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百家講壇)》是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閻崇年。本書以作者在《百家講壇》所作同名講座為基礎整理潤色而成,內容更豐富,更全面。學者使電視深刻,電視讓學者有為。
基本介紹
- 書名:康熙大帝(百家講壇)
- 作者:閻崇年
- 類別:歷史
- 出版社:中華書局
編輯推薦
《百家講壇》開壇元勛閻崇年五種視角全新解讀康熙大帝!
本書以作者在《百家講壇》所作同名講座為基礎整理潤色而成,內容更豐富,更全面。學者使電視深刻,電視讓學者有為。
通過閱讀本書,您會明白:
1.康熙皇帝為什麼能稱“大帝”?作者通過橫向和縱向的比較,也就是通過與他同時代的俄國彼得大帝、法國路易十四等的比較,通過與他不同時代的中國2000多年皇朝史上的歷代帝王比較,得出結論——不論是立足於中國,還是放眼世界,康熙皇帝都堪稱大帝。
2.在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康熙時代的歷史?作者始終把康熙時代的歷史作為一面鏡子,意在為今天提供一種借鑑。始終把康熙帝不僅看作一代帝王的楷模,更將其當作一個成功的人,探討他如何學習,如何處事,如何做人,甚至如何養生,也是為了給當代人提供一種經驗和教訓。
本書將將學術的謹嚴與電視講座的生動完美結合,以26講的篇幅全面介紹了康熙皇帝起伏跌宕的人生,特別是61年的執政經歷,讓您在輕鬆閱讀中全面了解康熙朝的歷史。
特別精選200餘幅圖片,其中包括難得一見的康熙皇帝洋裝像、西方傳教士手繪的中國地圖等,這些圖片為您直觀呈現康熙時代的盛世景觀。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書摘插圖
17世紀40年代,在世界上兩個偉大的國度里——亞洲的中國和歐洲的英國,幾乎是在同時,發生了兩件現象相似而又性質不同的歷史事件:
清順治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黎明,中國北京內城被李自成的軍隊攻破,明朝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北門外的萬歲山(在今景山公園),披髮跣足,自縊而死,就是披頭散髮,赤著腳,吊在樹上,自殺身亡。
清順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649年1月30日),英格蘭倫敦的上千名市民,走向白廳廣場,目睹了國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國王還發表演說。之後,劊子手揮起斧頭,砍下了他的頭,查理一世身首異處,悲慘而死。
這兩個重要歷史事件,雖然時間相近,只差5年;但是兩位君王的結局、兩個事件的變局,後果不同,相差甚遠。崇禎皇帝上吊後,明亡清興,由清朝取代了明朝,中國歷史,清承明制,仍沿著封建體制路線圖運行。而查理一世被議會判決處死後,英國歷史,幾經曲折,卻沿著資本主義路線圖運行。
歷史車輪滾動近200年,出現了一個誰也沒有想到的變局:強盛的大英帝國,以堅船利炮打開了大清帝國的國門。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割地賠款——曾經盛極一時的大清帝國,逐漸變成了任西方列強宰割的羔羊。
所以,清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難解難讀的朝代:一方面,從歷史縱向坐標來看,它曾經文緯武,寰宇一統,創造過“康熙盛世”的輝煌;另一方面,從歷史橫向坐標來看,它同列強差距,愈拉愈大,蒙受了喪權辱國的恥辱。因此,清朝歷史不僅得到眾多史學家的研究,而且受到幾代中國人的關注。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走近清朝的康熙大帝,通過了解康熙大帝不平凡的一生,回到17、18世紀之交的年代,觀賞歷史的波瀾壯闊,考察清朝的興盛衰亡,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汲取寶貴的經驗教訓。
