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鰭東方魨

黃鰭東方魨

黃鰭東方魨學名Takifugu xanthopterus,又名黃鰭多紀魨,俗名黃鰭河魨、花河豚、花龜魚、乖魚、紅目乖、卡草留街、氣規、規仔)為硬骨魚綱魨形目四齒魨科東方魨屬的一魚類黃鰭東方魨分布廣,各海區較常見,產量較高。牙銳利,常咬斷釣鉤繩絲及網具。不宜食用,卵巢和肝臟劇毒,大腸有毒,肌肉、皮、精巢無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鰭東方魨
  • 拉丁學名:Takifugu xanth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1850)
  • 別稱:乖魚, 花河豚, 花龜魚, 卡草留街, 紅目乖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魨形目
  • 亞目:魨亞目
  • :魨科
  • :東方魨屬 
  • :黃鰭東方魨
  • 分布區域:日本、韓國、北韓,以及台灣、香港等中國沿海海域
形態特徵,分布,生境,經濟利用,

形態特徵

體亞圓筒錐形,頭胸部粗圓,微側扁,軀幹後部漸細,尾柄圓錐狀,後部漸側扁。體側下緣縱行皮褶發達。頭大,鈍圓,頭長顯著短於鰓孔至背鰭起點距。吻短,鈍圓, 吻長顯著短於眼後頭長。眼中等大,側上位。眼間隔寬,稍圓突,為眼徑2.0~3.9倍。鼻瓣呈卵圓形突起,位於眼前緣上方;鼻孔每側2個,緊位於鼻瓣內外側。口稍小,前位,呈橫淺弧形狀。上下頜牙呈喙狀,牙齒與上下頜骨癒合,形成4個大牙板,中央縫顯著。唇厚,有細裂紋,下唇較上唇長,其兩端向上彎曲,伸達上唇外側。鰓孔中大,側中位,呈淺弧形,微傾斜,位於胸鰭基底前方。鰓膜白。
體背面自鼻孔前緣上方至背鰭前方和腹面自鼻孔後緣下方至肛門前方均被小刺,小刺較強,餘部光滑無刺。側線發達,背側支側上位;向前與眼眶支相連;前方達吻上方,在鼻瓣前方,左右吻支相連,形成吻背支;在眼眶支後端下方向下垂直,形成頭側支;在鰓孔上方,左右背側支橫走分支,相連形成項背支;背側支向後延伸至尾柄末端上方;下頜支自口角下方向後延伸,止於鰓孔後緣下方;腹側支自胸鰭末端下方延伸至尾柄末端下方。
背鰭一個,位於體後部、肛門稍前方,近似鐮刀形,中部鰭條延長。臀鰭一個,與背鰭幾同形,基底與背鰭相對,或稍後於背鰭起點。無腹鰭。胸鰭側中位,短寬,似倒梯形,後緣稍圓形。尾鰭寬大,後緣呈淺凹形。
體腔大,腹腔淡色,鰾大,有氣囊。
黃鰭東方魨頭骨形態類型屬於黃鰭東方魨型。骨質薄,質硬而細密,呈象牙白色。中篩骨短而亮,前緣分叉中等凹形。額骨隆起面窄,無細刻紋。左右額骨隆起線呈瘦細腰形,細腰中部窄,稜線不明顯,前端向外弧形彎曲,伸至前額骨內側後緣,與*相連,後端亦向外弧形彎曲,達到額骨後緣外側。後端隆起線中部有一棘狀突起。額骨後緣具2~3個大尖棘狀突起。細腰中部外側具一淺凹陷。額骨寬特大,顯著大於額骨長。前額骨大,呈四方形,前緣微凹,向內傾斜,外側角鈍圓,外緣長,平直或微向外突,後部向外側擴大。額骨外緣頗短,約等於前額骨外緣的1/3。蝶耳骨短而中等寬,向後彎曲伸出。眶卜緣較短,由很長的前額骨和頗短的額骨和蝶耳骨外緣構成。黃鰭東方魨的頭骨形態變化特異,與其他多數種頭骨有顯著不同。
生活時,體背面淺青灰色,有多條深藍色斜行寬頻,寬頻有時斷裂成斑帶狀。無胸斑,胸帶附近的斜行寬頻末端常呈橢圓狀。背鰭基底有一橢圓形藍黑色大斑。胸鰭基底內外側各具一藍黑色圓斑。腹面乳白色。體側下緣縱行皮褶幼魚時呈黃色,成魚時為乳白色。各鰭顯明橘黃色。

分布

本魚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韓國、北韓,以及台灣、香港等中國沿海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長崎。

生境

黃鰭東方魨為暖溫水性近海底層中大型魚類。主要攝食貝類、甲殼類、棘皮動物和魚類等。個體較大,體長200~500 mm,大的可達600 mrn。喜集群,亦進入江河口,幼魚棲息於鹹淡水中,冬期末性腺開始成熟,春季產卵。南方海域4~5月開始出現幼魚。每年2月從外海游向近岸,10月由近岸向外海洄游越冬。為延繩釣、拖網、定置網和流利網等的兼捕對象。本種分布廣,各海區較常見,產量較高。牙銳利,常咬斷釣鉤繩絲及網具。

經濟利用

不宜食用,卵巢和肝臟劇毒,大腸有毒,肌肉、皮、精巢無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