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側褶蛙

滇側褶蛙

滇側褶蛙,無尾目動物。棲息于海拔1150-2300m山區低洼地,水塘及稻田內等處。雌性最大可達66mm,雄性略小。5-7月可採到各期蝌蚪及卵,卵多呈小團附著於淺水盪枝葉上,卵徑1.5-2mm。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滇側褶蛙
  • 拉丁學名:Pelophylax pleuraden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無尾目
簡述,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

簡述

與黑斑側褶蛙相近。頭長寬幾相等;吻端鈍尖,吻棱不顯;鼻孔位於吻眼之間;鼻間距大於眼間距;犁骨齒列兩團;舌後缺刻深。脛跗關節前達眼,左右跟部重疊;趾蹼缺刻深。雌性最大可達66mm,雄性略小,體側肩上方有扁平肩腺,有一對咽側下外聲囊。棲于海拔1150-2300m山區低洼地、水塘及稻田內等處。5—7月可採到各期蝌蚪及卵,卵多呈小團附著於淺水盪枝葉上,卵徑1.5-2mm。蝌蚪頭窄而體肥碩,體背草綠,為農林業有益動物。國內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等省。
滇側褶蛙滇側褶蛙

形態特徵

雄蛙體長54毫米,雌蛙56毫米左右。頭稍扁平,頭長略大於頭寬,吻棱不明顯;鼓膜顯著,其直徑約與眼間距等寬。頭部皮膚光滑,背部及體側疣粒較明顯,背側褶較窄而清晰,蹠腹面滿布小疣。指、趾端無橫溝;後肢較長,脛跗關節前達眼部;趾間蹼顯著,缺刻深。背面橄欖綠色或略帶黃色,在疣粒部位有黑斑點,背部中央有或寬或窄的淺色脊線;後肢橫紋清晰;腹面淺綠黃色而無斑紋。雄性第一指有灰色婚墊,有1對咽側下外聲囊,肩上方有扁平肩腺。卵徑1.5~2毫米,動物極黑褐色。蝌蚪全長80毫米,頭體長32毫米左右;體背面灰黃色有細小褐色點,有1條黃色脊紋,尾部色淺有褐色雲斑,唇齒式為Ⅰ:1—1/Ⅰ:2—2(或Ⅱ:1—1);下唇乳突分成2排,參差排列。
滇側褶蛙滇側褶蛙

生活習性

多棲息在海拔1150~2300米山區低洼地的水塘、水溝、水田內。晝夜均伏於草叢、稻苗中,常發出“缸、缸……”的鳴叫聲。繁殖期在6~7月,雌蛙產卵600多粒。

分布

分布於四川(西南部)、雲南、貴州(西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