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非洲有以下一些國家和地區使用法文,它們是:塞內加爾、幾內亞、馬里、象牙海岸、上沃爾特、多哥、貝寧(原名達荷美)、尼日、查德、加彭、剛果、薩伊、喀麥隆、中非、盧安達、蒲隆地、茅利塔尼亞。此外,還有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和塞席爾。黑非洲作家用法語進行文學創作的歷史不長,1934年在巴黎出版的雜誌《黑人大學生》創刊號標誌著非洲法語文學歷史的開端,然而上述國家和地區的民間口頭文學的傳統卻是相當悠久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非洲法語文學
- 開始時間:1934年
誕生,發展,詩歌,故事,戲劇,小說,
誕生
法國人羅歇所編的《從沃洛夫語收集的塞內加爾寓言集》早體格舉在1828年就已出版。此後,其他非洲民間文學的作品也相繼譯成法文出版,如勒內·巴塞的《非洲民間故事集》(1903)、布萊茲·桑德拉 (1887~1961) 編纂的《黑人文集》(1921)等。
20世紀20年代,文學界開展了“黑人性”(一譯黑人學)運動。運動以美國“黑人文藝復興”為前導。杜波依斯(1868~1963)、克勞德·麥凱(1890~1948)、蘭斯頓·休斯(1902~1967)等人的作品中表現了黑人自豪感。他們對於法語黑人作家提出“黑人性”的概念具有深刻的影響。1921年蓋亞那出生的黑人作家勒內·馬朗(1887~1960)以他在非洲的經歷寫成《巴杜亞拉,真正的黑人小說》。作者指責殖民占領者對非洲的掠奪,號召為反對黑奴販子而鬥爭。這部小說獲得法國龔古爾文學獎,並引起一場激烈的論戰。結果小說被法國殖民當局查禁,作者受到迫害,但他的聲音已深入到黑人作家的心中。
1932年,馬提尼克大學生埃蒂安·萊羅等 3人在巴黎創辦雜誌《正當防衛》,宣告一種黑人文學的誕生。
發展
兩年以後,1934年,又有 3個黑人大學生在巴黎創辦《黑人大學生》雜誌。他們是萊奧波爾德·塞達·桑戈爾(1906~ )、萊昂·達馬(1912~ )和艾梅·塞澤爾(1913~ ),他們分別來自塞內加爾、蓋亞那和馬提尼克。達馬於1937年發表詩集《色素》,揭示黑人處境的艱苦和西方的野蠻。塞澤爾在長詩 《還鄉筆記》(1939)中歌頌黑色人種。桑戈爾熱衷照探於非洲口頭文學和語言,乃寒鍵茅寫作《陰影之歌》(1945)。塞內加爾作家烏斯曼·索塞(1911~ )和比拉戈·狄奧普 (1906~芝拳漏 )擴大了《黑人大學生》的範圍,前者寫了兩部小說《卡蘭》(1935)和《巴黎的幻景》(1937),後者整理了幾本民間故事集。同時“黑人性”這個辭彙也由塞澤爾在《還鄉筆記》中發表出來,它的概念已由桑戈爾確定為代表“黑人世界的文化價值的總和”。1947年,阿遼納·狄奧普(1910~ )籌辦的新雜誌《非洲存在》出版,以後又成立了“非洲存在出版社”,隨著非洲人民爭取獨立和解放運動的開展,黑非洲法語文學逐漸繁榮發展起來。
