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虎趙氏,也稱為“黑虎趙”。中國明朝初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的趙姓家族,源自孛兒只斤氏,其先祖昴空可追溯至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溫這一支,這支趙姓是一支蒙古元朝皇室後裔的姓氏,它只有600餘年的歷史,是全國最年輕的趙氏分支之一。
基本介紹
姓源考證,姓源,昴空墓被盜事件,世代情況,氏族分支,分支,遷移,氏族文化,1.氏族輩分,2.家譜纂修,3.趙氏家訓,4.黑虎古調,習俗禁忌,1.同姓不通婚,2.不送寒衣,3.羊祭,4.飲食,氏族名人,1.明清兩代,2.現當代,紀念建築,昴空陵,塌窯溝遺址,龜背城遺址,相關爭議,相關典故,七人七馬傳說,飲馬泉傳說,
姓源考證
姓源
據《平川區志》記載:“黑虎趙姓乃列祖也速該之三子,成吉思汗之三弟合赤溫一族也。”也速該,蒙古乞顏部首領,以孛兒只斤為姓氏。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 年),追謚也速該為列祖。合赤溫早逝,合赤溫後代領有成吉思汗給其的分地。昴空,生卒年不詳,元朝押糧官,黑虎趙氏始祖。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建立明朝,元朝的殘餘勢力節節敗退。1370年,徐達在明元沈兒峪之戰中大敗擴廓軍, 擴廓帖木兒將大軍及追隨他們的朝臣都留在了甘肅。除被殺和被抓者外, 其餘皆四散流落, 自行逃命, 黑虎趙的祖先昴空就在這流落、逃命者之列。
另據記載:1370 年,明將徐達、李文忠奉命征北,將元朝殘餘勢力壓縮在內蒙、甘肅一隅。甘肅的一支元軍中,三狼濟王在明軍的節節逼迫下,三狼濟王與押糧官昴空等9 人逃到甘肅靖遠,其中二人流落吳家窯。三狼濟王等 7 人逃至靖遠紅羅山河南營門兒,內一人隱居張家坪(今平川區小水村)……,一姓趙,隱居會寧縣黑虎岔。又據平川區《吳氏家譜》載:張、趙、吳本是一族之人,互不得通婚。
後明軍徐達繼續清剿,於黑虎岔東上岔與昴空發生遭遇戰,昴空長子陀喊被徐達一箭射中而亡,且徐達提走了陀喊首級。昴空痛失長子,揮淚就地捏了個蕎面頭顱掩埋長子殘軀於上岔里東山下(遺址今仍在)。眼看元朝大勢已去,遂無心再戰,解甲歸牧,隱居於黑虎岔東側老莊溝(今塌窯溝)。在其山頭築盤營(遺址今仍在),過起了牧民生活。並與平川張氏、吳氏常相往來,手足情深。
另據趙氏族人口傳資料,後至第三世,明朝清查戶籍時,當地官員盤問昴空等人姓氏時,情急慌亂中搪塞說“百家姓第一姓”,清查戶籍官員遂以“趙”姓為其登記造冊,黑虎趙氏由此而得名。
上世紀60年代,“黑虎趙”舉行的祭祀大典上出現的中的昴空畫像,吸引了歷史學家的眼球。學者們坦言,昴空紅髮紅須的外貌特徵,正是以成吉思汗為代表的孛兒只斤氏特徵。農曆五月十五日,成吉思汗祖夏祭之日,趙氏大祭拜活動隆重舉行。
昴空墓被盜事件
2005年8月21日昴空墓被盜,盜賊將墓內陪葬品洗劫一空,族人下到墓室查看,蒙古包式的墓室結構向世人昭示了昴空生前地位的顯赫,也展示了蒙古皇族的墓葬風格。 同時,昴空墓被盜可以說黑虎趙自我認同的一個轉折點,由此事件,黑虎趙不但進一步確認了有關其祖先是蒙古皇族口傳資料的真實性,還意識到其保護和發掘其族群文化的重要性,開始了對祖墳的修葺、昴空紀念堂的修建、家族史的編纂等工作。
世代情況
2010 年,趙氏族人對本族的男子進行了一次全面的統計,統計結果顯示,除部分地方“黑虎趙”族人的世代數暫未考證清楚外,“黑虎趙”現存第 18 世到第 25 世 8 個世代,包括沒有考證清楚世代數的“黑虎趙”族人男子總數為 5666 人,其中已考證清楚世代數的男子中:18 世 5 人,19 世 65 人,20 世 456 人,21 世 1183 人,22 世 1472 人,23 世 1030 人,24 世 252 人,25 世 69 人。其中 18 世基本生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年齡超過 80 歲,19 世基本為 70 歲左右,20 世 60 歲左右,21 世 50 歲左右,22 世和 23 世基本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24 世基本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25 世為新世紀出生的人口。
