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虎岔村(甘肅省白銀會寧縣郭城驛鎮下轄的行政村)

黑虎岔村(甘肅省白銀會寧縣郭城驛鎮下轄的行政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HeiHuCha Village)位於郭城驛鎮鎮區東北部,屬川台區地域,地勢東高西低;黑虎岔河從村北東西穿過;總流域面積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880多畝,主要以西瓜籽瓜蜜瓜等為主。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424戶2230人;公共服務體系日臻成熟,有村級國小1所,村衛生室1所,以及村址文化廣場;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最早可追溯至元末明初1370年。2013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5300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虎岔村
  • 外文名:HeiHuCha Village
  • 別名:黑虎村、黑虎趙
  • 行政區類別: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郭城驛鎮
  • 所屬地區:郭城驛鎮下轄行政村
  • 地理位置:會寧縣北部郭城驛鎮東北部
  • 面積:38.5 km
  • 下轄地區:4個村民小組
  • 電話區號:0943
  • 郵政區碼:730726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大陸性季節氣候
  • 人口數量:2230人(2017年數據)
  • 著名景點:廟灣濕地、小河溝、昴空陵
  • 車牌代碼:甘D
  • 方言:中原官話 
  • 文化遺產:黑虎古調 
  • 行政代碼:620422101206
  • 城鄉分類代碼:220
  • 平均海拔:1500米
  • 農業優勢:瓜果市場
地理位置,氣候特徵,資源概況,土地資源,水文資源,土壤,人口構成,鄉村經濟,綜述,砂地瓜,鄉村事業,黑虎國小,新村址和文化廣場,鄉道概況,村衛生院,民生飲水,歷史文化,宗教,建築民居,文化遺產,地名考證,文物古蹟,擁軍傳統,風景名勝,廟灣濕地,昴空陵,小河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

地理位置

黑虎岔村位於會寧縣郭城驛鎮鎮區東北部,屬於川台區地域,地勢東高西低;海拔1500m~1600m之間;總流域面積38.5平方公里;北部與靖遠大蘆鎮中砂溝村相接,南接葉家灘村,東接扎子塬村、腰井村,西與紅堡子村接壤。
黑虎岔村

氣候特徵

黑虎岔村屬亞溫帶大陸性氣候;農業氣候劃分為溫和乾旱半乾旱川谷區。四季分明,氣候乾燥,乾旱少雨,年平均氣溫8.7℃,年最高氣溫37.5℃,年最低氣溫-29.4℃,夏季均溫20.9℃,日照時數達2226.6小時,全年無霜期173天,年平均降雨量312.8mm,年平均蒸發量1728mm;春季常有沙城暴和反凍潮等氣候災害,乾旱和秋澇災害嚴重。

資源概況

土地資源

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有耕地9880餘畝,其中灌溉水田3880畝,旱沙地6000餘畝。

水文資源

黑虎岔河發源於靖遠縣境,經流郭城驛鎮焦家河、腰井、黑虎岔,從黑虎岔村村北東西穿過,村內河岸線長3000m,由馱營匯入祖厲河。屬於季節河流,夏秋兩季多雨水,汛季沖刷嚴重,水土流失較大。
黑虎岔溝,地下水位10米左右, 井水可供人畜飲用。

土壤

黑虎岔村土地結構單一,土壤多為為灰鈣土。

人口構成

全村有4個村民小組(一社、二社、三社、新社),2030人。人口特點:趙氏占90%,分布於一、二、三社;異姓占10%(大部分由70年代新塬鄉冰草溝遷移而來),主要分布於新社。

鄉村經濟

綜述

黑虎岔村經濟以農業為主,沒有礦產資源和工業做支撐。受黃河水灌溉制約,全村逐漸形成了黑虎坪、南坪水地以玉米小麥洋芋套種為主;斜道坪、高坪旱砂地以西瓜籽瓜蜜瓜種植為主;養殖、林果插花分布的產業格局。村主要經濟支柱依靠砂田瓜類增收,砂田瓜年種植面積在10萬畝以上,年產量4億多斤,直接帶動民眾增收1億元以上,成為本地助農增收的一大特色產業。