詩歌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開始出現法語創作的非洲詩歌。桑戈爾乘才棗的詩集《陰影之歌》和《黑色的祭品》(1948),把歐洲文明和非洲風俗作了對比,表應墓淋現出他對祖國的熱愛。他非常注重非洲的歷史傳統,他的戲劇長詩《沙卡》,讚美了19世紀上半葉祖魯人的著名領袖沙卡統一了分散的部族。他編輯的《黑人和馬爾加什法語新詩選》(1948)標誌著“黑人性”詩歌創作的高潮。這部詩集除桑戈爾的詩作外,還收入塞內加爾詩人戴維·狄奧普(1927~1960)和比拉戈·狄奧普的作品。前者的詩集《槌擊集》(1956)是非洲獨立前夕反抗殖民主義的著名作品。後者的詩集《誘餌和閃光》(1960)充滿非洲黑人生活的氣息。
象牙海岸作家貝爾納·達迪耶(1916~ )著有詩集《昂然挺立的非洲》(1950)、《時日的交替》(1956)和《五洲的人們》(1967),他的詩號召非洲人民團結起來,主宰自己的命運。
薩伊詩人馬爾蒂亞爾·辛達(1930~ )的詩集《第一首出發的歌》(1955)表達了非洲青年憤怒的聲音,其中《鋤頭之歌》用民謠的形式寫成,非洲的鋤頭成了苦難深重的農民的象徵。薩伊政治家盧蒙巴 (1925~1961) 也是一位愛國主義的詩人。
馬里作家馬馬杜·戈洛戈(1924~ )的《我的心是個火山》、《非洲的風暴》等都是戰鬥性較強的詩篇。
喀麥隆詩人埃邦雅·永多(1930~ )的詩集《喀麥隆!喀麥隆!》(1960)充滿愛國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幾內亞的歌手是凱塔·福代巴(1921~ ),著有《非洲詩集》(1950),其中《深夜》、《非洲的黎明》等敘事詩都具有非洲舞蹈的節奏。
1962年,中非詩人皮埃爾·邦博泰(1932~ )發表長詩《給一位非洲英雄的輓歌》,獻給盧蒙巴。
馬達加斯加詩人堡采煮駝雅克·拉貝馬南雅拉(1913~ )早在 1948年就發表了長詩《祖國》, 這是一支對他的島國熱情的頌歌。他還有長詩《朗巴》(1956)和《解毒劑》(1961)。他的作品反映了馬達加斯加人民爭取自由的史詩般的鬥爭。另一位馬達加斯加詩人弗拉維安·拉奈沃(1914~ )在他的詩集《影和風》(1947)、《我一貫的歌曲》(1955) 和《返回老家》(1962)中力圖用法文表達出古老的口頭詩歌的節奏、形象和結構,其中有些詩篇充滿俗語和幽默感,顯然是從民間創作發展而成。
模里西斯詩人愛德華·莫尼克(1931~ )著有《這些血鳥》(1954)、《怒潮》(1966)等抒情詩集。
剛果詩人契卡雅·烏·塔姆西(1931~ )的詩集《歷史概要》(1962)獲1966年達喀爾的世界黑人藝術節詩歌大獎。他的詩基本上是用超現實主義手法寫成。
非洲的詩歌從它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它的形象和韻律,都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有些詩歌在朗誦時要用非洲的樂器,如塔姆—塔姆鼓伴奏。通過音樂,非洲的詩歌又同舞蹈和戲劇藝術聯繫起來。
故事
口頭文學中的故事大多是人民的集體創作,但也有些專家,即法語非洲稱作“格里奧”的民間說唱藝人,他們對故事和傳說不斷進行加工,在節慶期間演出。
非洲的民間故事,因故事的主人公不同分為兩大類,內部草原的民間故事的主人公是兔子,這一類故事叫做“兔子系統”; 沿海森林的民間故事則稱為 “蜘蛛系統”。
塞內加爾的比拉戈·狄奧普是“兔子系統”民間故事的代表作家,著有《阿馬杜·庫姆巴故事集》(1947)等。這些用散文詩寫成的故事,據說是作者從格里奧阿馬杜·庫姆巴那裡蒐集來的,大多是動物故事,主人公是狡猾的兔子婁克,對立面往往是貪婪而愚蠢的鬣狗布基。此外,也有不少的神話故事。