氏族分支
分支
大房
長子陀喊戰死,無後。
二房
二子返都一支散居於會寧縣腰井村一帶,返都生子五人:長子名海,住腰井;次子名江,住上岔里;三子失名,系今坪上家祖;四子少亡,無後;五子名泉,住蘆茨溝羊家坪。(《乾隆三十年家譜》中記載);
三房
三子孛羅一支散居於靖遠縣蘆茨溝一帶;
四房
四子孛哪一支仍留居於黑虎岔;
五房
五子隨母入鎮番(今民勤縣)省女未歸而失名。
遷移
在白銀市會寧縣境內,集中分布在郭城驛鎮黑虎岔村,腰井村(含韓家口社、焦家河社),扎子塬村(含上岔)。此外,會寧縣的白草塬鎮(北劉村、窟沱村、九百戶),頭寨子鎮(共豐村),新塬鎮(趙堡村、孟源村、楊坪村趙溝、前源村、東源村、中社),柴家門鎮(趙堡村),党家峴鄉(黨峴村、寨子裡村),土高鄉(中莊村後川社)等地亦有部分趙氏族人分布;
在白銀市靖遠縣境內,主要分布在大蘆鎮中砂溝村(上中砂溝社、中砂溝社、下中砂溝社、白茨灣社、中莊社、趙峴社),野糜川村,小蘆子村(含大峴社),高灣鎮(白嘴社、崖頭村、黑柴溝、住家寨子村、三場塬村、二百戶村、笠山村),烏蘭鎮(長溝村、煙洞溝村下宋社),糜灘鎮(勝利村、下灘村),平堡鎮(蔣灘村),三灘鎮(三灘村),北灘鎮(小紅溝)等;
氏族文化
1.氏族輩分
歷代宗考
一世:昴空
二世:陀喊、返都、孛羅、孛哪
三世:江、海、泉
四世:建、賓
五世:憨、志、景
六世:端、世
七世:恭
八世:子、思
九世:孟
十世:三、仕
十一世:得、國、應、璉、鳴、可
十二世:朝、應、志
十三世:益、安、邦
十四世:俊、邦、九、問、漢、書、字
十五世:體、守、世、元
十六世:得、天、作、良、懷、進、增
十七世:存、發、促、祖、宜、明、思、萬、滿、建
十八世:榮、文、繼、庭、國、生、彪、克、恆、維、殿、興
十九世:成、福、邦、攀、海、金、政、逢、常、堂、喜
二十世:成、繼、尚、之、普、寶、保、晉、振、有、可、得、俊、懷、思
二十一世:定、有、汝、連、廣、章、玉、樹、秉、懷、世
二十二世:國、海、鴻、爾、映、永
宗派命語
1963年正月,黑虎趙氏舉行隆重的公祭始祖昴空活動,且重新修續家譜,由十九世孫趙聯奎、趙星五參閱歷代先祖遺文,詳閱細考多部古代趙氏譜牒,擬出了從二十三世起,二十世宗派命語:“中一昌立宗,其言再本真,和順要通遠,歷代祝清平”。並召集前來參加公祭活動的遠近各鄉代表商定,將此派語載入《趙氏家譜》。
二十三世 | 中 | 二十四世 | 一 |
二十五世 | 昌 | 二十六世 | 立 |
二十七世 | 宗 | 二十八世 | 其 |
二十九世 | 言 | 三十世 | 再 |
三十一世 | 本 | 三十二世 | 真 |
三十三世 | 和 | 三十四世 | 順 |
三十五世 | 要 | 三十六世 | 通 |
三十七世 | 遠 | 三十八世 | 歷 |
三十九世 | 代 | 四十世 | 祝 |
四十一世 | 清 | 四十二世 | 平 |
2.家譜纂修
黑虎趙現存家譜有:
乾隆三十年譜
存於會寧縣郭城驛鎮腰井村韓家口社。記錄一世昴空至十四世的譜系情況,側重返都家支。主要章節有序言、趙氏世傳歷代家譜源、世系圖、世系備考、墳冢圖等。
鹹豐十年譜
存於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記錄一世昴空至十二世譜系情況,側重孛哪家支。此譜除具有一般譜牒章節外,還收錄了有關參將趙三廣、趙鳴翠以及副府趙璉的詩文讚辭。
光緒二十一年譜
存於靖遠縣大蘆鎮中砂溝村。記錄一世昴空至十七世譜系情況,側重孛羅家支。
民國十二年譜
存於靖遠縣大蘆鎮中莊社,記錄一世昴空至十八世譜系情況。
一九六三年譜
存於會寧縣郭城鎮黑虎岔。記錄一世昴空至十六世譜系情況。與以往個分支家譜不同的是,該譜記錄黑虎趙全族譜系情況,在總結歷次修譜成果的基礎上,制定了黑虎趙由二十三世以下二十世的字輩譜(見氏族輩分)。
2008-2011趙氏之根
