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八駿

黎氏八駿

“黎氏八駿”指黎錦熙黎錦暉黎錦曜黎錦紓黎錦炯黎錦明、黎錦光、黎錦揚。湖南省湘潭縣中路鋪鎮南嶽衡山支脈曉霞山石潭壩鄉菱角村長塘組,這是一個不到10戶人居住的小村落。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裡曾誕生了為我國文化、科學事業作出過重要貢獻的黎氏八兄弟,人稱“黎氏八駿”。(一代國畫宗師齊白石,則誕生於曉霞山東麓之星斗塘。)

基本介紹

概況,黎錦熙,個人簡介,相關事件,所做貢獻,黎錦曜,個人簡介,所做貢獻,黎錦暉,個人簡介,相關信息,黎錦炯,個人簡介,所做貢獻,黎錦明,個人簡介,人物生平,黎錦光,個人簡介,《夜來香》,黎錦揚,個人簡介,相關信息,黎錦紓,培鑾家族,

概況

黎家是個“書香門第”,祖父黎葆堂,前清戊子科舉人。黎葆堂之子松安,晚清秀才。是四鄉聞名的文人學士,是國畫大師齊白石的摯友,二人曾組織發起了“羅山詩社”。松安妻黃賡,是一個性格堅毅聰慧,自立精神極強的女子,靠自學達到能看書填詞的學力。黎松安辭官不做,著意用“新學”教育子女。特意設立了家庭學校——長塘杉溪學校,聘請了幾位有秀才功名能摻用“新學”的教師,開設中西合璧課程,在講授中國古籍《四書》、《五經》的基礎上,也講授算學、格致、博物、音樂和美術等新課目。良好的家教,使黎氏兄弟都有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高度的專注力。在事業的選擇上,一旦經過深思熟慮而確定下來後,則不管成功還是失敗,便“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地奮鬥下去,有著一種“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的精神。黎氏兄弟接受新事物快,有著較新鮮活潑的思想和獨立思考的精神。在“五四”以來的文化科學界都有他們作出的貢獻。
黎氏八兄弟合影黎氏八兄弟合影

黎錦熙

個人簡介

黎錦熙(1890~1978)字劭西,號鵬庵,湘潭縣石潭壩菱角村長塘人。清光結三十一年(1905)入縣學為附生。次年考入省立中學堂 ,畢業後,就讀於湖南優級師範學堂史部,宣統三年畢業。早年加入同盟會。曾任《湖南公報》總編輯、教育部教科書特約編纂員。發起成立國語研究會。1920年起,任北京女子師大、湖南大學等校教授。建國後,任北京師大中文系教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是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著有《新著國語文法》、《中華新韻》、《國語新文字論》等 。辛亥革命成功,主編《長沙日報》。民國元(1912),與張平子等創辦《湖南公報》,任總編輯。民國2年,在省立四師(次年合併稱首立一師)任歷史教員,與楊懷中楊開慧的父親)、徐特立先進創辦了“宏文圖書編 譯社”,他還發起組織哲學研究小組,由留學英國的倫理教員楊懷中做指導,經常討論一些哲學問題,學生中的毛澤東、陳昌蔡和森亦經常來參加。黎錦熙與毛澤東的師生情誼因此而逐漸深厚,黎錦熙到北京後,毛澤東曾寫給黎六封親筆信。
網上拍賣的黎錦熙詩稿網上拍賣的黎錦熙詩稿

相關事件

黎錦熙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民國頭十年他在湖南辦報,當時幫他謄寫文稿的有三個人。
第一個抄寫員沉默寡言,只是老老實實地抄寫文稿,錯字、別字也照抄不誤,後來這個人一直默默無聞。
第二個抄寫員則非常認真,對每份文稿都先進行認真仔細地檢查然後才抄寫,遇到錯字、病句都要改正過來。
後來,這個抄寫員寫了一首歌詞,經聶耳譜曲後命名為《義勇軍進行曲》,他就是田漢
第三個抄寫員則與眾不同,他也仔細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與自己意見相符的文稿,對那些意見不同的文稿則隨手扔掉,一句話也不抄。後來,這個人建立了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就是毛澤東

