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位置境域,資源情況,主要景點,仙人岩,紅軍橋,鸕鶿架,八舟湖,石龍山,西園山莊,開發建設,交通線路,歷史人文,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食品文化,紅色文化,
位置境域
公園水系屬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也是貴州省第二大河流清水江的主源,是清水江乃至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的生態屏障,生態區位十分重要。公園內生態良好,古樸自然,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悠久的濕地文化。河流、沼澤、水庫、稻田等濕地與森林組成的複合濕地生態系統在我國雲貴高原東南邊緣的喀斯特低丘河谷區具有獨特性和典型性。
八舟河國家濕地公園
資源情況
以八舟河名勝風景區範圍打造,由喀斯特地貌景觀、亞熱帶喀斯特森林景觀、河、溪、庫水域景觀、丘陵草場景觀以及村寨田園風光組成。主要有“平湖飛瀑”、“草坪春色”、仙人岩、少寨溶洞群、桂花台、鸕鶿架、江心島、紅軍橋、石龍山等景點,以八舟河為紐帶,巧妙地將天生橋、飛龍洞、肇興侗寨、構洞村高壩峽谷、黎平國家森林公園等串聯起來。
公園濕地景觀資源計有景物9處,其中一級5處,二級3處,三級1處,包括河流、農田、古樹等,較為突出的有仙人岩、紅軍橋、下烏鴉河岸古樹群、少寨田園風光、鸕鶿架等。
主要景點
仙人岩
位於高屯街道八舟社區東岸。明《貴州圖經新志》載,“在八舟司南,上有石如人,名仙人岩”,傳說遠古有幾個仙人,愛八舟山水,在一個月白風清之夜,來此懸崖絕頂下棋彈琴,盡情歡樂,竟沒有聽見報曉的雞鳴,忽而天已發白,仙人們不能飛升,化作岩石,端坐至今。今此處懸崖,高數十丈,旁有勁松傲立,枝繁葉茂。懸崖頂上並立怪石四尊,每尊均由三截石疊成,上截短而似頭,下兩截稍長而如身。數里外遠眺,儼然象四個石人。其中三人並立,背向西,一人立於右側。四人中間長出一株怪樹,樹冠圓闊,卻似遮陰涼傘。山下,八舟河盤旋環繞,向東流去。
紅軍橋
位於高屯街道高屯社區上少寨。1934年12月14日,紅軍攻占黎平 。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會議,肯定了毛澤東向貴州進軍的正確主張,從而為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奠定了基礎。當時紅軍某部北上經過上少寨,發現過八舟河上的簡易木橋已難以通行,村民便找來原木、木板、枋板等材料支持紅軍搭架木橋,使紅軍順利通過。該橋架設解決了附近上百個村寨村民的出行難題。為紀念紅軍的義舉,村民們把這座木橋命名為"紅軍橋"。現今,該橋長約70米,寬近1米,樣貌依舊,已成為遊客觀光和緬懷革命先輩的好去處。
鸕鶿架
位於高屯街道高屯社區下烏鴉寨河畔,河岸懸崖峭壁的半崖上有一石洞,洞口橫亘木架,《黎平府志》載說:似木非木,長可經丈,橫跨於溪岩壁間,欹斜欲墮,數百年如故。洞前河內,魚肥蝦美,野鸕鶿覓食後,常棲於洞口木架上,因名“鸕鶿架”。
“鸕鶿架”懸崖峭壁下是一個深潭,水深莫測,河水傍石壁流淌,可供遊人泛舟、垂釣、游泳。此潭被人們稱為鸕鶿潭。相傳,鸕鶿欲下河捕魚,剛到岸邊,因身影倒映水中,被一條大鯉魚發現,鯉魚轉頭順水逃跑,濺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鸕鶿發現後,蟄入河水中,拚命追捕,共追捉了三七二十一天,鯉魚逃入“鸕鶿架”壁下水潭中,潛入水底躲藏,因水深數十丈,鸕鶿實在無法,一氣之下,化作石鸕鶿蹲在壁邊守侯,尋機捕捉。
八舟湖
因八舟水電站大壩而形成的高峽平湖,每當雨季,湖水漫壩垂落,猶如在兩山之間橫空而掛的一幅銀色巨幕,飛瀉而下的瀑布,響聲震山谷,極為壯觀.順河而下,眼前呈現的是一派田園風光的八舟村.村邊和岸上原由沙洲八個,如八小舟浮於河面,有零星小木點綴其間,在異峰突起的峭壁頂端,並立怪石四尊,如仙人奕棋,山巔正中,有一勁松敖立,形如巨傘,遮蓋四仙,岩下八舟河蜿蜒東流,河霧升騰,雲蒸霞蔚,山巒浮雲,儼然"蓬萊仙景",為黎平一大名勝。
石龍山
石龍山,距縣城5公里,面積16平方公里,海拔500-600米,屬八舟河景區上游區。山中林木茂密蔥蘢,四季常青,古木參天,蒼翠欲滴。這裡空氣異常清新,空氣中負離子含量極高,被譽為“綠海氧吧”。 石龍山三面環水,山內大小溪流26條,高低瀑布36處,瀑布最高落差16米。石龍山山盛著水,水托著山,山水漣漣,清澈纏綿,瀑布、溪水從岩崖中奔出,在怪石間跳繞,為這 柔靜的石龍山注入了靈性和活力。
西園山莊
