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戰略:海爾如何構建平台生態系統》是《海爾轉型:人人都是CEO》姐妹篇,全面揭示海爾打造全球“物聯網生態品牌”的戰略與路徑。聚焦于海爾自2016年以來的生態戰略、案例與管理工具,研究海爾如何構建生生不息的商業生態系統。
本書是曹仰鋒博士繼《組織韌性:如何穿越危機持續增長》、《第四次管理革命》之後又一力作。主要回答了以下問題:什麼是黑海戰略的本質和原則,海爾如何實施黑海戰略,它開發了哪些工具和機制,需要什麼樣的組織模式和平台能力作為支撐,為什麼黑海戰略是物聯網時代戰略的新模式,其他企業如何借鑑海爾的經驗去實施黑海戰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海戰略:海爾如何構建平台生態系統
- 作者:曹仰鋒
- 類別:管理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2月1日
- 頁數:296 頁
- 定價:6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21726398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數位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傳統企業的戰略模式、組織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也給許多積極擁抱數字經濟的企業帶來了新的增長機遇。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認為,未來的企業只有兩種命運:要么生態化,要么被生態化。
海爾堅定地選擇了向生態企業轉型。張瑞敏將海爾的生態戰略凝練為“黑海戰略”,並指出黑海戰略的目的是,“構建以增值分享為核心機制,由生態夥伴共同進化的商業生態系統”。
本書聚焦於海爾自2016年以來的生態戰略、新的案例與管理工具,研究海爾如何構建生生不息的商業生態系統。主要回答了以下問題:什麼是黑海戰略的本質和原則,海爾如何實施黑海戰略,它開發了哪些工具和機制,需要什麼樣的組織模式和平台能力作為支撐,為什麼黑海戰略是物聯網時代戰略的新模式,其他企業如何借鑑海爾的經驗去實施黑海戰略。
作者簡介
曹仰鋒,博士,香港創業創新研究院(IOGEI)院長,頤元書院創始人。哥本哈根商學院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後,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聚焦於研究戰略轉型與組織變革。
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講授“平台生態圈”“數位化轉型”“組織變革管理與實踐”等課程。
任多家企業轉型與變革戰略顧問,出版了《組織韌性:如何穿越危機持續增長》《海爾轉型:人人都是CEO》、《第四次管理革命》等著作。
IOGEI是企業轉型高端智庫,設有產業網際網路實驗室、管理X.0創新實驗室、頤元書院三個研究與教育平台,為企業在第四次管理革命時代進行戰略、組織、領導力的轉型與重塑提供解決方案。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知識與創新是推動變革的根本動力
推薦序二 變革中的企業家精神
前言 變革:探索與創造的藝術
第1章 什麼是黑海戰略
從“藍海戰略”到“黑海戰略”
“生態品牌”:黑海戰略的目的
“價值共生”:黑海戰略的本質
“平台賦能”:黑海戰略的基石
第2章 海爾如何利用平台能力實施黑海戰略
平台組織:結構與治理
平台能力:管控與賦能
平台賦能:敏捷前台、共享中台與基礎後台
第3章 敏捷前台:快速為用戶創造價值
“敏捷前台”的基本要素
創客精神:創新、創造與創業的融合
小微企業:創造價值的自組織
小微鏈群:創造“場景價值”的動態價值網路
超級細胞,超級活力
第4章 海創匯:全球創業者的“加速器平台”
海創匯的戰略演變
“雙模”加速模式
篩選創業項目的標準
精準加速,精準賦能
走出創業的窘境
第5章 體驗雲平台:為用戶創造場景價值
體驗雲平台的戰略定位
“終身用戶”與“場景價值”
線上 “雲眾播”:與用戶持續互動
線下智慧生活體驗中心:與用戶零距離
4E 價值:效率、互動、體驗與生態
第6章 HOPE:開放式創新平台
HOPE 平台的戰略演進
價值共創:持續互動與快速疊代
開放式創新的五個核心原則
利用共享的智慧財產權創造價值
第7章 大共享平台:共創共贏的賦能增值平台
賦能:基於管理的“全職能”
賦能:基於企業成長的“全生命周期”
從“溫度計”到“溫控器”
變革的“阿喀琉斯之踵”
第8章 卡奧斯:黑海戰略的基石平台
康派斯:從“房車製造”到“智慧出行生態”
創建多邊共贏的生態
案例:物聯網生態新物種
平台能力:把“數據流”變成“價值流”
新戰略:打造產業網際網路“母平台”
第9章 人單合一:黑海戰略的“管理晶片”
人單合一 1.0:創建開放式組織
人單合一 2.0:創建共創共贏的生態圈
人單合一 3.0:創建物聯網生態品牌
人單合一:模型與內容
第10章 黑海戰略:工具與機制
核心方法論:人單合一計分卡
核心工具:共贏增值表
核心機制:用戶付薪
第11章 黑海戰略:實施措施與路徑
戰略轉型:從“產品價值”到“生態價值”
生態思維:實施黑海戰略的起點
數字能力:價值創造的核心動力
智慧型產品:構建“端雲網一體化”商業模式
場景價值:為用戶提供極致體驗
第12章 黑海戰略:擁抱第四次管理革命
新戰略:從“藍海戰略”到“黑海戰略”
新組織:從“控制”到“共治”
新激勵:從“物本制”到“人本制”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