康熙大帝(1654~1722年),姓愛新覺羅氏,名玄燁,8歲繼位,在位61年,享年69歲,是清朝第四任皇帝。康熙大帝開創了“康熙盛世”,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世界歷史的典冊上,他與幾乎同時代的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法國君主路易十四齊名,位列國際名君,聲名遠播世界。
我們現在比較常見的康熙大帝畫像,一般是這樣的:康熙帝端坐在寶座上,身著龍袍,表情嚴肅,完全是中國帝王的模樣。但在本書的第一講,我首先要展示給大家的康熙皇帝的畫像,卻是卷頭髮,藍眼睛,鷹勾鼻子,身著洋裝。在康熙帝之前,近兩千年的三百多位皇帝,很少有人被畫成洋人模樣。那么,康熙帝被畫成洋人的模樣,說明了什麼?說明康熙時代中國已經和世界開始連線在一起了。所以,要了解康熙帝,就要從他所處的時代講起。
《康熙大帝(百家講壇)》康熙皇帝之所以成為“大帝”,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時勢與英雄的關係,古今中外,爭論不休。我認為:是時勢與英雄共同創造歷史。
《康熙大帝》歷史系列講座,就從這裡開始。
……
康熙帝的個人休養
康熙盛世出現,主要因素有五:一是,國際環境有利,恰好處於西方大國兩次崛起高潮之間;二是,周邊國家協和,如果周邊環境不好,清朝也難以獨善其身;三是,國內因素有利,處在兩次社會大動盪之間相對平靜的時期;四是,滿洲族群新興,滿洲民族共同體是一個上升的、有朝氣的族群;五是,康熙個人素養。
康熙盛世出現的諸因素中,最主要因素是什麼?如果用最簡明的文字怎樣概括?我在《正說清朝十二帝》中,分析清興的根本原因時,突出講一個“合”字;在《明亡清興六十年》中,分析明亡的根本原因時,突出講一個“分”字;那么,在《康熙大帝》中,分析康熙盛世的根本原因時,則突出講一個“一”字。這個“一”字,於康熙帝治國,重點表現在三個方面:國家金甌一統,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派一流;於康熙帝個人修養,我想起《論語·里仁》里,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論語·衛靈公》里,孔子又說:“予一以貫之。”孔子在《論語》中兩次強調“一以貫之”。我說,康熙帝個人素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一”,具體言之,就是五個“一以貫之”。
這裡引出一個古老的話題:是英雄創造歷史,還是人民創造歷史?我認為是英雄與人民共同創造歷史。大家構想一下:如果康熙帝是一個荒淫無道之君,或是一個窮兵黷武之君,或是一個懦弱無為之君,或是一個懶惰怠政之君,儘管有上述四個客觀有利條件,也不能出現康熙盛世!康熙帝的個人素養,對於想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有所作為的人,都會得到有益的啟迪。
我著重探討康熙帝的個人因素,特別是探討康熙帝的個人素養。康熙帝的“一以貫之”,其表現,舉五例——知敬、知勤、知慎、知止、知學。
《康熙大帝(百家講壇)》(1)知敬:一以貫之。康熙帝認為,君子修德,在於知敬。知敬,就是要敬天、敬地、敬人、敬己,要有敬畏之心。康熙大帝,地位至高,權力至上,怎樣約束自己?作為皇帝的“敬”,就是對自己的約束。敬天,康熙帝說:“朕自幼登極,凡祀壇廟、禮神佛,必以誠敬存心。”(康熙《庭訓格言》)又說:“昔年曾因乾旱,朕於宮中設壇祈禱,長跪三晝夜,至第四日,步詣天壇虔禱,油雲忽作,大雨如注……朕自謂精誠所感,可以上邀天鑒。”我在這裡不是講迷信,而是講要虔誠敬天。敬地,必須敬畏養育我們的腳下這片大地。敬人,就是要仁愛。《大學》曰:“為人君,止於仁。”康熙帝的仁愛之心,源自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敬己,康熙帝說:“節飲食,慎起居。”這都是敬身、敬己。敬己,要從小事做起:“凡人修身治性,皆當謹於素日,朕於六月大暑之時,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縱而能者也。”(康熙《庭訓格言》)敬,不要時斷時續,而要“一以貫之”。總之,康熙帝認為“敬”就是“正”,他說:“念念敬,斯念念正;時時敬,斯時時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無在而不敬,故無在而不正。”(康熙《庭訓格言》)
