈凸尾,中央一對尾羽呈大理石樣的灰褐色,具有黑色和4道大理石樣黑白色寬闊橫斑;外側尾羽更多棕紅色,最外側一對尾羽具白色“v”形斑。頦淡棕白色,前頸近白色,具黑色次端斑;胸暗棕紅色,具黑褐色蟲蠹斑和雜有大形白斑;下體餘部白而沾紅棕色,亦具黑色次端斑。
雌鳥棕栗色,後頸具白色領環,肩羽外翈具圍有黑色的白斑。尾棕褐色,具5-6道暗色橫斑,喉和胸白色,胸和上腹具有大型的圍有黑邊的白斑。外側飛羽外翈棕栗色,內翈黑色;內側飛羽棕栗色,具不清晰的黑色大理石斑;眼前面具有一皮黃白色斑。
虹膜橙黃色或黃色,嘴肉色,腳和趾亦為肉色。
雛鳥出生時有白色的絨毛,在獲得幼年羽毛之前被更深的灰色絨毛所取代。它們的上體也有暖色,帶有黑色和淺棕色的條紋。沒有僅在初次換毛後出現的領圈紋。
大小量度:體長240毫米;嘴峰16-18毫米;翅126-141毫米;尾127-143毫米;跗蹠15-16毫米。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亞洲熱帶地區,生活在300-1900米之間的常綠闊葉林、混合針葉熱帶雨林、次生林中和林緣灌叢地區,主要分布在中層和下層。尤其喜歡在有稀疏樹木的陡峻山谷地帶。

生活習性

行為

樹棲物種,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沿著大的喬木樹幹水平枝伏臥或站於樹枝上,因體色與樹枝較相似,一般不注意難於發現,有時以直立的姿態,棲止在小枝上。晚上和黃昏才開始活動和捕食。飛行輕快,毫無聲響。在夜間活動時使用尖叫或滾動式狩獵方法從其棲息地短途飛行中捕捉獵物。
為了在白天保護自己,黑頂蛙口夜鷹使用了一種偽裝技術。這種鳥的羽毛看起來像樹皮,很容易被捕食者與樹的一部分混淆。萬一捕食者靠得太近,它開發了一種可稱為“斷枝”的技術:小鳥凍結在它的巢穴和它的夥伴身上,並將它的喙向上與樹合二為一。雄性在白天孵化,這就是為什麼它們的顏色比在夜間領地防禦中更活躍的雌性更暗的原因。

叫聲

該物種在繁殖期間會常常大聲鳴叫。叫聲範圍從輕柔的喘息聲到刺耳的顫抖聲不等。曲調柔和,口哨聲略帶顫音:whaaee,whaaow,wheeow-a。有時會添加柔和的咯咯笑聲。

食性

黑頂蛙口夜鷹喜歡在樹幹或活樹枝內尋找昆蟲,可以很容易地挖掘樹幹或活枝條,因為它們的大而強壯的喙底部有剛毛觸鬚,可以讓它們發現昆蟲。主要以昆蟲為食。大多數包括飛蛾、甲蟲和其他大型昆蟲。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不丹、中國、印度、寮國、緬甸、泰國和越南。
黑頂蛙口夜鷹
黑頂蛙口夜鷹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主要在4-6月,最早在3月末,最遲到8月末。繁殖季節在印度地區是4-6月之間。在越南是2月底或3月初。通常營巢于海拔400-2000米的山地森林中,尤其喜歡在陡的山邊溝谷營巢。巢多置於小樹水平枝分枝處,距地高1.5-5米。巢完全由雌鳥從自己腹部拔下的絨羽和細羽構成,大小為直徑6-9厘米,深2厘米,巢中間稍凹。營巢材料多深深地插入樹皮裂縫中,巢外面再加以苔蘚、地衣和蜘蛛的蛋袋等,將巢緊緊地固定在一起,因此巢不僅相當結實,而且外表看起來,好像樹本身長出的瘤狀突起。每窩產卵通常2枚,有時少至1枚。卵白色、光滑無斑,呈長卵圓形或卵圓形,大小為24.4-28.1毫米×16.3-19.5毫米,平均26.5毫米×17.6毫米。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進行,雄鳥通常白天孵卵,雌鳥晚上孵卵。雛鳥晚成性

亞種分化

黑頂蛙口夜鷹(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黑頂蛙口夜鷹指名亞種
Batrachostomus hodgsoni hodgsoni
Gray, 1859
2
黑頂蛙口夜鷹中南亞種
Batrachostomus hodgsoni indochinae
Stresemann, 1937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千米,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但據報導,該物種從罕見到局部罕見(del Hoyo等人,1999)。2016年,根據Tracewski等人的說法,該物種暫時被評估為由於棲息地的喪失而減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