象牙海岸的貝爾納·達迪耶是“蜘蛛系統”民間故事的代表作家,著有《非洲的傳說》(1953)、《黑色纏腰布》(1955)等。主人公是蜘蛛卡庫·阿南澤,和兔子婁克同樣狡猾,但喜歡惡作劇,常常自食其果。達迪耶的故事中也有真實的人物和想像的神靈。
此外,塞內加爾作家烏斯曼·索塞的《黑非洲的故事和傳說》(1962)、喀麥隆作家班雅曼·馬蒂普(1932~ ) 的《在美麗的星空下》(1962),查德作家約瑟夫—布拉伊姆·塞德(1927~ )的《在查德的星空下》(1962),加彭作家安德烈·拉蓬達—瓦爾克的《加彭故事集》(1967),茅利塔尼亞作家庫雷·圖雷等的《從前在茅利塔尼亞》(1968),尼日作家布布·阿馬的《尼日的故事和傳說》 (3卷,1972)等,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非洲作家還經常寫作傳奇故事,頌揚古代非洲王國的偉大和光榮。1938年,達荷美作家保爾·阿祖美(1890~ )發表歷史題材的傳奇《朵吉西米》,以19世紀上半葉的達荷美王國為背景,講述公主朵吉西米悲劇性的戀愛故事。作品中出現的歐洲人當時是黑人嘲笑的對象。
剛果作家讓·馬隆加(1907~ )的《姆福穆·馬·馬佐諾的傳說》(1954)寫一個公主和馬佐諾在奴隸們的支援下戰勝敵人,建立了一個公正的城邦。
傳奇故事中的代表作是幾內亞作家吉布里爾·塔姆西爾·尼亞奈(1932~ )的《松迪亞塔》(1960),它描繪13世紀初黑非洲歷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松迪亞塔如何擊敗侵略者,建立了盛極一時的馬里帝國,文筆生動,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文獻意義。
上沃爾特作家納齊·博尼(1910~ )的《古代的衰落》(1962)回溯上沃爾特近 300年的歷史,讚美了古代的非洲文明,譴責了歐洲殖民者的侵略。
戲劇
非洲早就存在著一些傳統的娛樂性民間戲劇活動,但用法語表現的非洲戲劇則是30年代在“黑人性”運動的影響下,於塞內加爾的威廉—蓬蒂師範學校誕生的。師範學校的學生來自法屬西非洲各地,他們集體編寫了一些劇本演出,然後又把這種演戲的習慣帶回自己的家鄉。其中表現傳統生活的有《達荷美的婚姻》(1934)、《格里奧的勝利》(1935),表現破除迷信的有阿蒙·達比的《女巫》(1957)等。
非洲的戲劇的主題大致包括3個方面:第1類戲劇揭露殖民主義,主要是歷史劇,較重要的有馬里作家塞杜·巴迪昂(1928~ )的五幕劇《沙卡之死》(1961)。作者以19世紀祖魯族的領袖沙卡作為戰鬥的非洲的象徵。這是第一部黑非洲法語悲劇。塞內加爾阿馬杜·西塞·狄亞的《拉特·狄奧爾的末日》(1965),寫塞內加爾國王拉特·狄奧爾趁法國人著手建造一條通過他的王國的鐵路時襲擊他們,但遭到失敗。塞內加爾作家謝克·恩達奧(1940~ )的《阿爾布里的流亡》(1967),寫國王阿爾布里在法國人入侵時流亡國外,以便聯合其他蘇丹,共同抗擊侵略者。
象牙海岸貝爾納·達迪耶的《剛果的貝雅特里齊》(1970)以歐洲人初次侵犯非洲的歷史為背景,描寫女主人公貝雅特里齊宣傳反抗,被活活燒死的故事,象牙海岸作家夏爾·諾康(1936~ )也寫出了悲壯的歷史劇《阿布拉哈·波庫,或一個偉大的非洲女人》(1970)。
