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褐穗薹草

黑褐穗薹草

黑褐穗薹草(Carex atrofusca subsp. minor (Boott) T. Koyama)是莎草科、薹草屬植物。根狀莖長而匍匐。稈三棱形,平滑,基部具褐色的葉鞘。葉平張,稍堅挺,淡綠色,頂端漸尖。小穗2-5個,頂生1-2個雄性,長圓形或卵形;其餘小穗雌性,橢圓形或長圓形,花密生;小穗柄纖細,稍下垂。雌花鱗片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暗紫紅色或中間色淡。果囊長於鱗片,長圓形或橢圓形,上部暗紫色,下部麥稈黃色。小堅果疏鬆地包於果囊中,長圓形,扁三棱狀;花柱基部不膨大。

分布於不丹、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在中國,分布於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西藏。生於海拔2200-4600米的高山灌叢草甸及流石灘下部和雜木林下。

黑褐穗薹草整個生長季內各類家畜喜食,氂牛最喜食;抽穗後馬、羊最喜食。其葉片與生殖枝具有明顯的催肥作用,是高寒山區夏季草場重要的優等牧草之一。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根狀莖長而匍匐。稈高10-70厘米,三棱形,平滑,基部具褐色的葉鞘。葉短於稈,長約為稈的1/7-1/5,寬(2)3-5毫米,平張,稍堅挺,淡綠色,頂端漸尖。苞片最下部的1個短葉狀,綠色,短於小穗,具鞘,上部的鱗片狀,暗紫紅色。
小穗2-5個,頂生1-2個雄性,長圓形或卵形,長7-15毫米,寬約6毫米;其餘小穗雌性,橢圓形或長圓形,長8-18毫米,寬6-9毫米,花密生;小穗柄纖細,長0.5-2.5厘米,稍下垂。雌花鱗片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4.5-5毫米,暗紫紅色或中間色淡,先端長漸尖,頂端具白色膜質,邊緣為狹的白色膜質。果囊長於鱗片,長圓形或橢圓形,長4.5-5.5厘米,寬2.5-2.8毫米,扁平,上部暗紫色,下部麥稈黃色,無色淡之邊緣,無脈,無毛,基部近圓形,頂端急縮成短喙,喙口白色膜質,具2齒。小堅果疏鬆地包於果囊中,長圓形,扁三棱狀,長1.5-1.8毫米,基部具柄,柄長0.5-1毫米;花柱基部不膨大,柱頭3個。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200-4600米的高山灌叢草甸及流石灘下部和雜木林下。
黑褐穗薹草是一種寒中生根莖型下繁牧草,高寒草甸草場的共建種。適應溫涼濕潤的氣候和富含有機質濕潤的土壤。在天山北坡海拔2700-3400米範圍內,它常與細果薹草嵩草線葉嵩草珠芽蓼等為共建種組成高寒草甸草場型;在天山南坡海拔2800-3500米的高寒草甸草場,除上述建群種外還常有山野火絨草參與建群,在尤爾都斯盆地除建群種基本相似外,還有阿拉套柳Salix alatavica)、鬼箭錦雞兒Caragana jubata)等灌木以亞優勢成分參與建群;在崑崙山海拔3800-4500米一帶,它常以亞優勢種或主要伴生種成分與珠芽蓼、窄果嵩草西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等組成高寒草甸草場型。這類草場植物矮小,但種群豐富,蓋度可達70%。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不丹、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
中國分布: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西藏。

生長習性

黑褐穗薹草生育期因地而異,在天山南坡通常5月中旬開始返青,7月初抽穗,8月初結實,9月底枯黃。

主要價值

黑褐穗薹草再生能力強,耐牧,冷季的殘留量稍少,適口性很好,整個生長季內各類家畜喜食,氂牛最喜食;抽穗後馬、羊最喜食。其葉片與生殖枝具有明顯的催肥作用,是高寒山區夏季草場重要的優等牧草之一。據中國甘肅省飼草飼料技術推廣總站分析,在成熟期其粗蛋白質含量占乾物質的8.93%,粗脂肪占3.62%,粗纖維素占25.4%,粗灰分占6.81%,無氮浸出物占46.66%,鈣占0.68%,磷占0.132%。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