所做貢獻

他從事教育工作60年,大批學生在其培養指導下成名成家,如白滌洲舒舍予孫楷第、廖舒東、徐世榮張壽康等諸多語言學家和作家,被語言學界稱為“黎派”。更值得一提的是:黎錦熙對***同胞的國語教育亦十分關注並作出了貢獻。他認為***方言最複雜,所以最需要標準語。***有五十年“假名”(***拼音字母)教育,以注音符號代假名,容易接受。他認為***的國語辦好了,不但可以迅速掃蕩***的五十年文化侵略,而且可以為閩粵蘇浙等省作模範。為此,他於1944年倡導創辦了國語專修科,並於***光復後,動員他的一百多弟子先後奔赴***,成了推行國語的骨幹。黎錦熙桃李滿天下,是國內外學者公認的。日中教育懇談會副會長伊地智善繼先生於1986年夏來京參加“首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時曾說:“與會者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吃過黎錦熙先生‘奶’的。”他一生服膺勤、恆二字,堅持寫日記70多年。常言:“任重能背,道遠不退;快快兒地慢慢走,不睡。”生活簡樸,自奉節儉,甘於淡泊,不慕榮利。他是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的先驅和導師。他在語言學方面有許多卓越的貢獻。在七十年的教學實踐研究工作中,他進行了廣而深的學術探討。他在語言、文字、訓詁、語法、修辭、文學、史地、教育、哲學、拂學和目錄等學科,都有著豐富的著述,據不完全統計約有七百餘種,成為我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和教育家,並在文字改革、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和辭典編纂三個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語言教育方面,如創立現代語文教學新體系,大力從事語文教材改革和建設,改革語文課程講讀教學方法,改革作文教學法,開創語法教學法等等,均立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
(部分句段采自首師大黎澤渝 成善卿-語言學泰斗黎錦熙一文)

黎錦曜

個人簡介

黎錦曜(1895-1954)黎錦耀礦學社主事和《中華礦學雜誌》主編。

所做貢獻

抗戰期間回湘潭,為發展家鄉的採礦工業,曾花掉大量家產在故鄉開採鹽礦、煤礦。解放後,任湖南省工業廳高級工程師。1953年,他年邁六旬,不顧家人勸阻,還自告奮勇接受中央有關部門交給的任務,帶領一班人去海南島探礦。第二年不幸病故在海南島的礦藏考察工地。

黎錦暉

個人簡介

黎錦暉(1891-1967)
生於1891年,著名音樂家、兒童文學家,我國兒童音樂鼻祖,流行歌曲之父,上世紀30年代曾在上海創辦明月歌舞社,先後創作《麻雀與小孩》等12部兒童歌舞劇與《老虎叫門》等24首兒童歌舞表演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明月歌曲128首》及《黎錦暉兒童歌舞劇選》等。
黎錦暉黎錦暉

相關信息

2004年春節,央視黃金時段連續播出紀錄片《一百年的歌聲》,開篇即響起《毛毛雨》的旋律,很多人都忘不了這旋律,它被音樂界公認為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而它的作者卻被很多人忘記了。他叫黎錦暉
1927年,有個叫王庶熙的湖南“細妹”來到上海,跟一位老師學習歌舞,這位老師先把她送上舞台,後把她送上銀幕,幾年後,一部《漁光曲》讓她走向世界,老師還送給她一個漂亮的藝名:王人美
1930年,一個18歲的小伙子抱著一把小提琴來到上海,他也跟這位老師學習,學的是作曲。五年後他為《義勇軍進行曲》譜曲,從此聶耳的名字無人不知。
1931年,也是位姑娘,叫周小紅,又投到這位老師門下,老師一眼看出她的天賦,教她唱歌,三年後,在上海廣播電台聯合歌星比賽中她獲得“金嗓子”的美譽,老師也給她起了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周璇
這位老師正是黎錦暉
黎錦暉這個名字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確實是陌生的,但在半個世紀前的中國,他的名字卻如雷貫耳。當時上海幾家外商經營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約到黎錦暉的作品為驕傲,每個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懸黎錦暉的巨幅畫像。在近現代中國的文化界,他是位多種成就集於一身的奇人。中國的音樂史、戲劇史、電影史、文學史、教育史他都占有重要席位,在有些領域,他更無愧於“奠基者”、“創始人”之譽,在上世紀20至40年代,他創造了中國文化事業的一個個“里程碑”。當然,他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是音樂。
無論過去還是今天,音樂界都承認,他是中國流行音樂之父。他創作的《桃花江》、《特別快車》、《夜深沉》、《小小茉莉》、《薔薇處處開》、《妹妹我愛你》等,是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愛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書局分16冊出版,在當時的中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還把中國流行歌曲推出國門,一位美國音樂人出版了《黃色音樂》(黃種人群的音樂)一書,把黎錦暉稱為“黃(膚)色音樂第一人”,並指出:黎錦暉將中國音樂的發展向前推進了“至少二十年”,黎錦暉將西方爵士樂與中國本土民族音樂結合後,在中國乃至東南亞的推廣,使中國音樂向國際化發展。

黎錦炯

個人簡介

黎錦炯(亮)(1901-1981),他於1921年進入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鐵路及造橋工程系讀書。1927年畢業後,他在京奉鐵路先後當過見習工程師、工程師和主任工程師。

