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經緯儀

黃道經緯儀

黃道經緯儀是清朝製造的八件大型銅鑄天文儀器之一,是我國重要的古天文觀測儀器,也是中國第一台以現代的黃道坐標系統作觀測的儀器。適用於作觀測太陽和行星等天體的運動。1673年製成,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古觀象台的觀測平台上。它代表著中國和西方文化與科技交流的重要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道經緯儀
  • 館藏地點: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138號
  • 所屬年代:清
  • 所屬博物館:北京天文館
  • 所屬地區:北京
儀器介紹,歷史變遷,相關信息,

儀器介紹

陳列位置: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台頂的西南角
儀 重:2752千克
儀 高:3.492米
黃道經緯儀的外層是南北向正立的“子午圈”,兩極安有銅軸,用半圓契合,使它固定。子午圈內的一個大圈叫做“極至圈”,用鋼軸契合在子午圈的兩個極點上,因此,叫做“黃道經緯儀”。在極至圈內,套著一個斜躺著的大圈,這個大圈平行於地球繞太陽旋轉的黃道,叫做“黃道圈”。黃道圈上刻有度數和黃道十二宮的圖案,是黃道經緯儀的基本大圈。有一根垂直於黃道圈面的鋼軸聯接黃道南、北兩極。最裡面的一個圓環叫做“黃道經圈”,與黃道南、北兩極相連,並且可以繞鋼軸旋轉,圈上也刻有度數。在觀測天體時,可根據黃道圈和黃道經圈的刻度來定出太陽和行星的位置。 整個儀器的觀測部分放置在一個半圓雲座內,由兩條背向而立的蒼龍托起,蒼龍的爪子緊緊抓住雕有雲紋斜交的十字交樑上。

歷史變遷

制於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製。主要用於測量天體的黃道經度和緯度以及測定二十四節氣.由於我國歷代天文學家對黃道坐標系統並不十分重視,因此,該儀製成後使用較少。

相關信息

中國古代天文儀器的發展在宋元時期達到高峰,但到明朝卻陷於停滯。與之相反,14世紀在西方開始的文藝復興衍生出一批影響深遠的科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們的科學及技術概念隨著耶穌會傳教士來華傳入中國。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康熙委任傳教士比利時人南懷仁為欽天監監副。南懷仁將第谷的天文儀器設計理念帶來中國,並在1669~1673年製成了六件大型儀器——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和天體儀,安放在北京的觀象台上,成為留存至今的重要中國古代天文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