2008-2011 年,趙氏族人趙永勝等人著手將趙氏家族的發展演變歷史,編寫成書。為了進一步尋找線索,趙永勝與趙保義走南闖北尋訪考證歷史,蒐集歷史資料、地方志,先後到過民勤縣柳林湖、靖遠紅羅山、內蒙古成吉思汗陵等地。結合家族中老人的記憶,寫出了 30多萬字的文字資料,書名為《趙氏之根》,全書系統全面介紹了趙氏家族的各方面。2013年9月3日,《趙氏之根》家譜被評為白銀市地情文獻優秀成果。白銀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白銀市方誌館將《趙氏之根》家譜收藏入館。
不管是那種版本的族譜,對於世系源流都有如下的記錄:“趙氏一族會北之望族也,原籍系涼州府鎮番縣柳林湖人,自元末明初時,始祖諱昴空夫妻遷於會邑之北鄉黑虎岔,遂卜居,而世處馬,生五子,長諱陀喊因亂御賊,被賊射死於上岔東山下,有墳存焉。次諱返都系腰井一支祖。三諱波羅系蘆子溝一支祖。四諱孛那系黑虎岔一支祖。五失名,遂母入鎮番。俱葬上岔莊老墳灣。”
3.趙氏家訓
大漢遺訓
成吉思汗建立元朝後,針對本民族昭頒家訓,趙氏家譜中稱為“大漢遺訓”。
大汗言訓:凡一個民族,子不尊父教,弟不聆兄言,夫不信妻貞妻不順夫意,公公不讚許兒媳,兒媳不尊敬公公,長者不保護幼者幼者不接受長者的教訓……輕視習慣和法令,不通情達理……這樣的民族,竊賊,撒謊者,敵人和騙子將遮住他們營地上的太陽。
折箭遺訓
“折箭遺訓”為家譜中所載的古家訓,是阿蘭豁阿為所生五子的口訓,千百年來被這個家族所遵循,並記載於黑虎岔趙氏家族六百多年的家譜中。
其內容為:我的五個兒啊,你們都是我一肚子生出來的,就像五支箭一樣,如果一個個孤立而生,就像這箭一樣,單獨一根誰都能折斷。但五個兄弟能團結在一起,就像箭捆束在一起一樣,沒人能折斷,任何人都不能把你們怎么樣。
黑虎岔趙氏家族六百多年來遵循“兩訓”,很重視後代的教育與品行修行,並且極重視家族數年一次全族大祭祖活動,使得家族綿延傳承,人丁興旺,人才輩出。
4.黑虎古調
黑虎趙氏家族能歌善舞,在與漢民族的融合中,蒙古長調漸漸融進了漢族民歌、小曲、秦腔、眉戶唱腔等元素,變成了短調,形成了具有蒙漢民族融合特色的唱腔,曲調婉轉、單純、樸實、情意真切,聽起來鏗鏘有力,被稱為黑虎古調 ,內容豐富而且形式多樣。
“黑虎古調”原有360個曲目,後人將其分為小戲劇、小曲、民歌小調、神曲子四個類型,並按照藉助眉戶、民歌等曲調名進行了命名。由於秦腔、現代歌舞的衝擊,“黑虎古調”傳承鏈斷裂。流傳下來的曲目數量不多,其中小戲劇僅有《浪仙拉驢》、《牧童指路》、《打柴》等劇目;小曲整理出15個曲調;專用娛神的神曲整理出只有《洛陽橋》、《請神咒》、《四盞燈》等曲目;民歌小調有《繡荷包》、《十杯酒》等。
2013年,黑虎岔村委會在縣、鎮政府的支持下發起保護和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動。村內成立了“黑虎古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小組”,並成立了“黑虎古調”演出團,由8名傳承演員、10名司樂組成的。該演出團成立後,在紅堡子村的民間文化活動中進行初演,引起了在場的《甘肅日報》、人民網等多家媒體的關注 。
2014年8月,黑虎古調已成功申報為白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多次參加過省、市、縣舉辦的文化活動。
2017年,黑虎古調被中央電視台四套《遠方的家》欄目組錄製並播放 。
習俗禁忌
1.同姓不通婚
黑虎趙氏家族祖上傳下來一條家規,即“同姓不通婚”,是族外婚的一種表現形式,族外婚的出現和發展與自然選擇、優生優育有很大的關係。 家族內部僅有一例同姓通婚的個例。
2.不送寒衣
在會寧當地,每年農曆十月初一都有為已故先祖送寒衣的習俗,黑虎趙氏族人卻無此習俗。據了解:送寒衣這一習俗源於孟姜女哭長城,而黑虎趙氏本是長城以北的蒙古民族,秦始皇修築長城的目的,是為了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的侵襲。由此,送寒衣與黑虎趙氏毫無關係。 “黑虎趙”不送寒衣,在當地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當地人解釋,“黑虎趙”是“趙韃子”,韃子不送寒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3.羊祭
