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頂噪鶥

黑頂噪鶥

黑頂噪鶥(學名:Garrulax affinis):中型鳥類,體長24-26cm。前額、臉、頦、喉黑色,頭頂黑褐沾棕或深棕橄欖褐色,背栗褐或棕褐色,顴斑白色或棕紅色,眼後緣和頸側亦具白斑,飛羽金黃橄欖色而具藍灰色尖端。下體淡棕褐色。

棲息于海拔900-3400m的山地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竹林、針葉林和林緣灌叢中。繁殖期間成對或單獨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小群。常在林下茂密的杜鵑灌叢或竹灌叢中活動和覓食,特別是在多岩石和苔蘚的潮濕灌叢地區尤為常見。主要以昆蟲和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

分布於中國、尼泊爾、不丹等東喜馬拉雅山地區以及印度阿薩姆、緬甸北部和越南北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亞種分化,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黑頂噪鶥雌雄羽色相似,前額、眼先、臉頰黑色,頭頂至後頸黑色或黑褐色微沾棕色,有的呈暗深橄欖褐色,前部有時變暗,臉下有一大的白色顴斑(滇東亞種顴斑棕紅色),有的眼後緣和耳羽後亦有白斑,頸側有灰色塊斑。背栗褐或棕褐色具灰色羽緣,形成鱗片狀,腰灰褐或橄欖褐色、也有呈橄欖棕色;尾上覆羽栗棕色和銹色,中央一對尾羽基部金黃綠色,端部藍灰色或灰褐色,其餘尾羽外翈金黃綠色,內翈灰褐色或藍灰色。
兩翅覆羽顏色與背相似,初級覆羽黑褐色,飛羽黑褐色,外側飛羽外翈藍灰色,基部金黃綠色向內逐漸擴大,到內側飛羽外翈幾全為金黃綠色,僅尖端為藍灰色。
頦、喉黑色,下喉、胸栗褐或淡棕褐色,各羽均具灰色狹緣形成鱗片狀,其餘下體亦為淡棕色或更淺淡,羽緣亦不顯。
虹膜褐色或深鉻黃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腳棕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60-85g,♀52-78g;體長♂240-284mm,♀228-270mm;嘴峰♂17-24mm,♀17-23mm;翅♂90-109mm,♀95-104mm;尾♂115-144mm,♀116-137mm;跗蹠♂31-40mm,♀33-3
9mm(滇西亞種)(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黑頂噪鶥主要棲息于海拔900-3400m的山地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竹林、針葉林和林緣灌叢中。

生活習性

遷徙: 留鳥
習性:除繁殖期間成對或單獨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小群。常在林下茂密的杜鵑灌叢或竹灌叢中活動和覓食,特別是在多岩石和苔蘚的潮濕灌叢地區尤為常見,有時甚至上到雪線以上的高山灌叢草甸地帶。常在岩石下及苔蘚間覓食昆蟲、草籽及野果。
食性: 主要以昆蟲和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 。
叫聲:善鳴叫,鳴聲宏亮動聽,但較嘈雜,多為三聲或四聲一度的哨聲,其聲似‘欺、欺、吐、威’。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於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
中國:中國為西藏南部及雲南、四川等地的留鳥,數量較少。
黑頂噪鶥分布圖黑頂噪鶥分布圖

亞種分化

黑頂噪鶥(6亞種)
中文名稱學名分布
1
Garrulax affinis affinis
尼泊爾、中國西藏等地
2
Garrulax affinis bethelae
尼泊爾、不丹、中國西藏等地
3
Garrulax affinis blythii
中國甘肅、四川等地
4
Garrulax affinis muliensis
中國四川、雲南。
5
Garrulax affinis oustaleti
印度、緬甸
6
Garrulax affinis saturatus
越南

繁殖方式

黑頂噪鶥繁殖期在5-7月。通常繁殖在海拔1500-3400m的山地森林中,巢多置於林下或林緣灌叢中,距地1-2m。巢呈杯狀,主要由苔蘚、細枝、枯草莖等材料構成。每窩產卵2-3枚,卵藍色、鈍端具少許粗著的紫黑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8.5mm-21mm。

種群現狀

黑頂噪鶥在中國種群數量較豐富,特別是在四川和雲南部分地區種群數量較多,是西南山區較為常見的山地鳥類之一。該鳥亦可作籠養鳥,應控制獵取,注意保護。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