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拉門鎮

半拉門鎮

半拉門鎮位於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縣城東北35公里。東與新民市相鄰,北與小東農場相依,西與無梁殿鎮相連,南與繞陽河鎮接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半拉門鎮
  • 外文名稱:ban la men Town
  • 別名:半拉門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遼寧省錦州市
  • 下轄地區:1社區17行政村
  • 電話區號:0416
  • 郵政區碼:121300
  • 地理位置:中國東北
  • 面積:119.38平方千米 
  • 人口:19197人(2017) 
  • 方言:東北官話
  • 氣候條件:北溫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筆架山
  • 機場:瀋陽機場
  • 火車站:錦州站
  • 車牌代碼:遼G
地名由來,鎮情概況,歷史沿革,自然條件,行政區劃,經濟發展,發展展望,社會事業,

地名由來

也是從半拉門大廟建成開始的。在這以前,半拉門的地名叫“柳條甸子”。因為當時蒿草叢生,遍地長著柳條,繞陽河也從這裡自北南流,十分荒涼;有幾家稀疏散居的墾荒農民,還有一座頹恆殘壁的火神廟,僅一扇廟門也已經傾斜欲倒。因為當時的通京御道從這裡通過,所以半拉門設有驛鋪,置鋪兵一名。“半拉門”這個地名的產生是因為;清乾隆皇帝調奉天將軍弘晌入朝,弘甚為忐忑,怕皇帝有所見罪,但又不敢不去。在進京途中路經半拉門的時候,恰值天降驟雨。弘躲到廟裡避雨,見有神像,便祈禱神佑:如安然無事回沈,便重修廟宇,另塑金身。弘入朝後,清皇非但未加罪責,還有所封賞。這當然不是什麼神佑的結果,但對封建官僚的弘將軍來說,自然以為是“神佑”了。所以弘回沈後,便徵調大批民夫工匠,集中半拉門建大廟。竣工後,弘便根據破火神廟只有一扇門的情形,取新地名為“一板門”,後又改為“一半拉門”。這名在以後的沿用過程中,覺得很囉嗦,並且“一半拉”和“半拉”本為同義,去掉“一”字反倒簡潔。於是“半拉門”這個地名就叫開了。這就是半拉門這一地名的由來。

鎮情概況

半拉門鎮位於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縣城東北35公里。東與新民市相鄰,北與小東農場相依,西與無梁殿鎮相連,南與繞陽河鎮接壤。半拉門鎮在清乾隆時即為黑山、新民兩地的自然經濟區。清光緒時為鎮安縣(後為黑山縣)東方大鎮,以二、五、八日為市。至民國初年改為三、六、九日為集。日偽統治時,鎮街居民已達700餘戶,商家店鋪80餘家,建國後商業興旺,是縣內東方重要集鎮。全鎮總面積119.38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積7595公頃。林地面積2000公頃。19197人(2017)。

歷史沿革

半拉門建制較早,1948年4月全縣劃為10個區,半拉門為9區;1958年10月全縣實行人民公社化,建立12個人民公社,半拉門鎮為其中之一,冠名為太陽紅人民公社;1964年改稱半拉門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半拉門鄉,1984年撤鄉變鎮至今。

自然條件

全鎮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力資源豐富,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宜於多種農作物的生長,發展農業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經濟優勢。

