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峽平湖

高峽平湖

高峽平湖風景區座落在三峽大壩庫區第一鎮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與三峽大壩北岸罈子嶺相連,由三峽大壩蓄水後形成的高峽平湖所包圍的眾多島嶼、湖汊和兩個大港灣的水域岸線及兩條峽谷組成,87.75平方公里總面積,其中港灣湖面15.2平方公里,岸線長14公里。風景區依高峽之險峻,傍長江之雄渾,懷平湖之秀美,擁有壯麗的高峽平湖風光、雄偉的三峽大壩、5000年遺存的三峽文化等世界壟斷性旅遊資源,具有"近壩、靠港、便路"的獨特區位優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峽平湖
  • 位置: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
  • 港灣湖面:15.2平方公里
  • 總面積:87.75平方公里
景點簡介,形成,最佳視點,文化背景,原文,釋義,題解,賞析,形成背景,建設,壯美景觀,

景點簡介

形成

高峽平湖,是三峽工程興建給長江三峽帶來的最為壯麗的嶄新景觀。2003年6月1日至15日,三峽工程初期蓄水完成後,大壩壩前水位由5月31日的海拔98米高程增加到海拔135米高程,三峽水庫庫容由下閘前的23億立方米增加到123億立方米。高峽平湖美景最先在宜昌顯現,這裡成為觀高峽平湖的最佳視點。三峽水庫將回水到豐都縣,大壩以上形成全長436公里的河道型三峽水庫,許多寬谷地帶的江面寬度將由蓄水前的千米增加到3千米左右。美麗壯觀的高峽平湖展現在世人面前,昔日水流湍急的江水被清波蕩漾的湖面所代替,一些“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景觀展現在遊客面前,庫區新增的峽谷、湖泊、島嶼、漂流、河段、溶洞等新景觀與原有的峽谷風光融合成新三峽游的豐富內容。據不完全統計,三峽工程初期蓄水後,三峽河段將形成秭歸湖、白帝湖等湖泊,平添白帝島、雙江島、葫蘆島等島嶼,煙波浩淼,湖光山色,壯美遼闊,氣象萬千,構建出新三峽的秀美畫卷。
高峽平湖高峽平湖

最佳視點

目前,宜昌市在三峽大壩及環壩周邊建成了三峽工程罈子嶺、三峽極頂黃牛岩、壩上庫首第一山鳳凰山、女兒嶺等觀景平台,形成了全時段、全方位、多層次、多視角立體領略大壩雄姿、欣賞平湖風光的模式,而成為游大壩、觀高峽、賞平湖的最佳視點。

文化背景

高峽平湖出自毛澤東詩句《水調歌頭·游泳》

原文

水調歌頭·游泳(1956年6月)才飲長沙水,
水調歌頭·游泳水調歌頭·游泳
又食武昌魚。
萬里長江橫渡,
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
勝似閒庭信步,
今日得寬餘。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
龜蛇靜,
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斷巫山雲雨,
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
當驚世界殊。

釋義

水調歌頭:詞牌名,水調本為一曲子,歌頭是曲子開頭部分。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三國吳孫皓時欲從南京遷都到武昌,民謠曰,“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 子在川上曰:《論語·子罕篇》,“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指時間如河水飛逝。一橋飛架:指武漢長江大橋,該橋為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建造的橋樑,是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於五五年開工,五七年建成通車。當時正在施工中,故屬“宏圖”。天塹:南北朝時陳朝的孔范,稱長江為天塹,見《南史·孔范傳》。西江石壁:指計畫中的長江三峽大壩。巫山雲雨:巫山有神女峰。宋玉《高唐賦》,稱楚懷王夢見神女,神女說她“旦為行雲,暮為行雨。”
高峽平湖高峽平湖

題解

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毛澤東從武昌游過長江到達漢口。六月三日,第二次游過長江,從漢陽穿過長江大橋橋洞到武昌。四日,第三次游過長江,也是從漢陽到武昌。

賞析

詩人橫渡長江,神思飛越,觸景而生豪情,聯想到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名言,想像孔子仿佛在岸邊,指著江水說:"逝者如斯夫!"詩人賦予新意,哲理的思考,啟示人們建設祖國須爭分奪秒,詩人的眼光又轉向正在建造的武漢長江大橋,想像大橋落成的雄姿,又由眼前建構想象三峽工程,借神女驚嘆烘托人間變化巨大,全詞當代和古代融為一體,現實世界和神話世界打成一片,創造了一個超越時空,奇幻瑰麗的意境。毛澤東同志有很高的中國古典文學的修養,長於推陳出新,古為今用,開頭活用古代歌謠,點明行蹤,歌頌祖國風貌,富有濃濃的地方色彩,生活氣息。上闋結尾引用古語賦予新意,既深化了上闋內容,又自然過渡到下闋。最後引用美麗的神話故事,烘托建設成就,增添瑰麗神奇的色彩,充盈濃郁的詩情畫意,全詞情思獨特奇妙,出神入化。