趙氏家族有正月羊祭祖先的傳統。在每年正月吉日,將羊牽到祖先的墳墓,將羊宰殺一刀後,然後牽著流血的羊在墳場轉一圈。此外,在趙氏族人的喪葬儀式中,當出殯至莊口或十字路口時,還有路祭的習俗,也是在羊宰殺一刀後,繞著靈車轉一圈。 與會寧南鄉不同,在會寧北鄉包括“黑虎趙”,在喪葬儀式中,都有“領羊”的習俗。孝子或家親準備用於喪葬用的羊只,在宰殺前要進行“領羊”儀式,一般將羊牽到靈堂前,孝眷跪在靈堂兩側,然後有人一邊給羊隻身上澆冷水,一邊對死者說“好話”,如果死者“滿意”,羊只很快便打個毛顫,打顫之後的羊只被認為被逝者“領”了,這時方可宰殺。有時候,不論怎么禱告,羊只就是不打顫,這時便認為逝者因某種原因不願意,需要孝眷多方查找原因再三祈告,直至羊只打顫。據稱,“領羊”的習俗與北方遊牧民族的遺風有關。
4.飲食
在飲食習慣中,趙氏族人還保留“風乾肉”這一遊牧民族的飲食習慣。“風乾肉”用鹽將肉醃製後風乾,以便於保存。羊肉、豬肉都可用來“風乾”。據了解,以前趙氏族人在屈吳山放牧時,經常把膘肥體壯的羊只宰殺製成“風乾肉”,然後運回黑虎岔讓其族人享用。
氏族名人
1.明清兩代
四世趙賓、趙健,明代將軍;
十一世趙鳴翠,趙三廣長子,生卒年不詳,曾任四川樊威營參將(正三品);
十一世趙璉,趙三廣次子,生卒年不詳,曾任四川威茂汶管轄副府,誥封妻魯氏;
十五世趙凌雲,字天章,清嘉慶年間靖遠縣高灣鎮中莊人。嘉慶己卯科副車。為例授征侍郎,吏部候銓直隸州判;
十九世趙邦士、趙邦彥,靖遠縣大蘆鎮中砂溝人,清宣統二年己酉科附貢(《會寧縣誌續編》卷之十有記載);
十九世趙喜冉(1843—1907),光緒二十一年楚南畢蓂纂修的《會寧縣誌》載:“趙喜冉,北鄉腰井人。同治回亂,負母逃難,妻步以隨,避居秦州,夫妻同以傭取值,旨甘奉母。母終於秦,權厝其地,廬於側者三年,仍以傭自給。光緒八年始歸藏先瑩,復廬墓一載。人皆稱其孝雲。”
2.現當代
軍政界
十九世趙喜儒,(1926--1953),靖遠縣高灣鎮人,革命烈士(《靖遠縣誌》載);
十九世趙喜元,(1934--1953),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人,革命烈士;
十九世趙喜卓,1955年12月生,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人,中共定西市委政研室主任(正處級);
二十世趙俊珠,1942年12月生,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人,大專文化,水利工程師。原會寧縣縣委常務副書記;
二十世趙琦,1949年3月生,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人,大專文化,高級工程師,2006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二十世趙俊軒,1962年6月生,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人,工程師,現任白銀市市政工程管理處紀委書記兼成投公司副總經理、西區供熱公司經理;
二十一世趙秉懿,1942年12月生,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人,原白銀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高級法官,副地級;
二十一世趙秉軍,1945年8月生,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人,畢業於蘭州大學,政工師。中共靖會電灌管理處紀檢委書記。曾獲靖會管理處優秀黨員,先進工作者獎勵;
二十一世趙定壵,1969年2月生,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人,畢業於蘭州大學,博士學位,現就職於鐵道部;