行政區劃

半拉門鎮鎮政府駐半拉門東村,人口19197人(2017),面積119.38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半拉門東;17個村委會:半拉門西、半拉門東、半拉門南、大西荒、石獅子、郝家、小鄢家、靠山、代民、三道、曹崗子、大崗子、五棵樹、劉油房、三姓、大雙崗子、大鄢家.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為半拉門鎮的經濟振興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全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宗旨,求真務實,與時俱進,全鎮的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並取得了輝煌的豐碩成果。到2007年全鎮社會總產值實現11.5億元,為1990年的29倍,平均每年遞增22%。其中一產業2.7億元,為1990年的9.6倍,平均每年遞增14.2%;二產業6.7億元,為1990年的95倍,平均每年遞增30.7%;第三產業2.1億元,為1990年的65倍,平均每年遞增27.9%。農民人均純收入4948元,為1978年的69倍,平均每年遞增15.8%。
農業
穩步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農業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一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集種養、加工、產供銷為一體的經營體系已經形成,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全鎮從實際出發,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並取得顯著成效:一是發揮強項優勢,擴大西瓜種植面積。結合全鎮農民種植西瓜歷史悠久,瓜農經驗豐富,素有“東北西瓜第一鎮”之美譽,產品在東北各地市場,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的實際,2007年全鎮種植西瓜1.5萬畝,每畝純收入達1000元以上,全鎮農民增收1500萬元以上。2008年全鎮將繼續擴大西瓜種植面積,力爭實現2萬畝,農民收入可望再創新高。二是發揮資源優勢,不斷擴大造林面積。全鎮林業資源豐富,有林面積和宜林荒地面積多達3.4萬畝。經過幾年來對全鎮熟林,殘次林的改造和宜林荒地的開墾,這是一筆豐富的物質財富,為全鎮農村經濟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是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重點抓好棚室小區和農田建設。為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業現狀,全鎮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近幾年來,全鎮的棚室生產始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到2007年,全鎮棚室面積已達4500畝。其中代民村新建棚室小區115畝,發展香菇生產,每棚純收入4萬元。靠山、半東二村,棚室生產速度尤快,四是為了使農民解除後顧之憂,不再遭受嚴重旱情的威脅,鎮黨委、政府大力發展水澆地。在半東、半西、石獅子、代民、郝家、鄢家等村先後打小水管井3100餘眼,發展水澆地2萬餘畝,促進了農業的增產增收。五是大力發展養殖業,重點抓好養殖小區建設,經過幾年的長抓不懈,到2007年,全鎮牛飼養量達11020頭,為1978年的20.9倍。豬飼養量達75915頭,為1978年的6.4倍。羊飼養量達20199隻,為1978年的15倍。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全年養殖收入已達11073萬元,為1978年的65倍。年純收入1800萬元。全鎮的養殖業正朝著集約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六是注重抓好綠色農業。全鎮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不斷加快農業的提檔升級,不斷增加綠色農產品的數量和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面積,半東村三里莊屯的甜瓜和石獅子等村的西瓜已做好無公害認證的各項工作。力爭打出自己的品牌,讓消費者吃上放心果、安全菜。
二三產業
全鎮堅持以上項目為重點,加快推進工業強鎮戰略,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招商引資和上項目步伐。通過大力宣傳本鎮優勢,進行項目儲備,並採取走出去請進來,廣泛動員鎮籍外地工作人員為家鄉做貢獻,和以商招商等辦法,積極主動工作,千方百計搶抓機遇上項目,開展招商引資活動,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07年,全鎮實現招商引資1500萬元。以錦州飛達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一批規模企業已經投產,並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全鎮工業產值實現了5.5億元。是1978年的585倍,全鎮個體工商戶達501戶,是1978年的29倍。

發展展望

回顧過去,成就輝煌。展望未來,前程美好。全鎮人民決心在鎮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繼續深化改革,努力加快全鎮的社會經濟發展步伐,並已確立了今後的奮鬥目標,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要超過全縣平均水平,到2010年,全鎮社會總產值要達到15億元,其中一產業要達到5億元,二、三產業要達到10億元,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要達到5500元。可以相信,經過全鎮人民的共同努力,半拉門鎮一定會率先崛起,一個文明、和諧、繁榮、富強的宏偉目標一定能早日實現。

社會事業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辦學條件,累計投資900萬元,新建標準中、國小教學樓5528平方米,新建國小校舍2500平方米。加快油路建設,共投資500萬元,修築油路30公里,修築高標準砂石路42公里,實現了半拉門鎮油路建設零的突破,極大地促進了全鎮經濟的發展。投資70萬元移址新建了鎮敬老院一座,使五保老人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投資76萬元,發展有線電視事業,極大地豐富了全鎮人民的文化生活。投資270萬元開發興建了集貿市場,極大地促進了全鎮商品流通。
農村經濟改革三十年,全鎮經濟經歷了不斷改革,不斷前進的歷程。全鎮的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形成了新的格局,農業生產已由單一的糧食生產發展到現今的多種經營,養殖業在農業生產布局上所占比例不斷上升,全方位的改革使全鎮的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已形成了自己的特點。產業布局更加合理,發展勢頭更加強勁。以靠山村為核心的南部村以發展棚室為主,以劉油坊為核心的中部村以糧食生產和規模養殖為主,以石獅子村為核心的北部村以種植西瓜為主的區域化生產已經形成。鎮區則以發展二三產業為主,並已初具規模。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全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進展順利,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