砂地瓜

黑虎岔村的砂田瓜種植歷史悠久。由於黑虎岔村的地勢海波較高,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適宜種植砂田西瓜、砂田籽瓜、砂田蜜瓜等為主。生長的西瓜具有個頭大、汁多、味蜜甜、耐貯存、耐運輸等特點,已被國家工商總局註冊為“地理標誌認證商標”。
自2017年開始,黑虎岔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指導和幫助下,積極與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電商平台對接,通過具有本地風土人情特色的產品和新媒體、電商相結合,推動黑虎岔村砂田瓜上行外銷,藉助獨特地域優勢,將旱砂田西瓜、籽瓜、蜜瓜這一特色產業發展成為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第一支柱產業。同時,黑虎岔瓜得到全國,尤其是南方沿海省份廣大消費者的好評。
2019年7月26日,黑虎岔村舉行“會寧縣砂田瓜全網發售儀式暨全民直播節”活動。活動進一步提升黑虎岔瓜的知名度和附加值,成功打造了黑虎岔瓜的品牌效應。

鄉村事業

全村建立國小一所,村衛生院一所,鄉村廣場舞台2個。村級文化活動室配備了電腦、液晶電視、投影儀、音響等設施設備,滿足民眾文化生活多樣性需求,有唱秦腔、跳廣場舞、看電影、看圖書等多種文化活動。同時村里配備了戶外體育健身器材。每年舉辦村晚、及鄰村聯誼活動,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黑虎國小

黑虎國小屬山區村學校,學校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間(1661—1722)黑虎人創辦的私塾,此為會寧私塾教育之發端。
1935年,黑虎國小正式成立。在緒龍山下原善緣寺內蓋起平房三間作為教室,一間僧房為教職工宿舍,學制四年,招收本村及鄰村農家子弟學生20多人。1950年,黑虎國小由人民政府接管,在校學生逐年遞增,學校規模也在擴大。80年代教育教學質量在本鄉同級同類學校中位居前列;90年代學校生源最多達680餘人,為創校以來學生人數之最。
學制經歷了1958年的六年制到1994年的九年制,再到2007年撤併國中部,成為六年制學校的歷史變遷。

新村址和文化廣場

為了村里長遠向前發展,原黑虎坪村址受地域限制,由一社大場改造修建為新村址和文化廣場以及瓜果市場交易區,歷時兩個月,於2019年11月18日黑虎岔村新村址落成使用。黑虎岔新村址和文化廣場按照蒙古特色設計建造,總投資168萬元,共新建村級辦公場所5間182㎡,文化舞台328㎡,文化廣場4200㎡,並配備了健身器材和文化活動設備。新村址的使用,改善了村級辦公條件,滿足了民眾的日常文化娛樂需求。

鄉道概況

黑虎岔村交通主幹道已全部完成硬化,交通便利。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大型貨車均可通行,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村衛生院

黑虎岔村有村級衛生院一所,位於黑虎岔村三社。

民生飲水

2019年農村飲水安全入村入社入戶工程建設在黑虎岔村進行,截止7月份,黑虎岔村完成自來水通水,使廣大村民喝上乾淨安全穩定的放心水。

歷史文化

黑虎岔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最早可追溯至元末明初1370年。黑虎岔村90%的村民為趙氏一族,趙氏家族為蒙古元朝皇室後裔,其始祖昴空等人於元末明初被迫隱姓埋名落業居於會寧縣黑虎岔,隨著與當地的漢族文化接觸,黑虎趙氏逐漸改變了蒙古族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接受漢文化,逐漸演變成漢族。黑虎岔村為蒙古族後裔趙氏家族的始發地。
2013年9月,其族人編纂的《趙氏之根》家譜被評為白銀市地情文獻優秀成果。
2017年10月,黑虎趙氏獲得會寧最具影響力的優良家風稱號。

宗教

黑虎岔地區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現有宗教活動場所一處,即緒龍山下的善緣寺。寺內有觀音殿(黑虎岔菩薩殿)、大寺殿、大佛殿、子孫宮、方神殿、山神殿、土地殿、三官殿、北八天教主殿、三國殿等眾多寺廟。

建築民居

黑虎岔地區的建築民居主要分兩個階段。80年代是兩個階段的分水嶺,
第一階段是80年代之前,居住以依山而挖建的窯洞和土坯箍的窯洞為主;第二階段80年代之後,磚木結構的“北七間”四合院居住風格逐漸代替了窯洞。

