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桂枝五物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中醫方劑名。為溫里劑,具有益氣溫經,和血通痹之功效。主治血痹,肌膚麻木不仁,脈微澀而緊。臨床常用於治療皮膚炎、末梢神經炎、中風后遺症等見有肢體麻木疼痛,屬氣虛血滯,微感風邪者。

基本介紹

  • 功用:益氣溫經,和血通痹
  • 主治:血痹
  • 分類:溫里劑-溫經散寒劑
  • 出處:《金匱要略》
歌訣,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黃芪桂枝五物湯,芍藥大棗與生薑,益氣溫經和營衛,血痹風痹功效良。

組成

黃芪桂枝、芍藥、生薑、大棗。

用量

黃芪9g,桂枝9g,芍藥9g,生薑18g,大棗4枚。

用法

上藥,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功用

益氣溫經,和血通痹。

主治

血痹。肌膚麻木不仁,脈微澀而緊。

方義

方中黃芪為君,甘溫益氣,補在表之衛氣。桂枝散風寒而溫經通痹,與黃芪配伍,益氣溫陽,和血通經。桂枝得黃芪益氣而振奮衛陽;黃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藥養血和營而通血痹,與桂枝合用,調營衛而和表里,兩藥為臣。生薑辛溫,疏散風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棗甘溫,養血益氣,以資黃芪、芍藥之功;與生薑為伍,又能和營衛,調諸藥,以為佐使。

配伍特點

固表而不留邪,散邪而不傷正,邪正兼顧。

運用

本方為治療素體營衛不足,外受風邪所致血痹的常用方。臨床以肌膚麻木不仁,肢節疼痛,或汗出惡風,脈微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凡證屬氣虛血滯,營衛不和者,皆可選用。血痹病舌質紫暗,脈沉細澀者,可加當歸、川芎、紅花、雞血藤。治療產後身痛可重用黃芪、桂枝,下肢痛加獨活、牛膝、木瓜,上肢痛加防風、秦艽、羌活,腰疼重加杜仲、川斷、狗脊、肉桂等。

重要文獻摘要

1、《金匱要略》:“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2、《金匱要略論注》:“此由全體風濕血相搏,痹其陽氣,使之不仁。故以桂枝壯氣行陽,芍藥和陰,姜、棗以和上焦榮衛,協力驅風,則病原拔,而所入微邪亦為強弩之末矣。此即桂枝湯去草加芪也,立法之意,重在引陽,故嫌甘草之緩小。若黃芪之強有力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