幾內亞尼亞奈的《西卡索》(1971)寫國王巴·奔巴在他的城堡西卡索淪陷時自殺的悲劇。劇作者號召非洲人團結起來抵禦侵略者。尼亞奈還發表了劇本《沙卡》。
貝寧作家讓·普利雅(1935~ )的《兇狠的孔多》(1966)也是一部重要的歷史劇,曾獲黑非洲文學大獎。
第 2類戲劇諷刺舊的習俗,大多是喜劇,代表作是喀麥隆的紀堯姆·奧約諾-姆比亞(1939~ )的《三個求婚者──一個丈夫》(1960),作品寫父母貪圖彩禮,女兒以巧妙的辦法終於和自己心愛的情人──一個窮大學生結成姻緣。這部劇本以多種語言在歐洲演出,獲得成功。
剛果作家居伊·芒加(1940~ )的喜劇《神諭》(1969)也是寫彩禮和婦女解放問題。他的其他劇本《科塔·姆巴拉的大鍋》(1969)等描繪進步和落後之間的衝突。
第 3類戲劇批評貪污腐化, 重要作品有象牙海岸貝爾納·達迪耶的鬧劇《托戈-格尼尼老爺》(1970),揭露一個非洲的官員同白人掮客勾結,結果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夏爾·諾康的劇本《恰柯的苦惱》(1968)表現一些參加過反殖鬥爭的人在掌權後圖謀私利,蛻化變質。
同樣性質的劇本還有剛果作家馬克西姆·恩德貝卡(1944~ )的《總統》(1970),描寫一個虛構的非洲共和國內爭權奪利的鬥爭;以及剛果作家西爾萬·邦巴(1930)的《殺死鱷魚的人》(1962)等。
1949年,幾內亞作家凱塔·福代巴創辦了非洲芭蕾舞劇團,至歐洲各地巡迴演出。1959年以後,塞內加爾首府達喀爾、象牙海岸首府阿比讓等地建立了大型劇院。歷屆世界黑人藝術聯歡節和泛非文化節的舉行,對非洲戲劇的發展起了促進的作用。
小說
非洲法語小說中最早引人注目的是幾內亞作家卡馬拉·萊伊(1928~1980)的自傳體作品《黑孩子》(1953),它用回憶的方式描寫非洲的風土人情。他的第2 部小說《國王的目光》(1954),寫一個窮途潦倒的白人在非洲被同化的過程。
剛果作家讓·馬隆加的《雅利安女人的心》(1954),寫白人窮凶極惡,少女索朗日由於擁有一顆“雅利安女人的心”,感到痛苦,因而自殺。她的情人芒貝凱則是高尚正直的黑人。
象牙海岸貝爾納·達迪耶的自傳體小說《克蘭比埃》(1956)觸及種族歧視的問題。他的另外兩部小說《一個黑人在巴黎》(1959)和《紐約的老闆》(1964)用黑人的眼光看待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文體幽默,後一部作品有較強的批判性。
喀麥隆作家蒙戈·貝蒂(1932~ )原名亞歷山大·比伊迪,於1956年發表小說《可憐的蓬巴基督》,引起了廣泛的重視。這部小說挖苦一個白人傳教士,指出了他和殖民主義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繫。蒙戈·貝蒂的另外兩部小說《完成的使命》(1957)和《死裡逃生的國王》(1958)也是諷喻性的作品。
喀麥隆作家斐迪南·奧約諾(1929~ )於1956年發表兩部反殖民主義的小說《家僮的一生》與《老黑人和獎章》,揭露歐洲殖民者的虛偽和暴虐,反映出黑人覺悟的提高。另一位喀麥隆作家班雅曼·馬蒂普於1956年發表了《非洲,我們不了解你!》,這部中篇小說描寫第二次大戰前夕非洲青年一代對殖民政策強烈的憤恨。
塞內加爾作家桑貝內·烏斯曼(1923~ )的小說《祖國,我可愛的人民》(1957)寫一個非洲青年知識分子為建立“合作農場”所作的英勇鬥爭。《神的兒女》(1960)描繪1947至1948年達喀爾鐵路大罷工事件。