二十一世趙有榮,1959年生,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人,1979年參軍,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辦公室副主任等職(正處級)。曾於1992年在處置西寧突發事件中因工作成績突出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
二十一世趙連庫,1965年5月生,靖遠縣高灣鎮崖頭人,西北師範大學畢業。現任白銀市發改委副主任;
二十一世趙習章,會寧縣郭城驛鎮扎子塬村人,2001-2006年任慶陽市合水縣政協副主席(正縣級);
二十二世趙海鵬,1952年12月生,會寧縣郭城驛鎮扎子塬村人,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2004年任興電工程管理處黨委書記;
二十二世趙映會,1958年11月生,靖遠縣大蘆鎮中沙溝人,甘肅財經學校畢業,原白銀市外經委辦公室主任,市酒類管理局局長。現為甘肅省書協會員,白銀市書協副主任;
二十二世趙永乖,1967年3月生,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人,西北師範大學畢業。現任新疆自治區財政廳綜合處處長;
二十二趙春林,1979年12月生,會寧縣郭城驛鎮扎子塬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空大學畢業,助理工程師。現就職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空軍機關。2003年榮立兩次三等功;
二十二世趙施林,1966年3月生,靖遠縣高灣鎮三場塬村人,西南交通大學鐵路電氣化專業畢業,1995年起任蘭州鐵路局機務處高級工程師。
商界
二十世趙德忠,1943年3月5日生,靖遠縣高灣鎮野糜村人,大專學歷。曾任西藏阿里軍分區作戰部參謀,後於1976年2月轉業至靖遠礦務局,任該局副處級調研員,2003年退休;
二十一世趙有康,1966年4月生,會寧縣郭城驛鎮扎子塬村人,大專學歷,中共黨員,甘肅省人大代表,現任會寧縣康之源養殖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甘肅省勞動模範;
二十一世趙永平,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人,1968年7月生,博士後,曾獲第十九屆國際圖書大會“高質量論文獎”,現任聯合國維和部隊官員,駐丹麥主持維和工作;
二十一世趙有環,(1957—2010),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人,1979年被團中央授予“新長征突擊手”稱號,1982年被授予“煤炭工業勞動模範”和“全省先進工作者”稱號。1980—1985年被當選為蘭州市第九、十屆人大代表。1981年4月,被煤炭部授予“全國煤炭工業勞動模範”;
二十一世趙力毅,1961年10月生,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人,教授級高工,西安交通大學經管專業畢業。黃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監督局黨委書記(正處級),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理事,曾獲中國水土保持先進工作者的榮譽稱號;
二十一世趙有鎰,1967年12月生,會寧縣郭城驛鎮扎子塬村人,甘肅農業大學畢業。現就職於甘肅省銀光化學集團工業公司物資中心黨總支書(縣處級),高級工程師;
二十一世趙啟鵬,1964年1月15日生,會寧縣柴門鄉趙堡村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碩士學位。中加合資蘭州鼎泰塑膠有限公司經理。曾獲蘭州市“表彰外商投資企業”,獲兩項國家專利,獲第八屆中國專利新技術產品博覽會特別金獎;
二十二世趙永進,1964年4月生,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人,學本科學歷,蘭州醫學院醫療系畢業,現任酒鋼醫院副院長,黨委委員(正處級),併兼任甘肅省醫學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委員,甘肅省中醫學院兼職教授,嘉峪關市外語學會理事、醫學會理事;