(2)知勤:一以貫之。勤,就是勤奮,而不懶惰。康熙帝從8歲繼位,到69歲病故,終生勤政,終生勤學,以勞為福,以逸為禍。他的勤,包括勤奮、勤儉。他說:“祖宗相傳家法,勤儉敦樸為風。”(康熙《庭訓格言》)他認為一個人的貧與富,重要的因素,不在命運,而在勤勉:“惟患人之不勤不勉。”(康熙《庭訓格言》)因此,每一個人,當讀書樂志,惟勤學力行。康熙帝的一生,是勤奮的一生。以他勤政為例,五十餘年,從不懈怠,御門聽政,始終如一。他每天至少寫一千個字,他說:“善書法者,雖多出天性,大半尤恃勤學。朕自幼好書,今年老,雖極匆忙時,必書幾行字,一日亦未間斷,是故猶未至於荒廢。人勤習一事,則身增一藝;若荒疏,即廢棄也。”(康熙《庭訓格言》)如何讀書?他借用朱子的話:“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所以,康熙帝主張君子“五不敢”——“勤修不敢惰,制欲不敢縱,節樂不敢極,惜福不敢侈,守分不敢僭”(康熙《庭訓格言》)。
(3)知慎:一以貫之。知慎,就是謹慎。進爵封賞,判刑處罰,既要公正,又要慎重:“爵賞刑罰,乃人君之政事,當公慎而不可忽者也。”(康熙《庭訓格言》)康熙帝說:“凡天下事,不可輕忽,雖至微至易者,皆當以慎重處之。慎重者敬也!當無事時,敬以自持;而有事時,即敬以應事務,必謹終如始,慎修思永,習而安焉。”(康熙《庭訓格言》)康熙帝又說:“凡人於事務之來,無論大小,必審之又審,方無遺慮。”(康熙《庭訓格言》)就是慎之又慎,才無遺憾。不但工作要謹慎,而且生活要謹慎:“嘗見高年有壽者,平日俱極敬慎。即於飲食,亦不敢過度。”(康熙《庭訓格言》)總之,康熙帝一生謹慎:“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嘗少懈。”(《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
《康熙大帝(百家講壇)》(4)知止:一以貫之。一個人,既要知浮知沉,又要知合知分;既要知進知變,又要知足知止。知浮,可以不驕;知沉,可以不餒;知合,可以不孤;知分,可以不敗;知進,可以不衰;知變,可以不僵;知足,可以不辱;知止,可以不殆。康熙帝作為君王,特別自勉自戒,知足知止。康熙帝說:“世人衣不過被體,而衣千金之裘,猶以為不足,不知鶉衣袍縕者固自若也;食不過充腸,羅萬錢之食,猶以為不足,不知簞食瓢飲者固自樂也!朕念及於此,恆自知足。雖貴為天子,而衣服不過適體;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賞賜外,所用肴饌從不兼味,此非朕勉強為之,實由天性自然,汝等見朕如此儉德,其共勉之。”(康熙《庭訓格言》)康熙帝知足知止,既不立碑記功,也不自上尊號。他拒絕大臣請求為他立碑記功,說:“凡立碑者,惟為一時之名,並不能與永載實史可比,此事理應停止。”他更不允為他上尊號。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因平定三藩之亂,大臣奏請加上尊號,他認為“此奏無益”,一不準;兩年之後,台灣劃一版圖,大臣們請上尊號,他認為“不願煩擾多事”,二不準;後大臣又上奏請求,他說“不必行”,三不準;同年,喀爾喀蒙古首領等聯合上書,請加尊號,四不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在三征噶爾丹勝利之後,大臣請上尊號,五不準;後王公、官員等一齊到暢春園再度請上尊號,命以後“毋復再奏”,六不準;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五十大壽,王公官民又請上尊號,“終不允”,七不準;康熙帝花甲大壽之時,大臣們讚揚他功超三王、德越二帝,請“上尊號”,他答覆道“若侈陳功德,加上尊號,以取虛名,無益治道,朕所不喜”,八不準。