1956至1960年是法語非洲文學的繁榮時期,比較重要的有馬里作家塞杜·巴迪昂的反對父母包辦婚姻的小說《暴風雨下》(1957),塞內加爾作家阿布杜萊伊·薩吉(1910~ )的寫農村少女對城市生活感到幻滅的小說《瑪伊慕娜》(1958),象牙海岸作家阿凱·洛巴(1927~ ) 的敘述留學生經歷的小說 《黑人大學生科孔博》(1960),貝寧作家貝利·凱南(1928~ )的具有浪漫情調的小說《無底的陷阱》(1960)等。
1960年,法屬非洲國家基本上都獲得了獨立。除少數作家繼續寫反對新老殖民主義的小說之外,大部分作家特別是青年一代作家開始表現非洲獨立國家中出現的社會和政治問題。
桑貝內·烏斯曼的小說《熱風》(1964)的第一卷描寫一個虛構的非洲國家1958年進行公民投票的情景。接著,他又寫了《匯票》(1965)和《哈拉》(1973),批判本國的官僚和暴發戶。
喀麥隆作家達尼耶爾· 埃旺代的 《總統萬歲!》(1968)是一部激烈的雜文式政治諷刺作品。另一個喀麥隆作家梅杜·姆沃莫(1945~ )的小說《阿非利加巴阿村》 (1969) 對現代非洲城市生活中的腐敗現象作了尖銳的批判。象牙海岸作家夏爾·諾康的敘事詩體小說《暴風》(1966)描寫一個非洲革命知識分子同獨裁者的衝突。另一個象牙海岸作家阿馬杜·庫魯馬的小說《獨立的太陽》(1968)把傳統社會和現實生活作了對照。這部作品對國家獨立後一些人剝削自己同胞的現象表示不滿。
馬里作家揚博·烏奧洛岡(1940~ )的小說《暴力的責任》(1968)描繪一個想像的非洲王國近千年來持續受到的剝削和暴行。
幾內亞的阿遼納·方圖雷的小說《回歸線》(1972)描寫一次政變的故事,反映了作者的消除政治混亂的願望。
馬里作家昂帕泰·巴(1920~ )的小說《旺格蘭的奇特的命運》(1973),獲得1974年度的黑非洲文學大獎。
象牙海岸作家貝爾納·達迪耶(1916~ )著有詩集《昂然挺立的非洲》(1950)、《時日的交替》(1956)和《五洲的人們》(1967),他的詩號召非洲人民團結起來,主宰自己的命運。
薩伊詩人馬爾蒂亞爾·辛達(1930~ )的詩集《第一首出發的歌》(1955)表達了非洲青年憤怒的聲音,其中《鋤頭之歌》用民謠的形式寫成,非洲的鋤頭成了苦難深重的農民的象徵。薩伊政治家盧蒙巴 (1925~1961) 也是一位愛國主義的詩人。
馬里作家馬馬杜·戈洛戈(1924~ )的《我的心是個火山》、《非洲的風暴》等都是戰鬥性較強的詩篇。
喀麥隆詩人埃邦雅·永多(1930~ )的詩集《喀麥隆!喀麥隆!》(1960)充滿愛國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幾內亞的歌手是凱塔·福代巴(1921~ ),著有《非洲詩集》(1950),其中《深夜》、《非洲的黎明》等敘事詩都具有非洲舞蹈的節奏。
1962年,中非詩人皮埃爾·邦博泰(1932~ )發表長詩《給一位非洲英雄的輓歌》,獻給盧蒙巴。
馬達加斯加詩人雅克·拉貝馬南雅拉(1913~ )早在 1948年就發表了長詩《祖國》, 這是一支對他的島國熱情的頌歌。他還有長詩《朗巴》(1956)和《解毒劑》(1961)。他的作品反映了馬達加斯加人民爭取自由的史詩般的鬥爭。另一位馬達加斯加詩人弗拉維安·拉奈沃(1914~ )在他的詩集《影和風》(1947)、《我一貫的歌曲》(1955) 和《返回老家》(1962)中力圖用法文表達出古老的口頭詩歌的節奏、形象和結構,其中有些詩篇充滿俗語和幽默感,顯然是從民間創作發展而成。
