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腺囊腫

黏液腺囊腫

黏液腺囊腫(mucocele)為口腔黏膜小唾液腺導管阻塞後分泌液瀦留而形成的淺表囊腫。黏液腺囊腫為口腔黏膜常見病。主要是因輕微的外傷使唾液腺導管破裂;涎液蛋白溢入組織內所致。

其次可能是黏液腺導管被阻塞;黏液滯留使腺導管擴展而成,常發生於唇黏膜,其次為頰黏膜,舌腹黏膜,而以下唇較多見。

基本介紹

基本概述,症狀,病因,臨床診斷,治療,預防,用藥原則,療效評價,

基本概述

臨床表現黏液腺囊腫位於黏膜下,約黃豆大小,呈半透明的無痛小皰。破裂後可流出黏液,腫脹消退,但不久又可復發。多次復發後,囊腫表面常因疤痕而呈灰白色。治療常以外科手術切除法和碘酊注入療法。
黏液腺囊腫可發生於三對大涎腺及所有小涎腺,有瀦留性囊腫及先天性囊腫兩種類型,瀦留性囊腫最多見,其常發生於舌下腺及小涎腺,其次為腮腺頜下腺囊腫非常少見,是由於導管縮窄,或腫瘤、牙結石損傷、寄生蟲等造成導管阻塞所致,這種情況是一種間斷的阻塞,在沒有炎症時,導管的近心端腺泡擴張,形成瀦留囊腫。先天性囊腫多見於腮腺,是由於胚胎髮育時期遺留於深部組織內的上皮成分發展而成,發生於小涎腺的瀦留囊腫稱為黏液腺囊腫,發生於其餘涎腺的囊腫則按其發病部位命名,即舌下腺囊腫、頜下腺囊腫及腮腺囊腫

症狀

1、黏液腺囊腫發生於口腔黏膜下,小(常為黃豆大小),邊緣清晰,呈透明小泡狀,無痛。多有損傷史(局況咬傷最常見)。破潰後流出粘稠白色液體,腫物暫時消失,但破潰處很快癒合,腫物重新出現。2、大涎腺囊腫舌下腺頜下腺腮腺)為發病部位的腫脹,可有阻塞症狀(即進食時腫脹感加劇,進食後逐漸緩解),涎腺導管口不能擠出分泌液,或排出變色變味液體。穿刺可抽出粘稠白色液體。
口腔黏膜細胞口腔黏膜細胞

病因

黏液囊腫又稱黏液腺囊腫,在口腔黏膜下組織內,分布著數以百計,能分泌無色黏液的小涎腺,稱為黏液腺,以下唇、軟齶、舌尖腹面分布最多。其排泄管開口於口腔內,由於排泄管受到創傷,黏液外漏而形成囊腫。常見於下唇,且多發生有咬唇習慣者。囊腫位於黏膜下,呈半透明狀小泡,表面覆蓋正常黏膜,出現數日後可因食物等摩擦,囊膜破裂而消失,但不久又可出現,多次復發後黏膜產生疤痕組織,使半透明水泡變成白色硬結。
粘液腺囊腫粘液腺囊腫

臨床診斷

1.有反復發作,口腔黏膜下小的透明小泡狀腫物,泡內容物為黏稠的蛋清狀液;有局部咬傷史。破裂後流出透明無色黏液史。初次發作者可無此病史。
診斷診斷
2.好發於下唇、舌尖、舌下以及頰黏膜,呈淡藍色柔軟狀腫塊,境界清楚,基底部可活動,有時突出表面呈魚泡狀,一般直徑在0.5—lcm左右。
3大涎腺囊腫:為發病部位處於口腔頜面部相應大涎腺部位,表現為該部位的腫脹及阻塞症狀,導管口分泌功能異常。舌下腺囊腫穿刺抽出蛋清狀黏液;頜下腺腮腺囊腫穿刺抽出液體較為稀薄;抽出液澱粉酶試驗陽性。
4、病理學診斷證實。

治療

1.囊腫摘除術適用於囊腫與黏膜無粘連者。
2.囊腫切除術適用於多次復發或局部疤痕,囊腫與黏膜有粘連者。
3.不願意手術者,可在抽盡囊液後,向囊腔內注入2%碘酊0.2—0.5ml停留2~3min後再抽出碘酊,使囊腫纖維化。
粘液腺囊腫切除手術粘液腺囊腫切除手術

預防

黏液腺囊腫為一種良性病變,最常見病因為各種原因所致涎腺導管阻塞、涎液瀦留。所以本病的預防主要是避免損傷,保持口腔衛生。本病的治療以手術治療效果較好,手術應將發病之腺體同時摘除,因其發病原因就是腺體導管的損傷或阻塞,如果手術後遺留有受損腺體,則難免再次出現涎液瀦留,囊腫復發
粘液腺囊腫粘液腺囊腫

用藥原則

一般性手術的預防抗感染選用碘胺類藥物(如複方新諾明)或主要作用於革蘭氏陽性菌的藥物(如紅黴素、青黴素等);體質差或並發感染者常聯合用藥。較常用為:作用於革蘭氏陽性菌的藥物(如青黴素)+作用於革蘭氏陰性菌的藥物(如慶大黴素)+作用於厭氧菌的藥物(如滅滴靈);手術前後感染嚴重或有併發症者可根據臨床和藥敏試驗選擇有效的抗生素。
粘液腺粘液腺

療效評價

1、治癒:治療後,囊腫消失。
2、好轉:治療後,尚殘留部分囊腫上皮或病變腺體。
3、未愈:治療後,囊腫未消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