康熙帝之文治武功,之出眾才華,在中國歷代帝王中確實是罕見的。而他八辭群臣上尊號,一貫堅拒別人的讚譽、恭維,更是難能可貴的。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二十四日,兩江總督阿山上奏說地方糧食豐收都是皇帝洪福與施恩的結果。康熙帝反而給他一個批答:“若雲此皆皇帝洪福齊天,恩播遐邇所致,則江北屬數地及山東數處,皆被水災,民游食者亦多,抑非福不與天齊,恩未能傳布所致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一直謙遜不驕,從不喜歡別人對他過分阿諛與讚美。
(5)知學:一以貫之。知學,就是重視讀書學習。康熙帝立志高遠。他說:聖人一生,只在志學。“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康熙《庭訓格言》)。凡人、俗人與賢人、聖人的區別在哪裡?在於讀書學習,以一貫之,堅定不移:“初學貴有決定不移之志,又貴有勇猛精進之心,尤貴有貞常永固不退轉之念。”(康熙《庭訓格言》)康熙帝讀書,終生堅持,手不釋卷。他讀《大學》(1753字)、《中庸》(3567字)、《論語》(15876字)、《孟子》(35261字),合計56457個字,都能念誦120遍、背誦120遍,直至老年,還能背誦。康熙帝終生讀書,手不釋卷,直至老年,好學不輟。康熙帝是一位學習型的皇帝。
總之,康熙帝的這些素養,不是一暴十寒,也不是淺嘗輒止,而是“一以貫之”。康熙帝可貴的素養在於一個“一”字。用康熙帝的話來說,就是“公四海之利為利,一天下之心為心”。康熙帝突出“一”字,卻產生了“僵”字。但他仍是中國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
——摘自《康熙大帝》第26講《千年一帝》
康熙帝如何學習
愛好西學
《康熙大帝(百家講壇)》康熙帝小的時候,從他皇父順治帝和祖母孝莊太皇太后那裡,接觸到耶穌會士,可能受到西方科學的影響。但真正促使康熙帝學習西方科學的原因,還要從“湯若望案”與“楊光先案”講起。
先是,清攝政睿親王多爾袞於順治二年(1645年)決定頒行崇禎時湯若望等制訂而未頒行的新曆,定名《時憲歷》。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受到順治帝及孝莊太后的信任,被任命主掌欽天監。但是,康熙三年(1664年),欽天監漢官楊光先上書攻擊湯若望及其曆法,聲稱:“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指責新曆只編200年,大清朝則要億萬年。輔政大臣鰲拜等支持楊光先,湯若望、南懷仁被下獄,欽天監的五名官員被處死。楊光先任欽天監監正,吳明烜(xuān)為監副,廢除《時憲歷》,恢復舊曆法。這就是“湯若望案”。受此案牽連的又一人是南懷仁。
南懷仁(1623~1688年),比利時人,耶穌會士,青年時曾學習數學和天文,順治七年(1650年)到北京,協助湯若望修訂曆法。
湯若望、南懷仁被下獄後,北京發生地震,二人獲釋。康熙帝親政初,楊光先等進康熙八年曆書。康熙帝派人向南懷仁問詢意見。南懷仁指出:康熙八年的閏十二月,應在康熙九年正月,並指出其五條差誤。康熙帝讓楊光先、南懷仁進行辯論,各抒己見,沒有結果。又命大學士、六部九卿等親到觀象台測驗,又在午門前測驗。先後三次測驗:“南懷仁所指,逐款皆符;吳明烜所稱,逐款不合。”(《清聖祖實錄》卷二八)南懷仁測驗準確,楊光先測驗錯誤。康熙帝令將楊光先革職(病死於回鄉途中),命南懷仁為欽天監監副,管理監務,恢復使用《時憲歷》。
通過湯若望案與楊光先案,康熙帝深感作為一國之君,應當通曉科學,否則無法決策。這促使他吸納西學,學習科學。他後來回憶說:“朕幼時,欽天監漢官與西洋人不睦,互相參劾,幾至大辟。楊光先、南懷仁於午門外九卿前當面賭測日影,奈九卿中無一知其法者。朕思己不知,焉能斷人之是非?因自憤而學焉。”(康熙《庭訓格言》)在萬幾餘暇,專注學習天文曆法,一十餘載(《御製三角形推算法論》)。