模里西斯詩人愛德華·莫尼克(1931~ )著有《這些血鳥》(1954)、《怒潮》(1966)等抒情詩集。
剛果詩人契卡雅·烏·塔姆西(1931~ )的詩集《歷史概要》(1962)獲1966年達喀爾的世界黑人藝術節詩歌大獎。他的詩基本上是用超現實主義手法寫成。
非洲的詩歌從它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它的形象和韻律,都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有些詩歌在朗誦時要用非洲的樂器,如塔姆—塔姆鼓伴奏。通過音樂,非洲的詩歌又同舞蹈和戲劇藝術聯繫起來。
故事
口頭文學中的故事大多是人民的集體創作,但也有些專家,即法語非洲稱作“格里奧”的民間說唱藝人,他們對故事和傳說不斷進行加工,在節慶期間演出。
非洲的民間故事,因故事的主人公不同分為兩大類,內部草原的民間故事的主人公是兔子,這一類故事叫做“兔子系統”; 沿海森林的民間故事則稱為 “蜘蛛系統”。
塞內加爾的比拉戈·狄奧普是“兔子系統”民間故事的代表作家,著有《阿馬杜·庫姆巴故事集》(1947)等。這些用散文詩寫成的故事,據說是作者從格里奧阿馬杜·庫姆巴那裡蒐集來的,大多是動物故事,主人公是狡猾的兔子婁克,對立面往往是貪婪而愚蠢的鬣狗布基。此外,也有不少的神話故事。
象牙海岸的貝爾納·達迪耶是“蜘蛛系統”民間故事的代表作家,著有《非洲的傳說》(1953)、《黑色纏腰布》(1955)等。主人公是蜘蛛卡庫·阿南澤,和兔子婁克同樣狡猾,但喜歡惡作劇,常常自食其果。達迪耶的故事中也有真實的人物和想像的神靈。
此外,塞內加爾作家烏斯曼·索塞的《黑非洲的故事和傳說》(1962)、喀麥隆作家班雅曼·馬蒂普(1932~ ) 的《在美麗的星空下》(1962),查德作家約瑟夫—布拉伊姆·塞德(1927~ )的《在查德的星空下》(1962),加彭作家安德烈·拉蓬達—瓦爾克的《加彭故事集》(1967),茅利塔尼亞作家庫雷·圖雷等的《從前在茅利塔尼亞》(1968),尼日作家布布·阿馬的《尼日的故事和傳說》 (3卷,1972)等,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非洲作家還經常寫作傳奇故事,頌揚古代非洲王國的偉大和光榮。1938年,達荷美作家保爾·阿祖美(1890~ )發表歷史題材的傳奇《朵吉西米》,以19世紀上半葉的達荷美王國為背景,講述公主朵吉西米悲劇性的戀愛故事。作品中出現的歐洲人當時是黑人嘲笑的對象。
剛果作家讓·馬隆加(1907~ )的《姆福穆·馬·馬佐諾的傳說》(1954)寫一個公主和馬佐諾在奴隸們的支援下戰勝敵人,建立了一個公正的城邦。
傳奇故事中的代表作是幾內亞作家吉布里爾·塔姆西爾·尼亞奈(1932~ )的《松迪亞塔》(1960),它描繪13世紀初黑非洲歷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松迪亞塔如何擊敗侵略者,建立了盛極一時的馬里帝國,文筆生動,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文獻意義。
上沃爾特作家納齊·博尼(1910~ )的《古代的衰落》(1962)回溯上沃爾特近 300年的歷史,讚美了古代的非洲文明,譴責了歐洲殖民者的侵略。