所做貢獻

在三十年代的中國,重要的鐵路大多控制在帝國主義手中,重要的鐵路橋樑,都是外國橋樑專家承擔設計和修建的。當時,我國要修建京奉鐵路灤河大橋比利時人承擔設計和建造,費用很高。他很不服氣,提出由他主持設計,大橋標準和質量可以高於比利時的設計,造價也低得多。經過艱苦努力,他與中國其他橋樑專家設計並建成了中國北方第一座大型的鐵路大橋——灤河鐵橋。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升官發財,他根本不在乎這個,只是說:這是件揚眉吐氣的痛快事。不久,日軍占領了灤河一帶,橋樑工廠的一些工人被捕押到***憲兵隊。他挺身而出,保釋被捕工人,被日寇憲兵隊關押。出獄後,他拖著一家大小八口來到北京,在北京大學工學院擔任教授。抗戰勝利後,他在黨組織的保護下到了晉察冀邊區首府張家口。因為四十天就主持修復了北平到張家口之間的康莊鐵路大橋,為解放區爭了氣,黨和人民授予了他“人民工程師”的榮譽稱號。他擔任解放區鐵路局的副局長兼工程師。建國後,他在鐵道部負責設計領導工作(總工),為修鐵路踏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全國每一條新修的鐵路都凝結了他的心血。1965 年,他把考慮了很久的修築西藏鐵路設計計畫寫出來,一份上報鐵道部黨委,一份呈報周總理,一份送給陳毅同志。1971年,他從幹校初步落實政策回到北京,一條腿斷了,身體衰弱了,他還是想搞西藏鐵路,又多次表示他年 齡雖大,也要到西藏去拚拚老命。1981年雖然四度入院醫病,他知道生的日子不多了,在一次昏迷醒過來後還說:“沒有搞成西藏鐵路,真是死不瞑目啊!”

黎錦明

個人簡介

黎錦明(1906-1999年),黎錦明在北京師範大學學習英語。在我國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北京,他接愛了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的藝術主張,“為苦難的人生而寫,寫人生的苦難”。

人物生平

1924年開始創作,他的第一 篇作品《小畫家》控訴了陳腐的教育制度對青少年的摧殘。1925年,在“五卅”後的反帝愛國運動和反對以《甲寅》周刊為代表的封建復古主義運動中,他寫下了一系列作品。1926年秋,在第一次國內革命的高潮中,他到了我國農民運動最早興起的地方海豐,從事農運區的文化教育和宣傳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他化妝從海豐逃出,轉乘海輪迴到上海。此時他的思想日益激進,言論日益激烈,遂寫成我國新文學史上第部較為全面地反映黨領導下的農民運動的中篇小說《塵影》,得到魯迅先生的充分肯定,並為之作序《〈塵影〉題辭》。他同魯迅先生的來往是很多的,光《魯迅日記》記載的就二十多次。往來中,魯迅先生曾為他的創作集寫過序言,發過評論文字,更多的是傳授創作上的經驗、體會,幫助修改文章,給了他不少的教育和幫助。1928年赴河南任鄭州《朝報》副刊編輯,不久因《塵影》一書的被告發,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幾乎被槍斃。出獄後,先後任過北平中國大學講師、保定河北大學和杭州浙江大學教授。1936年“七七”事變後回到湖南,在家鄉從事教育工作和抗戰宣傳工作,曾給茅盾在香港主辦的《文藝陣地》和郁達夫在新加坡主辦的《星洲日報》等報刊寫過很多抗戰題材的作品。1952年被選為湖南省文聯委員,次年被選為省政府委員。黎錦明共有短篇小說集十一個,共九十多篇,中篇小說四部,世界短篇小說翻譯集一個,論文集三個,還有一些劇本。他是三十年代左翼作家聯盟的成員,是一個為魯迅先生稱讚的“湘中作家”。1980年他弟弟從美國回來,他還在牛棚,竟被打倒四人幫後的翻案浪潮遺忘了。

黎錦光

個人簡介

黎錦光(1909-1993)
著名音樂家,曾在上海長期從事音樂工作,擔任過唱片公司編輯、導演。創作有《采檳榔》、《接過雷鋒的槍》、《送你一枝玫瑰花》等著名歌曲。

《夜來香》

黎錦光創作的眾多歌曲中,最教人難忘的莫過於《天涯歌女》以及電影《春江遺恨》里的插曲《夜來香》,當時不但風靡了整個上海與華北,多年後還流傳到海外,世界各國出版此曲的唱片版近百種。