康熙帝令南懷仁進講天文學、數學等,他是康熙帝的第一位外籍教師。南懷仁親自或主持製成儀器53件,有的專歸皇帝使用。儀器製作精細,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儀器。設在觀象台的,有測定天體黃道坐標的黃道經緯儀、測定天體赤道坐標的赤道經緯儀、測定天體地平坐標的地平經儀和地平緯儀、測定兩個天體間角距離的紀限儀和表演天象的天球儀等,其中黃道經緯儀和赤道經緯儀是清朝以前沒有的。中國天文學家使用這些儀器二百多年(席澤宗《清代人物傳稿》上編卷八《南懷仁》)。其特點是:製作和安裝較精細,刻度盤上使用了游標,提高了讀數精度,黃道經緯儀上安裝了黃極軸和黃極圈等(《中國天文學史》)。有人評價說:“西人熟於幾何,故所制儀象極為精審;蓋儀象精審則測量真確,測量真確則推步密合。西法之有驗於天,實儀象有以先之也。”(阮元《疇人傳》卷四五)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有的儀器被德國人竊走,1919年德國作為戰敗國,根據國際協定,又歸還中國。今北京建國門古觀象台上,能看到這些儀器。
南懷仁在康熙九年(1670年),做了一件漂亮的事。這年夏,為修建順治帝孝陵,需將四塊巨石(兩塊為碑石,每塊重7萬斤,另兩塊為基石,每塊重12萬斤)運過盧溝橋。盧溝橋年久失修,難以承受如此重壓,這成了工部的難題。有關人員提出兩個方案:一是用特製16個輪子的特型大車,以300匹馬牽引,運載巨石過橋,此需加固橋體;二是在河床上築路,從河上通過。康熙帝命工部官員向南懷仁徵求良策。南懷仁親赴現場考察,認為不宜從橋下過河運輸;可以從橋上運輸,且不必加固橋體。他提出絕不可用馬牽引車輛運石,因為數百匹馬的劇烈而有規律的震動,比巨石對橋的破壞力更大。那怎樣運呢?他設計的牽引系統是,用滑輪組和多絞盤,以12組動滑輪和24條繩索,分散重量,起動絞盤,使巨石在橋上平緩移動,獲得成功。
在平定三藩之亂時,南懷仁製造出便於攜帶的輕巧火炮。康熙十四年(1675年)五月,炮成,康熙帝親臨盧溝橋炮場檢驗,見炮身小,火力大,命中率高,運輸方便(可放在騾馬背上運行)。康熙帝稱讚說:“西洋炮甚利,且輕便易運。”(《清朝文獻通考》卷一九四)將士們稱之為“得勝炮”。繼續製造出銅炮240門。康熙帝為表彰他的功績,加他工部右侍郎銜。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南懷仁從馬上摔傷後死去,終年66歲,葬今北京車公莊大街6號院內。康熙帝命厚葬。一年後諡號勤敏。康熙帝還撰文說:“爾南懷仁,遠來海表,久掌星官,學擅觀天,克驗四時之序,識通治歷,能符七政之占,非惟推步無差。”(《熙朝定案》)南懷仁出生地比利時貝當城中心廣場上,今豎立1913年塑造的南懷仁巨大銅像。
南懷仁去世後,耶穌會士張誠、白晉和徐日昇成為康熙帝的西洋老師。
張誠(1654~1707年),法國人;白晉(1656~1730年),法國人;徐日昇(1645~1708年),葡萄牙人,在康熙帝身邊36年,一直到死。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張誠和白晉等以“國王數學家”的身份,被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派遣來華,供奉內廷,為康熙帝進講天文曆法、數學、醫學、化學、藥學、人體解剖學等自然科學知識。他們博學多才,深受康熙帝賞識。現在故宮博物館還收藏著當年他們給康熙帝講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用滿文整理的講稿。
張誠、白晉到北京學習九個月滿語,將教材譯成滿文,並用滿語進講三角、幾何和代數,還介紹了比例規、算籌等計算工具。康熙帝認真學習,反覆思考,運用儀器,親手操作。康熙帝使用過的一些計算工具,至今收藏在故宮博物院。白晉記述了康熙帝學習科學的情節:
皇上認真聽講,反覆練習,親手繪圖,對不懂的地方,立刻提出問題,就這樣整整幾個小時和我們在一起學習。然後把文稿留在身邊,在內室里反覆閱讀。同時,皇上還經常練習運算和儀器的用法,複習歐幾里得的主要定律,並努力記住其推理過程……有一天皇上說,他打算把這些定律從頭到尾閱讀十二遍以上……皇上使用這些儀器,有時測量某座山的高度,有時測量某個顯眼地方的距離。這些測量都是在隨駕朝臣面前進行的。(白晉《康熙皇帝》)
康熙帝一向主張不論中國的還是西方的曆法,都要用科學實驗證明其準確性,並親自作測驗。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初,康熙帝召大學士、九卿至御前,命人取來日晷,用筆畫出正午時光影應在的位置,一行人一直在日頭下等到正午,以檢視皇帝的預測,果然吻合。大臣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康熙帝通過親自使用儀器在皇宮中測驗日蝕,發現用西洋新法編制的曆書,在日蝕推算上,也出現了誤差(《清聖祖實錄》卷二一八)。又發現夏至的時間也有出入。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康熙帝對大學士等說:“天文曆法,朕素留心。西洋歷大端不誤,但分刻度數之間,久而不能無差。今年夏至,欽天監奏聞午正三刻,朕細測日影,是午初三刻九分。此時稍有舛錯,恐數十年後,所差愈多也。”(《清聖祖實錄》卷二四八)康熙帝的測驗比欽天監專家們的測驗更為精確。
白晉和張誠曾向康熙帝講述西方醫藥,如燒傷藥的套用。他們還應康熙帝建議,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宮中設立化學試驗室,用西法製藥。他們翻閱了當時法國藥物學家愛拉(1618~1698年)主編的《皇家藥典》,僅在三個月內,就製成多種丸散膏丹等藥品,康熙帝多次前來觀看。他們制的藥,不僅作御用,還分給官民。這是中國最先開辦的西藥製造作坊。
值得一提的是,白晉和張誠曾經治癒康熙帝的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五月,康熙帝患瘧疾,太醫院御醫藥無效後,張誠、白晉便將洪若翰、劉應二人帶來的金雞納(又名奎寧)獻上。連服藥數日,康熙帝病癒。皇帝賜給張誠、白晉白銀和衣服,還將西安門內一處被籍沒的王府撥給他們居住和傳教。以後康熙帝將金雞納視為“聖藥”,賞賜給他的親屬和部下,並曉諭服食之方。康熙帝從此對西醫西藥發生了興趣,白晉、張誠就把自己知道的西藥的配方、療效和製作方法,用滿文寫成了3本小冊子,一共介紹了30多種藥品。這3本小冊子現收藏在故宮博物院。這為以後西醫西藥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奠定了基礎。
康熙帝曾派白晉等回歐洲招聘科技人才。白晉上書路易十四,對康熙帝和清朝加以介紹。後來此文以《康熙皇帝》為名刊印,對於增進法國人士對中國社會的了解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後世保存了有關康熙帝的寶貴史料。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在暢春園創建了蒙養齋算學館。蒙養齋的任務是專門從事天文觀測,以及編纂《曆象考成》、《數理精蘊》等大型歷算著作。法國傳教士將它稱為“皇家科學院”。《清史稿》對蒙養齋也有記載:“聖祖天縱神明,多能藝事,貫通中、西曆算之學,一時鴻碩,蔚成專家,國史躋之儒林之列。測繪地圖,鑄造槍炮,始仿西法。凡有一技之能者,往往召直蒙養齋。”康熙帝在實踐中看到了自然科學的重要。他選拔一些有培養前途的人,尤其是年輕人,集中到宮中進行培養。為了傳續梅文鼎的家學,命其孫瑴(jué)成入內廷學習。李光地推薦的蘇州府學教授陳厚耀精通天文歷算,康熙帝親試之後,“命入直內廷,授編修”(《康熙政要》卷一八)。其他還有何國宗、明安圖、成德等。康熙帝常將他們召至御座旁,教以幾何、數學,或互對議論,探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