戲劇
非洲早就存在著一些傳統的娛樂性民間戲劇活動,但用法語表現的非洲戲劇則是30年代在“黑人性”運動的影響下,於塞內加爾的威廉—蓬蒂師範學校誕生的。師範學校的學生來自法屬西非洲各地,他們集體編寫了一些劇本演出,然後又把這種演戲的習慣帶回自己的家鄉。其中表現傳統生活的有《達荷美的婚姻》(1934)、《格里奧的勝利》(1935),表現破除迷信的有阿蒙·達比的《女巫》(1957)等。
非洲的戲劇的主題大致包括3個方面:第1類戲劇揭露殖民主義,主要是歷史劇,較重要的有馬里作家塞杜·巴迪昂(1928~ )的五幕劇《沙卡之死》(1961)。作者以19世紀祖魯族的領袖沙卡作為戰鬥的非洲的象徵。這是第一部黑非洲法語悲劇。塞內加爾阿馬杜·西塞·狄亞的《拉特·狄奧爾的末日》(1965),寫塞內加爾國王拉特·狄奧爾趁法國人著手建造一條通過他的王國的鐵路時襲擊他們,但遭到失敗。塞內加爾作家謝克·恩達奧(1940~ )的《阿爾布里的流亡》(1967),寫國王阿爾布里在法國人入侵時流亡國外,以便聯合其他蘇丹,共同抗擊侵略者。
象牙海岸貝爾納·達迪耶的《剛果的貝雅特里齊》(1970)以歐洲人初次侵犯非洲的歷史為背景,描寫女主人公貝雅特里齊宣傳反抗,被活活燒死的故事,象牙海岸作家夏爾·諾康(1936~ )也寫出了悲壯的歷史劇《阿布拉哈·波庫,或一個偉大的非洲女人》(1970)。
幾內亞尼亞奈的《西卡索》(1971)寫國王巴·奔巴在他的城堡西卡索淪陷時自殺的悲劇。劇作者號召非洲人團結起來抵禦侵略者。尼亞奈還發表了劇本《沙卡》。
貝寧作家讓·普利雅(1935~ )的《兇狠的孔多》(1966)也是一部重要的歷史劇,曾獲黑非洲文學大獎。
第 2類戲劇諷刺舊的習俗,大多是喜劇,代表作是喀麥隆的紀堯姆·奧約諾-姆比亞(1939~ )的《三個求婚者──一個丈夫》(1960),作品寫父母貪圖彩禮,女兒以巧妙的辦法終於和自己心愛的情人──一個窮大學生結成姻緣。這部劇本以多種語言在歐洲演出,獲得成功。
剛果作家居伊·芒加(1940~ )的喜劇《神諭》(1969)也是寫彩禮和婦女解放問題。他的其他劇本《科塔·姆巴拉的大鍋》(1969)等描繪進步和落後之間的衝突。
第 3類戲劇批評貪污腐化, 重要作品有象牙海岸貝爾納·達迪耶的鬧劇《托戈-格尼尼老爺》(1970),揭露一個非洲的官員同白人掮客勾結,結果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夏爾·諾康的劇本《恰柯的苦惱》(1968)表現一些參加過反殖鬥爭的人在掌權後圖謀私利,蛻化變質。
同樣性質的劇本還有剛果作家馬克西姆·恩德貝卡(1944~ )的《總統》(1970),描寫一個虛構的非洲共和國內爭權奪利的鬥爭;以及剛果作家西爾萬·邦巴(1930)的《殺死鱷魚的人》(1962)等。
1949年,幾內亞作家凱塔·福代巴創辦了非洲芭蕾舞劇團,至歐洲各地巡迴演出。1959年以後,塞內加爾首府達喀爾、象牙海岸首府阿比讓等地建立了大型劇院。歷屆世界黑人藝術聯歡節和泛非文化節的舉行,對非洲戲劇的發展起了促進的作用。
小說
非洲法語小說中最早引人注目的是幾內亞作家卡馬拉·萊伊(1928~1980)的自傳體作品《黑孩子》(1953),它用回憶的方式描寫非洲的風土人情。他的第2 部小說《國王的目光》(1954),寫一個窮途潦倒的白人在非洲被同化的過程。
剛果作家讓·馬隆加的《雅利安女人的心》(1954),寫白人窮凶極惡,少女索朗日由於擁有一顆“雅利安女人的心”,感到痛苦,因而自殺。她的情人芒貝凱則是高尚正直的黑人。
