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齒魨科

四齒魨科的魚類其實就是俗稱的“河魨”,也有人叫它氣球魚、氣規或鬼仔魚等,這是因為它們平常的體形已經圓滾滾了,但當需要自衛時,腹部更會膨大成圓球狀的緣故。此外,由於其上下頜與顎骨完全癒合,而中間又有細縫將之分成左右兩片,成為四齒狀,所以稱為“四齒魨”。四齒魨沒有腹鰭,只靠胸鰭和短小的背鰭和臀鰭游泳,所以泳速不快。它的體表因鱗片多埋在皮下,因此看來光滑無鱗,偶有短棘刺露出體表。四齒魨可以靠牙齒或咽齒的磨擦來發聲或是靠振動鰾來發出聲音。俗話說:“拚死吃河魨”,本科的兔頭魨屬(俗稱鯖河魨)其中有若干種肌肉有毒,有的甚至有劇毒,不管是被加工製造成魚乾或直接烹食,中毒事件時有所聞,因此必須學會辨識。俗名“白規”的月尾兔頭魨則是其中毒性最強的一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四齒魨科
  • 拉丁學名:Tetraodontidae
  • :動物界
  • :魨形目
  • 亞目:四齒魨亞目
  • 種類:共有19屬121種,台灣現有3屬38種
  • 生態:底棲,卵生,雜食或肉食
四齒魨的超級家族,集體產卵的模式,珊瑚礁的啃食者,如何辨識有毒的河魨,

四齒魨的超級家族

魨形目的的四齒魨魨亞目之下又可分成三個超科:鱗魨超科(含鱗魨及單棘魨兩科)、箱魨超科(只有箱魨一科),及四齒魨超科(含四齒魨、三齒魨、二齒魨及翻車魨四科,它們的頜齒癒合成2~4片的喙狀,沒有腹鰭或棘刺)。所有魨類只有二齒魨和四齒魨身體會鼓脹成球。四齒魨科又分成:體大而圓,背部平坦,側線發達的四齒魨亞科,以及體小而略側扁、背部呈弓狀,吻部較突的扁背魨亞科(或稱尖鼻魨)。前者棲地範圍廣,包括珊瑚礁、海草床、河口、沙泥地,甚或100公尺的深海,或是淡水河流及湖泊。全球共有18屬95種。而後者則只生活在珊瑚礁地區,共1屬26種,除一種在大西洋外,都分布在印度洋海域。
四齒魨科四齒魨科
四齒魨科的魚類當遇到危險時,會吞水到胃腹部的特殊空腔,使自己鼓脹成球,讓敵人無法一口吞食。此外,有不少種類體內的內臟、肌肉或皮膚都具有神經性劇毒,因此聰明的掠食者都知道,最好不要輕易嘗試所有的四齒魨。最近的研究還發現,當四齒魨受到威脅時,甚至於會分泌毒素到水裡,嚇阻掠食者的攻擊。

集體產卵的模式

四齒魨科有許多種類都有聚集產卵的習性,如多紀魨屬(Takifugu)的魚在日本的5~7月會洄游到沙灘上去產卵,非常特別,甚至會挑滿月或新月的大潮水時,大批搶登礫石灘上產卵,蔚為奇觀。

珊瑚礁的啃食者

四齒魨科魚類的食性相當廣泛,有些種啃食海藻或海草,有些種則以生活在礁區、行動緩慢、帶有硬殼的無脊椎動物為食。它堅硬有力的齒板,可以啃食或咬碎珊瑚、蝦蟹貝類或海星、海膽等棘皮動物的硬殼,像是魔鬼海星(棘冠海星)就是其中一種──紋腹叉鼻魨(Arothron hispidus)的食物。也因此之故,人們在飼養淡水水族寵物時,如果水族缸中出現大量的螺類,就會放進一些淡水的魨屬魚類(Tetraodon spp.)來幫忙清除螺類。

如何辨識有毒的河魨

被列入饕客紅色警戒名單的兔頭魨屬的河魨型態均很相似,其中的克氏兔頭魨(又稱暗鰭兔頭魨或黑鯖河魨)、懷氏兔頭魨(白鯖河魨)及滑背河魨的肌肉均無毒,但滑背河魨的內臟有劇毒,而月尾兔頭魨(毒鯖河魨)、橫紋多紀魨則連肌肉、內臟都有劇毒。其他種類的毒性則強弱不一。兔頭魨的種類很多,辨識相當不容易,所以除非是領有執照的河魨料理店,最好都不要自己任意撿食及烹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