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黎志康,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首席科學家。1977年畢業於安徽農業大學;1983年畢業於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遺傳學博士學位、博士後;1990年以來在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和菲律賓國際水稻所工作22年。2003年回國,任國際水稻研究所駐中國代表科學家,兼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和中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首席科學家,2012年全職回國。國際動植物基因組年會植物分子育種分會主持人、第二、三屆國際植物分子育種研討會主席。Plant Breeding, The Plant Genome, JIA 雜誌編委、作物學報和分子植物育種雜誌副主編。美國遺傳學學會和作物科學學會會員。
學習
工作
1983.9—1985.1,
中國水稻研究所育種系,水稻育種,助理研究員;
1986.3—1989.7,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農學系,水稻遺傳和進化,研究助理;
1989.8—1990.7,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蔬菜系,油菜分子遺傳,博士後;
1990.8—1993.3,美國
德州農工大學水稻研究中心和作物生物技術中心,水稻分子遺傳和分子育種,助理研究員;
1995.6—1997.11,美國
德州農工大學土壤和作物科學系,水稻分子遺傳和分子育種,副研究員;
1997.11—2003.7,國際水稻研究所遺傳育種系,水稻分子遺傳和分子育種,高級研究員;
2003起,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所,水稻分子遺傳和育種,研究員。
學術交流
應邀在國內外各種國際會議、學術機構上作學術報告100餘次。現為Plant Breeding雜誌的編委,分子植物育種雜誌的副主編。
專業特長
植物分子遺傳學(
基因定位、
數量性狀遺傳作圖、植物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功能等位基因發掘和複雜農藝性狀的功能基因組研究)及其在水稻育種、遺傳和進化中的套用。國際動植物基因組年會植物分子育種分會的主持人,國際遺傳學大會Invited Speaker。
研究經歷和主要成果
在國外曾主持過8個項目的研究,總研究經費額達400多萬美元。曾設計、策劃並主持了有11個國家和31研究院所參加的“全球水稻分子育種計畫”,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目前主持的在研項目包括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基金的項目2項、國際農業研究中心挑戰計畫1項,總研究經費額達170多萬美元。此外還主持或承擔國家科技部973,863和農業部948項目6項,自然基金委重點項目2項,總研究經費額達1.5億多人民幣。最近申請主持了由比爾蓋茨基金會資助的“為非洲、東南亞和我國西南脫貧培育綠色超級稻”項目。參加該項目的包括中國農科院、中科院、華中農大、北大等我國的十多個科研單位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和非洲水稻中心以及非洲、亞洲的16個國家,兩期總經費達3324.3萬美元, 是我國最大的國際合作農業科研項目。
主要貢獻:
1.確認了非等位基因間的互作是複雜水稻農藝性狀包括雜種優勢的主要遺傳基礎,並以此建立了水稻對白葉枯病抗性的遺傳網路,提出該遺傳網路是寄主與病原菌間互作穩定性選擇的遺傳基礎;
2.在國際上首次根據試驗證據提出造成秈粳稻亞種間的後生殖隔離障礙(包括雜種F1和後代的不同程度不育性)的遺傳機理假設;
3.在國際上率先發展了利用回交育種構建目標性狀選擇導入系,並對導入系中供體基因/基因型頻率與期望值的偏差的統計檢驗和連鎖不平衡分析,高效、大規模地發現種質資源隱蔽有利基因及控制複雜性狀QTL及其遺傳網路的新方法, 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QTL設計聚合的農藝性狀定向改良的分子育種理論和方法,並在高產、節水、抗旱水稻新品種的培育上取得重要進展;
4.為亞非16個國家培育、審定和推廣了大批的高產多抗綠色稻新品種,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對來自全球的3024份水稻核心種質資源進行了全基因組的深度重測序,獲得了大量的水稻基因組變異數據,結果揭示了亞洲栽培稻的群體基因組變異結構和起源,獲得的水稻基因組數據、分析結果和材料種子將為全社會共享,從而大大推斷我國和全球的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實現水稻分子改良的技術突破。
曾培養博士後15人,博士22人,碩士7人。現有博士研究生5名,碩士研究生4人。曾組織或參與聯合國原子能機構、美國洛克菲勒基金和國際農業研究中心挑戰計畫為第三世界國家在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的短訓班10個以上,培訓亞洲各國的農業研究人員200多人。應邀在國內外各種國際會議、學術機構上作學術報告100餘次。共發表論文200多篇,其中在國際知名SCI刊物上發表論文120餘篇;國際會議論文摘要90餘篇;參編論著7部。論文被引用次數達11000餘次,SCI他引800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