二十二世趙海峰,會寧縣郭城驛鎮腰井村人,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靖煤總院管理科科長;
二十二世趙寧,1968年9月生,會寧縣甘溝驛鎮袁岸岔人,北京工商大學畢業,2006年任北京恆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
二十三世趙鼎,1971年10月生,靖遠縣大蘆鎮白茨灣人,會寧鼎信金屬加工銷售有限公司董事長;
其他界
二十世趙之敏,1927年1月生,會寧縣郭城驛鎮扎子塬村人,大專學歷,中學高級教師。先後榮獲“縣先進教師”,“定西地區優秀教師”,甘肅省“園丁獎”;
二十世趙寶玉,1933年8月生,靖遠縣縣城人,西北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中學高級教師,榮獲“甘肅省優秀教師”獎;
二十世趙保鐸,1963年4月生,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人,中學高級教師;
二十世趙振寧,1964年10月生,會寧縣人,畢業於甘肅農業大學,中共黨員,高級農藝師,農學學士。現任白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黨組成員。
二十一世趙有雄,1967年1月生,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人,1985年考入北京大學核物理專業,1995年赴美國、加拿大留學,獲博士學位,現定居加拿大;
二十一世趙懷勤,1955年生,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人,新疆交通學院黨委書記、校長(副廳級),在部隊曾立一次二等功,三次二等功;
二十一世趙懷平,1964年11月生,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人,西北師範大學畢業,中學高級教師曾獲會寧縣園丁、優秀教師稱號;
二十一世趙連城,1949年4月生,會寧縣甘溝驛鎮袁岸岔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1990年被評為全省優秀德育工作者;
二十一世趙連傑,1953年生,靖遠縣高灣鎮黑柴溝人,中學高級教師;
二十三世趙中甲,1963年4月生,會寧縣郭城驛鎮腰井村人,西北師範大學畢業,西北師大附屬中學工作,中學高級教師;
紀念建築
昴空陵
昴空陵位於會寧縣郭城驛鎮扎子源村上岔社老墳灣,2018年10月24日被會寧縣人民政府認定為第五批會寧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昴空陵墓內部為宏大的蒙古包式的地下磚制陵寢,墓室頂部距離地表 5 米左右,墓室高 4 米許,直徑 3 米。穹廬狀的墓室上部一圈一圈的青磚逐漸收縮成一個小洞,小洞用一塊青磚封死;圓柱狀的墓壁有數個突出的磚雕門窗造型;墓室地面一周用經過雕刻的青磚砌成一凸一凹的箭垛。整個墓室內的磚與磚之間互相鉚接,不見任何粘合劑,但堅固緊密。
塌窯溝遺址
昴空歸隱後,最先居住在黑虎岔以東的一處隱蔽的山坳里——老莊溝(今塌窯溝),山坳里遺留有大量灰土層,殘瓷碎片隨處可見。遺留大量灰土的山坳中不見任何人工開挖的窯洞或人工建築,由此可推斷,昴空一行最先落腳於此時,最可能的居住方式就是蒙古包。後來才在山坳的東面的一處山腳下開挖了幾眼窯洞,隨著時間的推移,窯洞坍塌,當地人便把該地稱作塌窯溝。
龜背城遺址