西園山莊位於黎平縣城西郊,距縣城6公里,隸屬於黎平縣龍形街道三什江社區,是八舟河景區的源頭及南大門,沿河漂流可直達黑灘、石龍山、八舟湖、仙人岩等景點。
開發建設
通過成立貴州黎平八舟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公室,並出台印製《黎平八舟河國家濕地公園濕地》、《黎平八舟濕地故事》、《濕地保護管理條例》、《黎平八舟河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辦法》等宣傳畫冊,進一步展示黎平八舟河濕地建設現狀和成果,引導社會大眾自覺參與濕地保護事業,呼籲社會各界對濕地保護工作的關注。
2019年12月25日,通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19年試點國家濕地公園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
交通線路
主要交通路線有A線和B線
A線:水上路:黎平――西園山莊(漂流)――黑灘――仙人岩――少寨風光――桂花台(高屯中餐)――(陸路線)古銀杏――東風林場――下午遊覽鸕鶿架――天生橋――飛龍洞(晚餐或黎平城關晚餐)
B路:陸路線:黎平――八舟――仙人岩――紅軍橋(少寨風光)――飛機場(高屯中餐)――下午遊覽東風林場――天生橋――飛龍洞――黎平城關
也可以按照不同的活動項目內容開展不同的旅遊線路:
●科普線路游:
黎平縣→公園主入口→濕地宣教中心→水上植物園→濕地作物園→紅色文化展示長廊→水上觀賞長廊→濕地農業體驗區→侗鄉神韻
●生境體驗游:
黎平縣→公園次入口(乘車)→水上觀賞長廊→少寨田園風光→鸕鶿架→濕地作物園
●休閒娛樂游:
黎平縣→公園次入口(乘車)→侗鄉神韻→濕地農業體驗區→水上觀賞長廊→紅色文化展示長廊→濕地文化創作基地→鸕鶿架→濕地農業展示區
歷史人文
黎平國家濕地公園及周邊,以八舟河良好的自然生態為依託,其地域特色鮮明的傳統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食品文化、以及紅軍文化和民間傳說等濕地文化,資源豐富、底蘊深厚、可利用價值高,是濕地公園的重要財富。
農耕文化
黎平縣傳統的稻田耕作技術已有2000多年歷史,黎平作為禾的故鄉,其栽培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大,被稱為“糯禾之鄉”。濕地公園內的居民沿襲了祖先的這種崇尚自然、追求人和萬物和諧相處的農耕文化,在耕作時依靠人力畜力、施用農家肥,不使用除草劑、慎用農藥,長期的精耕細作形成了這種自給自足的傳統農耕方式。在絞便村一帶的居民還有著“稻田養魚”這種傳統的農耕文化,是當地傳統農耕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侗漢文化互融的一個重要表現。
民俗文化
濕地公園附近少數民族保留了許多民俗文化傳統。侗族每年三月三過蝦子節,家家戶戶都包粽粑、煮甜酒,到河裡去撈蝦子來煮熟祭祖;立夏節則必須要吃蛋,俗話為“立夏不吃蛋,長得不好看”;開秧門是侗族的一個較大節日,在節日當天,家家戶戶都要蒸糯米飯和煮新鮮河魚帶到田邊上祭祖。每戶田裡插上七至九株秧苗,有的時候要用鹽水把秧根浸一浸,以防群魚拱禾蔸。此外,還有吃新節,家家都要吃米禾包和蒸乾魚,這些是當地居民與濕地的和諧共處的體現。
食品文化
濕地公園內丘陵遍布,溪水瀠洄,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各類物產資源豐饒。在豐富的資源面前,勤勞的黎平人民開發出許多獨具特色的美食產品,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濕地食品。以醃魚為主要特色佳肴歷史悠久,製作方法獨特,堪稱一絕。早在清代,侗族人民就開始在自家田間零星養魚,由於產量較低,就製作成醃魚儲藏食用,因此侗族人形成了用鯉魚製作醃魚的習慣。此外,還有炒糊米茶、蟹醬、蝦醬、魚腸醬等。
紅色文化
黎平古城,至今有1300多年歷史,素有“黔東咽喉,軍事要塞”之稱,為歷代商賈雲集之地,自宋代以來,“黎平山珍,芳名千里”的佳話經久不衰,是宋代至民國一座不可多得的文化儲存庫。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紅軍長征到貴州第一個縣城黎平時在這裡召開了“黎平會議”,確立了紅軍長征北上的軍事戰略路線。公園內關於紅軍長征的足跡便是紅軍橋了,當年紅軍在此駐紮修做座高3米,寬1.3米的木橋。為紀念紅軍的義舉,村民們把這座木橋命名為“紅軍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