文化遺產

黑虎趙氏土地家族能歌善舞,在與漢民族的融合中,蒙古長調漸漸融進了漢族民歌、小曲、秦腔、眉戶唱腔等元素,變成了短調,形成了具有蒙漢民族融合特色的唱腔,曲調婉轉、單純、樸實、情意真切,聽起來鏗鏘有力,被稱為黑虎古調,內容豐富而且形式多樣。主要分為小戲劇、小曲、民歌小調、神曲子四個類型。其代表作主要有,小戲劇《浪仙拉驢》、《牧童指路》、《打柴》等劇目;小曲整理出15個曲調;神曲子有《洛陽橋》、《請神咒》、《四盞燈》等曲目;民歌小調有《繡荷包》、《十杯酒》等。
2013年,黑虎岔村村內成立“黑虎古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小組”,並成立了“黑虎古調”演出團,由8名傳承演員、10名司樂組成的。該演出團成立後,在紅堡子村的民間文化活動中進行初演,引起了在場的《甘肅日報》、人民網等多家媒體的關注。
2014年8月,黑虎古調已成功申報為白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多次參加過省、市、縣舉辦的文化活動。
2017年,黑虎古調被中央電視台四套《遠方的家》欄目組錄製並播放。

地名考證

黑虎岔,地名,為蒙語名,譯為“黑羝羊”。黑,蒙語為喀喇(kā lā)之意,虎岔,蒙語“忽察”,即“虎插”,譯為羝羊1370年,趙氏始祖昴空卜居“黑虎岔”時,按照蒙古習俗,將地名取為“博羅虎插”、或 “合剌虎插”。年代更迭,文化流變,後人只知“黑虎岔”,而不知“喀喇忽察”或“合剌虎岔”。

文物古蹟

黑虎岔的文物古蹟主要有黑虎岔菩薩殿昴空墓。村內還留下了諸多歷史遺蹟,如三縣衙門古城遺址,明正統二年築的龜背城,明洪武年間的昴空塌窯溝古居遺址,古絲綢之路蘭海鹽道及廟灣古井等眾多歷史遺存。
黑虎岔菩薩殿
黑虎岔菩薩殿位於會寧縣郭城驛鎮黑虎岔村緒龍山善緣寺內。座北面南,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現有大殿一座。重檐歇山頂。平面呈工字形。面闊五間,邊長15.2米。其中明間3.6米,次間3.2米,稍間2.6米,進深四間,邊寬12米。建築面積182.4平方米。一層鋪座38攢,二層鋪座32攢。每攢斗拱出七跳。明次間為掮扇門,稍間為套方窗,殿內供三大菩薩。該殿始建於清代,清同治年間回亂被焚毀,現存建築為2006年在原址依原樣重修。
2018年10月24日被會寧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會寧縣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擁軍傳統

黑虎岔村具有光榮的擁軍傳統。1936年10月中旬,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團進駐黑虎岔,黑虎岔村村民殺豬宰羊款待紅軍,站崗放哨保護紅軍,送米送面支援紅軍,使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團在黑虎岔順利完成了西征前的整編。黑虎岔人以寬廣的胸懷收留了楊金蘭和王堯兩位女子紅軍傷病員,黑虎岔人以極大的革命熱情送出山的優秀子弟趙世傑參加了紅軍,趙世傑在紅軍隊伍中屢立戰功,獲得共和國三枚胸章,與王世華、陳國均並列為“會寧紅軍三傑”。

風景名勝

黑虎岔村有著廣闊的地域資源優勢和蒙古歷史人文底蘊,會寧縣旅遊局2018年計畫投資3.7億元,按照生態優先、文化融合、蒙古風情、旅遊休閒的總體定位,依託黑虎岔村、扎子塬村蒙古歷史人文底蘊,著力恢復自然風貌、歷史人文與生態結構,努力推進黑虎岔蒙古風情生態恢復保護區建設。提升開發旅遊產業,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升旅遊知名度,打造旅遊名鎮。
重點建設:昴空陵、蒙古特色文化的相關景點、小河溝、百眼泉、籽瓜觀賞體驗基地等。

