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膜層位於人體器官內部,緊緊粘於器官壁上,起到保護器官的作用。
鄭州大學2003年碩士學位論文(綜述)阻塞性黃疽病理學診斷的現狀與研究進展乳頭狀腺癌,常為多發性,為灰白色或粉紅色腔內類圓形占位性團塊,表面可見乳頭狀結節,瘤體較大,組織脆弱,腫瘤可沿黏膜層環繞膽管擴展而形成狹窄和局部鄰近組織浸潤,癌之基底部膽管局部纖維化,罕見侵犯膽管周圍組織,也不侵犯血管和神經周圍淋巴結間隙,分化良好,生長緩慢,占肝外膽管癌的10%。
2003年5月無誘因出現腹痛、腹瀉,每日7~8次,糞便呈西紅柿蛋湯樣,尿常規陰性,手術探查診為“腸壞死”截除迴腸一米左右,術後病理診斷:腸壁各層均水腫,血管擴張出血、壞死,中性粒細胞浸潤,黏膜層為主,部分區域形成膿腫,符合“出血壞死性腸炎”
1985年Cormack等證實門脈高壓胃的活檢標本、手術標本和屍檢標本均顯示黏膜下靜脈迂曲擴張 黏膜層血管擴張的程度超過了炎症浸潤的程度 因而主張改稱充血性胃病。
1985年Carrasco製成第一個可擴張的金屬膽道支架,3一4周新黏膜層包埋支架,與之融為一體,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川,我國也在20世紀90年代逐漸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