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薯塊長紡錘,表皮光滑,紫紅色;薯肉乳白色。平均單塊重200克,最大達到450克。熟食甜面,纖維少,口感細膩,適口性好。黑山地瓜總糖(以葡萄糖計)3.5-5.5克/100克,蛋白質3-4.5克/100克,澱粉率>20%,鉀180-220毫克/100克。
藥用價值
薯塊中含有豐富而特殊的
維生素C、
維生素E和
鉀元素。其中維C能明顯地增強人體對感冒等多種病毒的抵抗力;維E則能促進人的性慾、延緩衰老。鉀元素能有效地防止高血壓、中風和心血管病的發生。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薯塊中含有一種不能從雞、鴨、魚肉類獲得的膠原粘液蛋白,這種物質能保持人體動脈血管壁的彈性,有效地防止動脈血管粥樣硬化。
產地環境
黑山縣處於溫帶半濕潤區內,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8℃;年平均降水量為568.4毫米;無霜期165天;日照時數達3300-3500小時,雨熱同季。區域內土地集中連片,土壤疏鬆肥沃、中性偏酸、降雨偏少、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地瓜養分的積累,具有生產優質地瓜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歷史淵源
番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
清乾隆時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種。在直隸、更由皇上“敕直省廣勸栽植”。由於朝野上下積極推廣,番薯很快在全國廣為傳種,並成為中國僅次於
稻米、
麥子和
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
2012年2月,黑山縣成立甘薯種植專業合作社。
生產情況
截至2017年底,
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地瓜總生產面積2萬畝,總產量3萬噸。
產品榮譽
2017年4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黑山地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質量技術要求
1、品種選擇:以傳統老品種為主,代表品種為“早豐”。
2、培育壯苗:
苗床準備:採用釀熱溫床育苗。選擇地下水位低、排水方便、避風向陽的地塊作苗床。苗床做成寬1.3米左右,長度視地形和需要而定(一般每畝大田需苗床3平方米左右),便於管理,深度40-50厘米,床底挖成龜背形。
填放釀熱物:將新鮮豬牛糞、作物秸稈等釀熱物分層墊放,厚度50厘米左右。然後在釀熱物上鋪5-8厘米厚的肥土。
排種及種薯消毒:3月上旬開始育苗。苗床土溫在14℃以上才能排種,排種密度22.5-25千克/平方米。排種前將種薯用25%多菌靈粉劑500倍液浸10分鐘消毒。排種後覆細沙土5厘米左右,蓋土後用地膜低拱覆蓋保溫。
苗床管理:要堅持前期高溫催芽,中期適溫長苗,後期低溫煉苗的溫度控制原則,前期床溫保持在30-35℃,薯苗長至6-7葉時,轉入煉苗為主,在氣溫不低於20℃時,揭膜煉苗,經3-5天煉苗後即可剪苗栽插。苗床不宜過乾或過濕,床土發白要少量澆水,保持床土濕潤。
3、大田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選擇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排灌方便、耕作層深厚、土質疏鬆的地塊。
精準施肥:肥料要符合NY/T496-2010的規定。
基肥:秋天結合整地每畝施入2000千克以上優質有機肥,以優質雞糞、豬糞為主。移栽前結合起壟施入50-80千克複合肥或施磷酸二銨10-20千克,硫酸鉀20-25千克,尿素5-10千克。追肥,追肥分兩次施用,移栽成活後新蔓長5-10厘米時追施苗肥,追施尿素5-7千克/畝,移栽後50-60天,結合中耕追施10千克/畝地瓜專用肥加硫酸鉀5千克/畝。
合理密植:黑山地瓜栽插密度應根據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確定,肥地宜稀薄地宜密,一般密度為5000株/畝。
適時栽插:當10厘米地溫穩定通過17℃為栽插的上限。爭取在5月下旬插完。採用斜插法,要求薯苗長有5-7個節,入土3-4個節,露出2葉1心。
查田補苗:在插後3-7天要及時查田補苗,對補栽的地瓜苗要實行重點管理。
適時灌溉:水質要求按SL207 節水灌溉技術要求執行。灌溉方式採取滴灌、噴灌或溝灌。
中耕除草:在地瓜封壟前,中耕除草2-3次。
病蟲害防治:使用的農藥應符合GB4285、GB/T8321-2000、NY/T393-2000的規定。
黑山地瓜收穫期:黑山地瓜在9月末至10月初收穫為宜。
收穫方法:人工收穫:適用於種植面積較小的農戶。畜力收穫:適用於幾十畝種植面積的中等農戶。多數採用“腳底鏵”。機械收穫:適用於種植大戶。
安全儲藏: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是貯藏好地瓜的關鍵。保持溫度11-13℃,相對濕度85%-90%。
協定:明確標誌使用範圍、使用對象、使用方法。簽訂協定後,按照地理標誌管理規定操作。包裝:銷售的地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相關規定進行包裝。
標識:標誌使用人應該在其產品或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黑山地瓜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