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套柳

阿拉套柳

阿拉套柳(學名:Salix alatavica Kar. & Kir. ex Stschegl.)是楊柳科、柳屬灌木。小枝淡褐色或栗色,嫩枝發紫紅色。芽漸尖,紫紅色。葉長圓狀卵圓形或橢圓形,上面綠色,下面較淡;葉柄基部擴展,初有毛,後無毛;托葉卵圓形。花序側生小枝上部,花序梗具2-4小葉,被灰絨毛;苞片淡褐色,兩面有絨毛;雄蕊2,花絲離生,花葯黃色;子房長卵圓形,常彎曲。

分布於中國新疆;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蒙古也有分布。生於海拔2700-29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林緣或陰濕石縫中。

阿拉套柳枝條細軟,葉片鮮嫩,牛和羊在夏季採食率較高,採食幼嫩的枝條和葉片,喜食花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拉套柳
  • 拉丁學名:Salix alatavica Kar. & Kir. ex Stschegl.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金虎尾目
  • 楊柳科
  • 柳屬
  • :阿拉套柳
  • 分布區域: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蒙古
  • 命名者及年代:Kar. & Kir. ex Stschegl.,1854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灌木,高1-1.5米。小枝淡褐色或栗色,嫩枝發紫紅色,初有短絨毛,後無毛。芽漸尖,紫紅色,有光澤。葉長圓狀卵圓形或橢圓形,長3-6厘米,寬2-2.5厘米,頂端具偏斜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腺齒,上面綠色,下面較淡,幼葉有絲狀柔毛,後兩面無毛;葉柄長2-5毫米,基部擴展,初有毛,後無毛;托葉卵圓形,很小,膜質,常早落。
花序側生小枝上部,與葉同時開放或葉後開放,長4-5厘米,粗1-1.5厘米,雌花序果期伸長,花序梗具2-4小葉,被灰絨毛;苞片長圓形,淡褐色,上部不發黑,兩面有絨毛;腺體1,腹生,長圓形,淡褐色;雄蕊2,花絲離生,被灰絨毛,花葯黃色,圓球形,先端鈍;子房長卵圓形,常彎曲,密被灰絨毛,柄很短,柱頭2裂。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700-29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林緣或陰濕石縫中。
阿拉套柳是一種寒中生落葉灌木,高寒草甸草地的建群種。它具有較強的耐寒性,能耐-40℃以下的低溫,但嫩枝抗霜性較差,一般營養生長是在無霜期內完成,最適宜在氣候溫和濕潤、土壤肥沃的亞高山、高山上生長,土壤為壤質的亞 高山和高山草甸土。天然草地中,阿拉套柳的分布不廣,多集中分布於天山北坡西部海拔2700-3000米的亞高山帶,在天山南坡的尤爾都斯盆地也有少量生長。阿拉套柳與栒子葉柳Salix karelinii)、混生構成灌木層片,下層草本植物有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暗褐薹草Carex atrofusca)、高山唐松草Thalictrum alpinum)等,共同構成灌叢化高寒草甸草地型(鬱閉度0.3以上);在尤爾都斯盆地的局部地段,它以亞優勢種的地位與嵩草Kobresia myosuroides)、薹草Carex sp.)、珠芽蓼、鬼箭錦雞兒Caragana jubata)等優勢種組成不同類型的高寒草甸草地。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新疆西木壘、吉昌、新源、鞏留、昭蘇等地;俄羅斯(阿爾泰共和國)、哈薩克斯坦、蒙古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

阿拉套柳通常5月初開始返青,6月中旬至7月中旬開花,果期7月中旬至8月初,10月中旬開始枯黃。

主要價值

阿拉套柳枝條細軟,葉片鮮嫩,牛和羊在夏季採食率較高,採食幼嫩的枝條和葉片,喜食花序。但由於同生境的其它飼草適口性更好,故大多是在其它飼草採食光以後,才採食阿拉套柳的枝葉,屬於利用價值較低的牧草。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