黑虎岔堡子——龜背城(因其地形像一隻烏龜,城堡建立在龜背上而得名)占地40畝,經調查證實,該城堡始建於明正統二年(1437 年),該城堡與靖遠城同日修建,同日完工,且由同一陰陽先生選址。當時趙氏族人還保持著蒙古部落的生活方式。整個氏族共同居住於座城堡內,由氏族首領負責城堡內的一切事務,被稱之為“蒙大爺”的氏族首領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現城堡的大多數城牆依然留存,城牆北、西、南面是一條 10 余米寬,2 米多深的壕溝,其達到護城河的防禦作用,城牆北面臨河谷斷崖,地勢險要,東面接連一塊平地。故城內除兩眼殘留古井外,城內建築早已被夷為耕地。據傳,在城內被平為耕地前,城內的布局依稀可見,城內正中東西向有一條道路,道路兩側是一個個用於居住生活的房屋。靠近西北部有一個馬圈。兩眼古井就位於東西向的道路上。當時所有的趙氏族人數百人居於城內,城內一派欣欣向榮之景。然而這種繁榮之景卻毀在了一個風水先生的手中。後來城中來一風水先生,當看到昴空家族城堡內一派繁榮之景,便得出團莊風水之妙的結論。當得知此地為是“韃子”後人居住,因其對“韃子”有偏見,頓生害人之心,遂建議蒙大爺再開建一西門,其好處是與現有的東門相對應,則更有利於團莊的發展興旺。蒙欣然聽取風水先生的建議,但西門一開,災禍隨之而來,一種被稱為“黑水泄”的疾病迅速在族人中流行開來,多數族人因之喪命。族長遂明白乃是風水先生使的壞,便決定忍痛棄城,將倖存的族人全部搬出團莊,分散居住,龜背城因此而稱為棄城。
相關爭議
根據記載,“黑虎趙”的祖先昴空是“黃金家族”的後裔無疑,但是其中存在兩個疑點:第一,除《平川區志》記載“黑虎趙”是哈赤溫的一支外,尚未發現其他資料記載昴空與哈赤溫的直接淵源關係,因此其真實性尚需考證。第二,根據“黑虎趙”家譜記載,昴空的祖籍在“鎮番柳林湖”(甘肅省民勤縣)。而根據史料記載,哈赤溫後裔的世襲領地主要在兀魯灰河等處(今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其中原封地在濟南路,故這一支的長者封為濟南王。1235 年,窩闊台封次子闊端於西夏之地。據此,當時的民勤縣應該為闊端的封地。筆者認為,當時擴廓帖木兒逃亡時,將昴空的家眷安置在鎮番闊端的封地,據“黑虎趙”家譜“五子隨母至鎮番省女未歸”的記載可知,當初昴空的女兒被安置在鎮番,並在當地成家,由此,後來黑虎岔家譜中將鎮番作為其祖籍也是有可能的。
相關典故
七人七馬傳說
“七人七馬”渡河的傳說,發生在甘肅靖遠縣城西南的紅羅寺附近。 據紅羅寺現存的一塊牌匾的文字記載: 元末明初,明大將李文忠追趕元王朝之後裔鐵氏兄弟禮棉禮秀等七人七馬,於公元1370 年古六月初六日逃亡至此,前有黃河,後有追兵,又無片舟之渡,迫急萬分而向本寺祈禱:“我佛如有靈,救渡弟子得以逃生,重修寺廟,再塑金身。”既而佛祖顯靈,晴天霹靂,大雨傾盆,浪柴搭橋,天隨人願,七人七馬踩橋而過。明將望河興嘆:“天不滅元啊。”元人脫險遂潛伏營門兒,隱為馬姓。逮至清初,馬氏宗族為報佛恩,修復此寺,改古剎為紅羅寺。
又有資料記載: 相傳, 馬氏祖先兄弟二人等逃至紅羅山下的共七人七馬, 其中有丞相、駙馬等。在前有大河, 後有追兵, 眼看就要束手就擒的緊急情況下, 他們向左手崖上的佛窟祈禱:我佛如能保佑弟子過河脫險, 願以終生重修廟宇, 再塑金身, 弘揚佛法。話音未落, 只見河面上鬼使神差地出現了一座浪柴浮橋。七人七馬喜不自禁, 叩頭謝過佛祖, 踩著浪柴, 策馬過河。當明軍追至河邊時, 浮橋卻自行散去。無可奈何的明軍只好仰天長嘆:天不滅韃子! 。
飲馬泉傳說
在昴空時期,昴空所養的馬每天都要到 10 里外的祖歷河去飲水。有一年大旱,昴空家所養的豬等家畜只好定量供水,忽一日,昴空所養的一頭母豬因難耐饑渴闖開圈門跑了出去,回來時滿身是泥巴。昴空很是驚奇,心想天下大旱,母豬哪裡弄的一身泥?遂跟蹤母豬的腳印,在山後的一條溝發現母豬用嘴掘開了一眼泉。昴空遂讓人繼續挖掘,結果挖出一眼水流噴涌的甘泉,深不見底,一下子解決了人畜飲水的難題。
奇怪的是,泉水中經常有一隻形似燕的東西遊來游去,馬倌發現這隻遊動的燕在水中影響馬喝水,馬倌一劍下去,結果砍去燕尾。此後,幾乎天天發生馬掉進泉水被淹死的情況,昴空認為此泉已不吉利,便只好讓人用碾盤將泉眼封住,用土填平飲馬泉。 如今,傳說中的飲馬泉遺址尚在黑虎岔小河溝內,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在整條是黃土結構的溝內,唯獨飲馬泉附近 10 余米的山體是砂土混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