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府志(光緒十八年黎平府志書局刻本)

黎平府志(光緒十八年黎平府志書局刻本)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黎平府志》 是由黎平府知府俞渭修,貴陽府進士陳瑜主纂,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編修完成,翌年付黎平府志書局刊印發行的地方志

《黎平府志》詳細的記載了黎平府的景物、人物、歷史、政治、經濟等狀況,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全志共十四卷,近一百餘萬字,是明清時期貴州諸府志中規模最的一部。

基本介紹

  • 書名:黎平府志
  • 作者:俞渭 修、陳瑜 纂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黎平府志書局
  • 出版時間:1892年
  • 修纂時間:光緒十七年(1891)
歷史價值,纂修歷史,明,清,府志目錄,作者簡介,點校版本,

歷史價值

《黎平府志》是研究黎平古代歷史以及貴州歷史的重要史料文獻。
在史實考辨方面,糾正了若干錯誤。如黎平境內的福祿江,又名寶帶江,洪亮吉《水道考》、乾隆《貴州通志》敘述其發源及流向均有錯誤,道光《黎平府志》未指出,而《黎平府志》則辨明其誤。《黎平府志·地理志》載:“寶帶江,在城西,土人亦名福祿江,源出城西南四十里石井山下之莊家潭,東北流徑寶帶山,沿城西北流至城東北五里瀲村溪入焉,又東北合於新化江。《通志》因俗名之訛,以為福祿江源出石井山,至府西境為古州江,入廣西柳州界,不知石井山之源入楚,不入粵。洪亮吉《水道考》似亦承《通志》之誤,失其實矣”。這就糾正了乾隆《貴州通志》和洪亮吉《水道考》中的錯誤。
與道光《黎平府志》比較,不少篇章補充了若干新材料,有補齊之功。如“物產”,道光《黎平府志》記載,黎平府有“良材十種”,光緒《黎平府志》謂有“良材十一種”。補充了道光《黎平府志》未收錄的“娑羅樹”。認為娑羅樹即“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的“紅豆”,一名相思子。又道光初年任貴州提學使的程恩澤《橡繭詩並序》云:“黔郡州十三,富郡二,曰黎平,日遵義。黎平以木,遵義以繭”。說明黎平府出產之木材既多且好,大量外銷,使黎平在清代成為貴州兩個富庶的郡之一。道光《黎平府志》記載“竹之屬十四種”,《黎平府志》記載為“十五種”,增“史葉竹”一種。史葉竹,筋竹也。並引劉淵林雲“夷人以史葉竹為矛”,“農家制曬席、簸箕之類,視斑竹尤堅”。再如“草之屬”,道光《黎平府志》記載二十八種,《黎平府志》記載三十種(行文錯記為三十二種),補充了“鐵線蓮”和“伊蒲”。“伊蒲”即“伊蘭”。並引楊慎《伊蘭賦序》:“江陰有花名賽蘭,香不足於艷有餘”。極言其觀賞之美。
清代中期,貴州除直隸廳、直隸州外,有府十二,即貴陽、安順、都勻、思南、思州、銅仁、鎮遠、黎平、石阡、大定、興義、遵義。清中後期,貴州社會劇烈震盪,其中成同年間各族人民大起義,對貴州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各府志書記載此事件的材料極少。而《黎平府志》對這段歷史記錄最多最詳,在“武備志”“秩官志”等約有十餘萬言涉及此。這為後人研究鹹同起義提供了文獻參考資料。
著錄了一批對黎平府地區各項事業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人物,較突出的有黎兆勛。
黎兆勛,字伯庸(一作柏容),“鹹豐元年,授開泰訓導,以經史之學提倡後進。日集諸生,口喃喃皆訓詁奧義。又慮經旨淵微,無以教學者性靈。乃就官舍開詩社,以吟導之,從游者皆成風雅士。暇則徵文考獻不遺餘力。修陸洙墓、重編《蓮花山紀略》、輯《鏢城詩選》《上里詩系》”。黎兆勛是遵義沙灘文化學者群中一個重要人物,他在開泰任職期間,他編纂的上述書籍,被《黎平府志》主纂者大量參考、引用。
此外,還著錄了“黎郡三忠”董三謨朱萬年何騰蛟之事跡,及大量後人之品題、讚頌、其中還收錄了“西南巨儒”鄭珍的《三月廿四日西佛崖拜何忠誠公墓》,表達了對這位南明忠臣深深的敬仰。
文旅業是當今的熱門,侗族大歌、侗戲、鼓樓等早已成為黎平的名片。《黎平府志》記載的“排草”很值得開發:“排草,生山谷中,兩葉對節生,開細黃花,葉綠色微紫,形極光潤。采之,其香盈乎;佩之,香聞十數步。藏衣笥,則衣香;浸鬢油,則發香,亦異草也”。可見“排草”是一種“聞香十數步”“其香盈手”的自然香味,如若加以開發,作為旅遊者的“伴手禮”。這也算是志書的現實意義之一了。

