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黑尾塍鷸
夏羽頭栗色,具暗色細條紋,眉紋乳白色,到眼後變為栗色,眼先黑褐色,貫眼紋黑褐色,細窄而長,一直延伸到眼後,後頸栗色,具黑褐色細條紋;
翕、肩、背和三級飛羽黑色,雜有淡肉桂色。和栗色斑。兩翅覆羽灰褐色,羽緣較淡,初級飛羽黑色,羽軸白色,內側
初級飛羽外側具寬闊的白色基部,
次級飛羽幾全白色,僅末端黑色,在翅上形成寬闊的白色翅斑。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也為白色,具寬闊的黑色端斑。頦白色,喉、前頸和胸亮栗紅色,下頸兩側和胸具黑褐色星月形橫斑。上腹白色,具栗色斑點和褐色橫斑。其餘下體,包括翅下
覆羽和腋羽白色。
冬羽和夏羽基本相似,但上體呈灰褐色,翅覆羽具白色羽緣,眉紋白色,在眼前極為突出,前頸和胸灰色,其餘下體白色,兩脅綴有灰色斑點。
幼鳥似成鳥冬羽,但頭頂具肉桂色和褐色縱紋;頸和胸綴有暗皮黃紅色。肩和翅覆羽暗灰褐色。背、肩具暗栗色羽緣,翅覆羽具肉桂皮黃色羽緣。
大小量度:體重♂273g,♀170-370g;體長♂329-409mm,♀278-407mm;嘴峰♂69 -107mm,♀81-108mm;翅♂178-205mm,♀183-206mm;尾♂65-76mm,♀65-79mm;
跗蹠♂52-68mm,♀57-73mm。(註:♂雄性;♀雌性)
棲身環境
黑尾塍鷸棲息於平原草地和森林平原地帶的沼澤、濕地、湖邊和附近的草地與低濕地上,繁殖期和冬季則主要棲息於沿海海濱、泥地平原、河口沙洲以及附近的農田和沼澤地帶,有時也到內陸淡水和鹽水湖泊濕地活動和覓食。
生活習性
遷徙
中國主要為旅鳥。部分在東北、內蒙古和新疆繁殖,為夏候島。部分越冬於雲南、海南島、香港和台灣,為冬候鳥。春季遷經我國的時間在3-4月,秋季在9-10月。
食性
黑尾塍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冬季有時偶爾也集成大群。主要以水生和陸生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常在水邊泥地或沼澤濕地上邊走邊覓食,也不斷的將長長的嘴插入泥中探覓食物。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澳大利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札那、汶萊達魯薩蘭國、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高棉、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關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匈牙利、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吉里巴斯、朝鮮、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列支敦斯登島、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來西亞、馬里、馬爾他、馬紹爾群島、茅利塔尼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尼泊爾、荷蘭、新喀里多尼亞、尼日、奈及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勒斯坦地區、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萬那杜、越南、西撒哈拉、葉門、尚比亞。
旅鳥:加拿大、維德角、葛摩、加彭、格陵蘭、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爾地夫、納米比亞、紐西蘭、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塞席爾、南非、斯瓦爾巴特、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維京群島,辛巴威。
產地不確定:安道爾、貝寧、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繁殖方式
黑尾塍鷸的繁殖期為5-7月。常呈數隻的小群在一起營巢,通常營巢於水域附近開闊的稀疏草地上,或在草叢與灌木間營巢,也營巢於沼澤濕地中的土丘上。巢甚簡陋,通常在鬆軟的地上扒成一小凹坑,內墊以枯草即成。每窩產卵通常4枚,偶爾有少至3枚和多至5枚的。卵的顏色為橄欖綠色,被有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8-53×33-38毫米。雌雄輪流孵卵。孵卵期間如有危險則立刻起飛,在入侵者頭上面來回飛翔鳴叫,然後站在附近樹上和地上,直至入侵者離開。孵化期24天。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1. | 黑尾塍鷸冰島亞種 | Limosa limosa islandica | C. L. Brehm, 1831 |
2. | 黑尾塍鷸指名亞種 | Limosa limosa limosa | Linnaeus, 1758 |
3. | 黑尾塍鷸東北亞亞種 | Limosa limosa melanuroides | Gould, 1846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雖廣,但數量不多。主要威脅是棲息地被破壞和碎片化,其次由於當地的原始森林幾乎被大量砍伐,農作物栽培取代了森林。
保護級別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