形成背景

建設

三峽工程共分三期建設,即圍堰發電、初期運行和後期運行,分別以蓄水到135米、156米和175米水位為標誌。2003年和2006年,三峽水庫分別實現前兩個階段性目標。而蓄水175米目標在2008年和2009年進行了兩次試驗性蓄水,但因多種原因最終分別蓄至172.8米和171.43米。2010年,經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批准,175米試驗性蓄水於9月10日零時正式開始,10月26日成功達到175米的預計目標。
高峽平湖高峽平湖
蓄水增加了庫容,長江中下游防洪條件得到改善。三峽一帶將成為長200多公里、平均寬1.1公里、庫容393億立方米的峽谷型水庫,可攔洪221.5億立方米,相當於4個荊江分洪區的蓄洪量,使長江的防洪標準極大的提高。據統計,僅今年三峽工程實現的防洪經濟效益就達到266.3億元,而更為重要的是消除長江“水患”,大大增強了中下遊人們的安全感。
隨著水位上漲,三峽電站26台發電機組進入滿負荷運行階段,目前,日發電達到4.38億千瓦時。據介紹,三峽電站26台機組設計出力1820萬千瓦,機組滿負荷發電除了需要足夠的水量,還要有相對高度的水頭。在175米水位下,機組年均發電量將達847億千瓦時,比過去水位在156米時約增加100多億千瓦時。
同時,蓄水使三峽上游航道加深擴寬,航運條件進一步改善。庫尾將上達重慶,平均水深約70米,長江上游川江船舶運能提高,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航道可直達萬噸級船隊,航運成本將大幅降低。

壯美景觀

2010年10月25日三峽工程175米蓄水進入最後衝刺階段,截止25日13時,三峽上游水位已漲至174.85米。隨著蓄水的穩步推進,高峽平湖景觀得以完美呈現,連日來眾多中外遊客慕名前往。
2010年10月26日壩上碧波萬頃,壩下大江東去。經過47天的水量調蓄,站在三峽大壩右岸壩頭,右手邊水位標尺上的“175米”的紅色數字特別醒目。相比前幾日,江水又沿著壩頭廊道略有上升。從六閘首碼頭乘“長江三峽1號”逆江而上,窗外江水平靜得就像一面鏡子。輪船駛過,盪起陣陣波瀾,打破了那份寧靜。江邊飄起陣陣炊煙,懸崖峭壁有鬱鬱蔥蔥的樹木點綴。此前遙不可及的大自然傑作,如今近在眼前,觸手可及。剛出發一會兒,“高峽平湖”沿途的美景已讓記者目不暇接。 從六閘首碼頭隔江望去,樓房鱗次櫛比,高低錯落有致。那就是“壩上庫首第一縣”秭歸新城。為配合三峽蓄水,秭歸縣城從老歸州整體東遷。古民居的白牆青瓦繼承了往日古樸風格,茅坪港繁忙的船隻,又讓這座歷史古城增加了幾分現代氣息。 秭歸新縣城東邊鳳凰山的山樑上,屈原祠與三峽大壩隔江相望,相距不足1公里。始建於唐代的屈原祠,與重慶的張飛廟、白鶴梁、石寶寨一起成為三峽庫區文物搬遷復建的四大單列項目。古老的屈原祠與現代的大壩,隔著高峽平湖遙遙相望,別有意味。
高峽平湖高峽平湖
作為移民代表,秭歸縣茅坪鎮銀杏沱村60歲的老人黎祥源親眼見證了三峽工程的建設全程。站在甲板上,看著寬闊的江面,他說,之前賽龍舟在很偏僻的小港,場地不夠寬敞。如今秭歸搬進了新縣城,在木魚港有了專業的賽龍舟場地,今年端午節舉辦了全國性的賽事,吸引了不少外來遊客,許多村民還辦起了農家樂酒樓,旅遊旺季時收入十分喜人。 銀杏沱村目前是湖北省的移民示範區。據黎祥源介紹,水位因蓄水上漲後,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洗衣服了,不過村民現在家裡大多有了洗衣機,生活條件早改善了。村里用上了自來水,統一建了沼氣池,不但淨化了水質,也提高了衛生條件。 在遊船大廳的一角,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科技與環保部副主任顧宏進透過玻璃窗,默默地欣賞著他再熟悉不過的美景。參與長江電力開發的幾十年里,三峽庫區是顧宏進常來的地方。 “上世紀80年代還存在大量的砍伐現象,現在長江沿線的植被保護整體上得到很大改善。我1982年初到宜昌時,它只是長江邊上的一個小鎮,如今宜昌已發展成繁華的都市。”顧宏進說,“依託三峽工程,庫壩區已是舊貌換新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