纂修歷史

萬曆年間知府袁表撰《黎乘》九卷三十三篇,今存其敘。次宋應舉撰《黎五合志》八卷,胡宗虞撰《黎平志》八卷,胡定之撰《黎五志》十卷俱佚。

康熙三十九年知府傅和鼎撰《重修黎五合志》十二卷,今存其引。繼嚴聖箴撰《重修黎五合志》十二卷,黃道芳撰《重修黎五合志》十六卷,同時石禮嘉撰《黎平府志》六卷,洪匯撰《黎郡全志》十六卷。
嘉慶十三年沈樂善撰《續輯府志》十二卷,皆失傳。
道光十二年知府王應模撰《續輯府志》十二卷,其序今存。李為撰《續輯府志》二十卷,已不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唐本洪撰《黎平府志》四十一卷,提督貴州學政胡家玉,署府事楊書魁,知開泰縣事劉元標,各為之序,唐本洪又自為之跋,今尚存,其書詳而欠精,胡氏序文卻佳。
光緒十四年(1888),普安廳同知俞渭以軍功升任黎平知府,當時士紳以道光年間《黎平府志》多年失修,“原書版片蕩然無存”,且疆域沿革、風土盛衰、徭役輕重、戶口增減、人才代謝等均因時而變,亟需續修。俞渭“樂允之”,光緒十七年(1891)即延貴陽府陳瑜主纂,時任開泰知縣趙一鶴協理。六個月後即完稿,次年刊印發行,裝幀為十四冊,該志是在道光年間《黎平府志》基礎上的一次續纂。
黎平府於永樂十一年(1413)設府以來,明清兩朝的弘治、萬曆、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光緒等時期都曾纂修過府志,是貴州各府修志最多的地區。可惜除道光、光緒兩朝編修的《黎平府志》尚存外,其他均已亡佚。

府志目錄

黎平府志卷首
敘文 稟稿 告示 銜名 引書 圖說 目錄
天文志第一
星野 占驗 氣候 祥異
地理志第二(分上下卷)
建革 疆域 山水 城池 公署 壇廟 關隘 古蹟 風俗 苗蠻
食貨志第三(分上下卷)
戶口 賦稅 積儲 蠲恤 農桑 物產
典禮志第四(分上下卷)
學校 祭祀 公禮 家禮
武備志第五(分上下卷)
兵制 屯衛 保甲 師旅
秩官志第六(分上下卷)
文職 武職 宦績 土司
人物誌第七(分上下卷)
薦辟 科目 列傳 列女
藝文志第八
書籍 金石 雜記 舊敘

作者簡介

俞渭,字秋浦,浙江嘉善縣(今屬浙江嘉興市)人,監生,光緒元年(1875年)署普安廳同知。他上任後,“廳多訟事,勤於折獄,加以明察善斷,不延時間,而民得務生業。廳有水患,疏通海子堡、蛾螂堡尾閭,而水患息,大道通”。(民國《貴州通志·宦跡志》)又捐資修樓蝶,“民得資捍衛”。他調離時,士人以“嘉惠士林”匾頌之。光緒十四年(1888年),以軍功升黎平知府。上任後,府屬三江紳庶“請酌公費”,續修《府志》。他鑒於《黎平府志》多年失修,原書板片均已蕩然無存,“樂允之”,即“延貴陽府陳瑜主纂”。
陳瑜,字豹初,貴陽人,孝廉(舉人),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三月應俞渭之遨續纂《黎平府志》。陳瑜上任即搜羅材料,將收集的文獻資料,“析而分之,比而合之”,六閱月即完稿,並於翌年付黎平府志書局刊印發行,裝為十四冊。光緒十八年,陳瑜參加會試,中三甲一百八十三名之第三十一名,後官至天津海關道。
同時協理該志修纂的尚有趙一鶴。趙一鶴,雲南浪穹(今雲南洱源縣)人,時任開泰知縣。他任該志協理。俞渭說:“尤幸浪穹趙君,適以孝廉知開泰,協理之力為多”。趙一鶴在該志《敘》中說:“是役也,經費取給三江,邦人士分任採訪,經理諸務,不遺餘力”。肯定了眾多人士為該志完成所作的貢獻。

點校版本

光緒十七年所修《黎平府志》刻本,可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數字方誌中查找;現存的點校本有:
2014年,由方誌出版社出版,黎平縣縣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點校的《黎平府志》;該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收錄了《開泰縣誌》和道光二十五年唐本洪所修的《黎平府志》,下冊收錄光緒十七年的《黎平府志》。
2020年,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張祥光等點校收錄於《貴州文庫》的《[光緒]黎平府志》,該點校版可在貴州文庫網頁 (guizhouwenku.cn)上查看電子文本,支持文本檢索,極大的方便了讀者閱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