廟灣濕地

黑虎岔河途徑廟灣處有一自然泉眼,泉水稍鹹,可飲用。泉水源源不斷的從地底溢出來,形成一方水塘,水塘內生長著茂密的蘆葦和毛拉等水生植物,以及上萬尾大小魚類,水塘周圍分布著一塊人工林,形成一塊濕地,濕地內有野雞、野鴨、白鶴、錦雞等禽鳥出沒,形成一套完整的生物鏈,面積約一平方公里的沼澤濕地,稱為廟灣濕地。濕地由於泥岩上翹,地下徑流露出地面而形成。緒龍山善緣寺坐落於濕地高處。

昴空陵

昴空陵也稱為昴空墓,位於會寧縣郭城驛鎮扎子源村上岔社老墳灣。據趙氏族譜記載,該墓為黑虎趙氏先祖,葬於明初。
墓群共存有4 世 17 棺封土堆,其墓地風水為“鳳凰單展翅”。昴空陵墓是一座用青磚砌就的蒙古包。墓室頂部距離地表 5 米左右,墓室高 4 米許,直徑 3 米。穹廬狀的墓室上部一圈一圈的青磚逐漸收縮成一個小洞,小洞用一塊青磚封死;圓柱狀的墓壁有數個突出的磚雕門窗造型;墓室地面一周用經過雕刻的青磚砌成一凸一凹的箭垛。整個墓室內的磚與磚之間互相鉚接,不見任何粘合劑,但堅固緊密。
昴空紀念堂,為蒙古包式建築,占地20 ㎡左右。形式借鑑成吉思汗陵的樣式建造,紀念堂內安置一尊漢白玉昴空塑像。
2018年10月24日被會寧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會寧縣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小河溝

小河溝河口從黑虎岔老三社穿村而過,源頭可追溯至郭城驛鎮扎子塬村上岔附近。

地方特產

黑虎岔村有名的特產主要有,旱砂地西瓜、旱砂地籽瓜、旱砂地蜜瓜、蘋果、杏子、土豆等。
壓砂西瓜
旱砂地西瓜
黑虎岔村砂田西瓜因品質優良而聞名,由於海拔較高,光照時間充足,晝夜溫差大,種植的西瓜含糖量高、皮薄瓤沙、汁多甘甜爽、口個頭大等特色。
壓砂蜜瓜
旱砂地籽瓜
蜜瓜為圓球、扁圓球或橢圓形,表皮光滑有裂紋,皮金黃或青綠色,肉脆汁多,味極甜,兼有梨、蘋果、香蕉和蜜桃等水果濃香味。黑虎岔的蜜瓜瓜型美觀,色澤鮮艷,香味濃郁,甜脆可口,是生食瓜類之特佳品種。
壓砂籽瓜
旱砂地蜜瓜
黑虎岔籽瓜以其片大、皮薄、板平、肉厚、烏黑髮亮、味香、品質優異等特點而著稱,種植歷史悠久。近年來引進的“大變小”品種結合了西瓜和籽瓜的優點,口感更佳。
蘋果
高原蘋果
黑虎岔蘋果以色澤鮮艷、果面光潔、質細汁多,酸甜適度,口感脆甜、硬度強、貨架期長、極耐儲藏和長途運輸而著名。

著名人物

黑虎岔村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清康熙年間,昴空十世孫趙三廣被康熙皇帝誥封為昭勇將軍,並擢升參將。昴空十一世孫趙鳴翠以參將身份率軍鎮守四川樊川,為國效力,鎮守巴山蜀水。當今更是人才濟濟,趙琦躋身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之列。趙有健走進清華職教,趙永平走出國門,進入聯合國任職,趙有雄、趙有健、趙壯壯、趙秉國等四人先後考入清華北大,使黑虎岔村稱為甘肅省產生清華北大最多的村落之一。
趙三廣(?—1700年),曾任蘆塘游擊,蘆溝瑩(在今靖遠境內)參將,因“靖亂有功”康熙帝詔封為昭勇將軍(正三品武官),原配徐氏誥命夫人,並擢升參將;
趙世傑 ,(1920-1975),郭城驛鎮黑虎岔村人。1936年10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西方野戰軍。前濟南軍區總醫院副院長。曾參加消滅日軍第6師的戰鬥和平型關戰役,兩次負傷。在濟南軍區總醫院任職期間親自為患者診斷治療,掌握了中西醫結合醫療技術。1975年8月7日在濟南逝世,山東省軍區政治部於1975年8月14日批准其為革命烈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