象牙海岸貝爾納·達迪耶的自傳體小說《克蘭比埃》(1956)觸及種族歧視的問題。他的另外兩部小說《一個黑人在巴黎》(1959)和《紐約的老闆》(1964)用黑人的眼光看待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文體幽默,後一部作品有較強的批判性。
喀麥隆作家蒙戈·貝蒂(1932~ )原名亞歷山大·比伊迪,於1956年發表小說《可憐的蓬巴基督》,引起了廣泛的重視。這部小說挖苦一個白人傳教士,指出了他和殖民主義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繫。蒙戈·貝蒂的另外兩部小說《完成的使命》(1957)和《死裡逃生的國王》(1958)也是諷喻性的作品。
喀麥隆作家斐迪南·奧約諾(1929~ )於1956年發表兩部反殖民主義的小說《家僮的一生》與《老黑人和獎章》,揭露歐洲殖民者的虛偽和暴虐,反映出黑人覺悟的提高。另一位喀麥隆作家班雅曼·馬蒂普於1956年發表了《非洲,我們不了解你!》,這部中篇小說描寫第二次大戰前夕非洲青年一代對殖民政策強烈的憤恨。
塞內加爾作家桑貝內·烏斯曼(1923~ )的小說《祖國,我可愛的人民》(1957)寫一個非洲青年知識分子為建立“合作農場”所作的英勇鬥爭。《神的兒女》(1960)描繪1947至1948年達喀爾鐵路大罷工事件。
1956至1960年是法語非洲文學的繁榮時期,比較重要的有馬里作家塞杜·巴迪昂的反對父母包辦婚姻的小說《暴風雨下》(1957),塞內加爾作家阿布杜萊伊·薩吉(1910~ )的寫農村少女對城市生活感到幻滅的小說《瑪伊慕娜》(1958),象牙海岸作家阿凱·洛巴(1927~ ) 的敘述留學生經歷的小說 《黑人大學生科孔博》(1960),貝寧作家貝利·凱南(1928~ )的具有浪漫情調的小說《無底的陷阱》(1960)等。
1960年,法屬非洲國家基本上都獲得了獨立。除少數作家繼續寫反對新老殖民主義的小說之外,大部分作家特別是青年一代作家開始表現非洲獨立國家中出現的社會和政治問題。
桑貝內·烏斯曼的小說《熱風》(1964)的第一卷描寫一個虛構的非洲國家1958年進行公民投票的情景。接著,他又寫了《匯票》(1965)和《哈拉》(1973),批判本國的官僚和暴發戶。
喀麥隆作家達尼耶爾· 埃旺代的 《總統萬歲!》(1968)是一部激烈的雜文式政治諷刺作品。另一個喀麥隆作家梅杜·姆沃莫(1945~ )的小說《阿非利加巴阿村》 (1969) 對現代非洲城市生活中的腐敗現象作了尖銳的批判。象牙海岸作家夏爾·諾康的敘事詩體小說《暴風》(1966)描寫一個非洲革命知識分子同獨裁者的衝突。另一個象牙海岸作家阿馬杜·庫魯馬的小說《獨立的太陽》(1968)把傳統社會和現實生活作了對照。這部作品對國家獨立後一些人剝削自己同胞的現象表示不滿。
馬里作家揚博·烏奧洛岡(1940~ )的小說《暴力的責任》(1968)描繪一個想像的非洲王國近千年來持續受到的剝削和暴行。
幾內亞的阿遼納·方圖雷的小說《回歸線》(1972)描寫一次政變的故事,反映了作者的消除政治混亂的願望。
馬里作家昂帕泰·巴(1920~ )的小說《旺格蘭的奇特的命運》(1973),獲得1974年度的黑非洲文學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