黎錦揚

個人簡介

黎錦揚出生於1917年,他出世的時候大哥黎錦熙的孩子都已經會識字了。黎錦揚六歲那年,在北師大文學院當院長的黎錦熙把他接到京城。黎錦揚是和兩個比他大的侄女和侄子一起長大的。
在京城的一所教會學堂匯文中學裡,黎錦揚開始接觸西方文化。”我那時年輕,只知道追求一些皮毛的東西,大家都學摩登,說幾句英文,抱著個吉它彈一彈,用今天的話來說,以為自己這樣很酷。”黎錦揚以自嘲的口吻說。”書不好好讀。其末一考試,好幾門沒通過,其中一門就是英文。”
但命運偏偏卻讓他後來靠賣英文為生。
目前在世的黎錦揚先生目前在世的黎錦揚先生

相關信息

當日本侵華的戰火向內地延伸時,他有幸被聘到雲南邊境為一位少數民族土司的姨太太當英文翻譯,用他的洋涇邦小試牛刀。當大哥在重慶見到慌慌張張的小弟,他果斷地當掉了黎錦揚的那把破吉它和土司送的兩套新西服,將他送上去美國的郵船。 “我就這么胡裡胡塗地來了。”黎錦揚進了入哥倫比亞大學的比較文學系時,他的夢想還不過是將來回國,在大學裡混個教職,步他崇拜的大哥的後塵。 一個在中國一家電影廠當廠長的親戚來美國訪問,順道看望了黎錦揚。”你應該去學劇作,將來到我那兒工作,”親戚說。黎錦揚覺得戲劇是個頗具誘惑的行業,於是離開哥大,轉學到全美最好的、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的劇作系。
一九四七年,將滿三十的黎錦揚耶魯畢業了,他的簽證也失效了。正當他打點背囊準備”海歸”時,有朋友叫他別忙,最好等移民局來趕,因為那種情況下,移民局會提供路費。這時黎錦揚已把出國時的美金花得差不多了,他覺得這主意好,於是去找了份工作,然後坐等移民局請他上路。
他先在加州的一所陸軍語言學校教中文,那裡的張大哥傳授給他很多寶貴的人生經驗,包括怎樣追女孩子,什麼樣的女孩子可以追,什麼樣的女孩子不可以追。他後來把這段經歷添油加醋地寫進了《花鼓歌》。 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個英語電話,不等對方把話說完,他趕快說:”我知道了。你們準備叫我幾號回去?”好幾個來回問答後,他才明白過來,對方不是移民局的,而是《作家文摘》(Writer’s Digest)的編輯打來的,原來是他投給該雜誌的小小說獲了頭獎 。
後來他又到舊金山中國城給一家中文報館寫八卦專欄。這是一張專給老年人看的大字型報,由此他認識了一些對中國傳統的文化念念不忘的老華僑們。

黎錦紓

黎錦紓(1898-1954),黎綿紓後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對於促進全國平民教育的普及作出了較大的貢獻。解放後在湖南省民政廳任過職,後來又擔任過湖南省教育局局長。1954年調北京,在人民教育出 版社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是年病逝。

培鑾家族

黎培鑾家族對近現代文化科技事業發揮了深遠的影響。黎培鑾祖籍湖南湘潭石潭壩菱角村長塘組,與夫人黃賡養育多名子女,其中黎錦熙黎錦暉、黎錦耀、黎錦紓黎錦炯黎錦明黎錦光黎錦揚被稱為“黎氏八駿”。
黎葆堂,前清光緒十四年(1888)戊子科舉人。嗜藏書,編印有《古文雅正》等書行世。
黎培鑾(1870年-1952年),字松安,晚清貢生。娶黃氏夫人,諱賡(1870年-1944年)。著有《楹聯大觀》、《黎松庵書帖》等。
黎錦熙(1890年-1978年),前清秀才,語言、文學、文獻學家,北師大文學院長,九三學社籌建者,注音符號發明人之一。
黎錦暉(1891年-1967年),音樂教育學家,被譽為“中國流行音樂之父”。創作兒童音樂劇《麻雀與小孩》、《三蝴蝶》、《小小畫家》等,其創作歌曲〈毛毛雨〉、〈桃花江〉等為中國最早期的流行曲。
黎錦珈(1893年-1968年),長女,湖南周南女校早期學生。
黎錦耀(1895年-1954年),礦學家。
黎錦紓(1898年-1954年),教育及出版家。曾任湖南省教育局局長、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
黎錦炯(1901年-1981年),工程師,其設計建造成的灤河鐵橋為中國北方第一座大型的鐵路大橋。
黎錦皇(1903年-1994年),次女,天津師大學生,曾在北伐國民革命軍任職。
黎錦明(1905年-1995年),五四作家,有中篇小說《塵影》等。
黎錦光(1907年-1993年),老上海流行音樂家,有“歌王”之稱,著名作品有〈夜來香〉、〈香格里拉〉、〈黃葉舞秋風〉等。
黎錦文(1910年-2007年),三女,農工民主黨中央機關工作人員。
黎錦揚(1915年- ),旅美作家,以英文創作小說多部,其中《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於1960年代曾被改編為百老匯音樂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