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側褶蛙

黑斑側褶蛙

黑斑側褶蛙,也叫黑斑蛙,屬無尾目,蛙科,側褶蛙屬。分布於除新疆、西藏、雲南、台灣、海南省外,廣泛分布於各省。背綠或後端棕包,有許多黑斑;背側褶較寬,背側褶問有4~6行短膚褶。雄性有一對頸側外聲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斑側褶蛙
  • 拉丁學名:Pelophylax nigromaculata
  • 別稱:田雞、青雞、青蛙、青頭蛤蟆 
  • 二名法:Nigromaculata Dorsolateral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蛙科 
  • :側褶蛙屬 
  • :黑斑側褶蛙 
  • 分布區域:中國、日本、朝鮮、前蘇聯等 
識別特徵,生物學資料,生態習性,種群狀態,分布,資源意義,

識別特徵

黑斑側褶蛙黑斑側褶蛙
形態特徵雄蛙體長49~70 mm,雌蛙體長35~90 mm。頭長大於頭寬;吻部略尖,吻端鈍圓,吻棱不明顯;瞳孑L橫橢圓形,鼓膜大,約為眼徑的2/3~4/5,眼間距小於上眼瞼寬;犁骨齒兩小團。背麵皮膚較粗糙,背側褶寬,其間有長短不一的膚棱;肩上方無扁平腺體,體側有長疣和痣粒;脛部背面有縱膚棱;體和四肢腹面光滑。指、趾末端鈍尖;後肢較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鼓膜和眼之間,左右跟部不相遇,脛長不到體長之半,第四趾蹼達遠端關節下瘤,其餘趾間蹼達趾端,蹼凹陷較深。體色變異大,多為藍綠色、暗綠色、黃綠色、灰褐色、淺褐色等,有的個體背脊中央有淺綠色脊線或體背及體側有黑斑點;四肢有黑色或褐綠色橫紋,股後側黑色或褐綠色雲斑;體和四肢腹面為一致的淺肉色。雄性第一指有灰色婚墊,有一對頸側外聲囊,有雄性線。卵徑1.5~2 mm,動物極深棕色,植物極淡黃色。第32~37期蝌蚪全長平均51 mm,頭體長20 mm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59%;體肥大,體背灰綠色;尾肌較弱,尾鰭發達後段較窄,有灰黑色斑紋,末端鈍尖;唇齒式多為I:i+i/i+i:II;上唇無乳突,兩側及下唇乳突一排,口角有副突。

生物學資料

廣泛生活於平原或丘陵的水田、池塘、湖沼區及海拔2 200 m以下的山地。白天隱蔽於草叢和泥窩內,黃昏和夜間活動;跳躍力強,一次跳躍可達1 m以上。捕食昆蟲綱、腹足綱、蛛形綱等小動物。成蛙在10~11月進入鬆軟的土中或枯枝落葉下冬眠,翌年3~5月出蟄。繁殖季節在3月下旬至4月,雄蛙前肢抱握在雌蛙腋胸部位,黎明前後產卵於稻田、池塘淺水處,卵群團狀,每團3 000~5 500粒。卵和蝌蚪在靜水中發育生長,幼體變態後登入營陸棲生活。
黑斑側褶蛙黑斑側褶蛙

生態習性

該蛙是我國最習見的蛙類之一,分布廣、數量多,從沿海平原至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區部有它們的蹤跡。主要硒息在稻田、池塘、水渠和小河附近。白天隱匿在農作物、草叢或水生植物之間,夜問甚為活躍,晝夜均能覓食,但以夜間為主。春季期間,當溫度在10℃以上時,該蛙從冬眠中甦醒。出蟄時間各地區隨當地氣溫而異,一般在3月下旬出蟄者居多,在成都附近於3月中旬可聞其鳴聲。夏秋為該蛙活動盛期。每年10月下旬,當氣溫下降到15度左右時,該蛙逐漸停止攝食、多選擇土質鬆軟而向陽的河塘、田梗、水渠岸邊用後肢掘土將身體埋於泥土內冬眠,也有在河底的爛泥中或田間雜物堆底下越冬的情況。在坭土內的潛伏深度一般為10一15厘米,深者可達19厘米,越冬期5個月左右。出蟄後即開始繁殖,產卵季節因地而異,這由於各地溫差所致。四川省的黑斑側褶蛙多在3月下旬出蟄,即開始產卵,4月是產卵高峰。在華北地區(如太原)主要在5月上甸;東北地區(哈爾濱)主要在5月中下旬產卵。

種群狀態

該蛙分布區雖然很寬,但因過度捕捉和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其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受脅等級:近危NT。

分布

國內除新疆、西藏、青海、台灣、海南外,廣布於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外分布於俄羅斯、日本、朝鮮半島。

資源意義

該蛙是我國南嶺山脈以北稻田區的常見蛙類.它有分布廣、數量多、適應性強、繁殖快、用途廣、易採集等優點,是我國經濟價值較大的蛙類資源。其主要方面有以下幾點:
一、捕食害蟲:有關該蛙的食性分析資料較多.以吞食直翅目、膜翅目、蜻蜓目、鞘翅日為主,其次還吃雙翅目、脈翅目、半翅目等昆蟲。從胃內容物分析,多為螟蟲、刮青蟲、稻飛虱、葉蟬、稻苞蟲、稻螟蛉、稻眠蝶、螻蛄、斜蚊夜蛾、金龜子、蚊、蠅和螞蟻等害蟲。其有益係數為46.9%。據統汁,一隻黑斑側褶蛙一天可吞食蟲子大約50一70隻,一年捕食時問按7個月計算,大約可消滅蟲子15隻。如果每畝稻田有蛙100 只左右,能有效控制蟲害的發生。如浙江省縉雲縣和新呂縣自1973—1981年先後進行護蛙滅蟲試驗,至1981年推廣試驗達69689畝,幾年的試驗證明護蛙治蟲區的蟲口密度比施藥區少1/3—1/2,防治害蟲的效果明濕高於施藥區,平均糧食增產33.4%。生物防治不僅可以達到防治蟲害的效果,而且減少施學農藥,可降低生產成本,防止農藥對環境污染,避免人畜中毒事故發生。大量事實說明,保護青蛙及其它天敵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是發展農業生產,確保豐產的一項重要措施之一。
二、教學和科研的實驗動物:黑斑側褶蛙是荔學和科研工作中較為理想的實驗動物。它具有數量多、易捕捉、無毒害、價格低的優點;成體在4—10度的低溫下貯存備用;卵子大,可用溫度或採用催青方法控制蛙的產卵期等優點,成體和卵粒均可進行各種敏學實習和實驗研究。因此,在普通生物學、解剖學、遺傳學、細胞學、分子生物學、胚胎學、生理學以及生態學等方面的教學或科研中常用它作為實驗材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