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調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片玉痘疹》卷十二。主治元氣素虛,痘收靨,熱一向不已,脈遲形怯,熱而喜睡者。
基本介紹
- 名稱:黃芩調元湯
- 出處:《片玉痘疹》卷十二
黃芩調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片玉痘疹》卷十二。主治元氣素虛,痘收靨,熱一向不已,脈遲形怯,熱而喜睡者。
黃芩調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片玉痘疹》卷十二。主治元氣素虛,痘收靨,熱一向不已,脈遲形怯,熱而喜睡者。歌訣痘後渾身一向溫,忽然發熱不堪論;內傷外感分途治,此個真機說與人。組成黃芩、人參、麥門冬、炙甘草、當歸。用法用量水...
綿黃芪(生)一錢,當歸身(酒洗)八分,牛蒡子(炒研)七分,人參三分,白芍(酒洗)七分,連翹(去心)七分,木通七分,黃芩(酒炒)五分,黃連(酒炒)二分,防風七分,荊芥七分,桔梗六分,前胡一錢二分,蟬蛻(去頭足)十二隻,紅花(酒洗)三分,紫草茸(酒洗,研末)五分,生地黃(酒洗)一錢...
黃芩,中藥名。別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黃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質根莖肥厚,葉堅紙質,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總狀花序在莖及枝上頂生,花冠紫、紫紅至藍色,花絲扁平,花柱細長,花盤環狀,子房褐色,小堅果卵球形,花果期7~9月。黃芩生於向陽草坡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產於黑龍江,遼寧,...
為唇形科植物黃芩、滇黃芩、粘毛黃芩和麗江黃芩的根。多年生草本,高30-80cm。莖鈍四棱形,具細條紋,無毛或被上曲至開展的微柔毛,綠色或常帶紫色;自基部分枝多而細。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莖鈍四棱形,具細條紋,無毛或被上曲至開展的微柔毛,綠色或常帶紫色;自基部分枝多而細。葉互動對生;無...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撤。化學成分 黃芩根含黃酮類化合物:黃芩素(baicalein),黃芩新素(neobaicalein),即黃芩黃酮Ⅱ(skullcapflavoneⅡ),黃芩甙(baicalin),漢黃芩素(wogonin),漢黃芩甙(wogono-side),木蝴蝶素A(oroxylin,oroxylin A),7-甲氧基黃芩素(7-met...
條芩,又稱子芩,新根中部堅實的。清大腸火,治療大腸有熱的痢疾泄瀉。對於濕熱引起的黃疸癰腫瘡毒都可套用。簡介 黃芩又名條芩、子芩、枯芩、魁芩、山茶根子,是一種常用的大宗藥材。在秋、冬季當地上植株部分枯萎後,至來年出苗前,將其連根挖起,抖去泥沙,除去地上部分,將其烘乾或曬乾均可。當乾燥至四五成...
當歸調血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壽世保元》卷三。具有清熱調血之功效。主治下痢紅多,不拘新久。組成 當歸二錢五分(7.5g),白芍三錢(9g),黃連、川芎、黃芩、桃仁(去皮另研)各一錢(3g),升麻五分(1.5g)。用法用量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功用 清熱調血。主治 下痢紅多,不拘新久。加減化裁...
方藥:(1)常用方半夏瀉心湯合黃連溫膽湯加減。藥用姜半夏、黃連、黃芩、黨參、茯苓、枳殼、陳皮、竹茹、生薑。以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黃芩、黃連苦寒清熱,且半夏辛溫,芩連苦寒,一寒一熱,辛開苦降,調暢氣機,又可協調寒熱,用以為君;黨參、茯苓益氣健脾,以助脾胃,用以為臣;更佐陳皮健脾燥濕化痰,...
黃芩共之,能安胎調氣。枳實共之,能消痞除膨。君參、苓、藿、半,定胃寒之虛嘔。君歸、芎、芍、地,養血弱而調經。溫中之劑無白朮,愈而復發。潰瘍之證用白朮,可以托膿。5.《本草通玄》:白朮,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土旺則能健運,故不能食者,食停滯者,有痞積者,皆用之也。土旺則能勝...
【處方與加減】黨參、玄胡、川楝子、法半夏各15克,白芍12克,黃連、乾薑各克,制大黃、甘草5克。濕熱中阻重者,加黃芩、茵陳;氣滯者,加木香;胃陰不足者,去法半夏、大黃,加石斛、沙參;納差者,加山藥。【功效與用法】水煎服。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症見上腹部規律性疼痛,暖氣吞酸、納差,舌質暗有淤斑者...
組成: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焙乾),赤茯苓(去黑皮),麥門冬(去心,焙)各90g,酸棗仁、桂枝(去粗皮)、黃芩(去黑心)、遠志(去心)、人參各60g,甘草(炙)45g。功用:補氣壯膽,化痰開竅。主治:心膽虛怯,謀慮不決,膽氣上溢,虛熱口苦,神思不爽。出處:《聖濟總錄》重要文獻摘要 1、《醫方考》...
①《本草經集注》 :“黃芩、龍骨、理石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自鮮皮。畏款冬。勝烏頭。”②《藥性論》:“惡白僵蠶。忌豬肉。”③《蜀本草》:“畏牛膝。”【別 名】:王連、支連。 ①味連 又名:川連(《本草蒙筌》)、雞爪連、雞爪黃連、光連。② 雅連(《本草從新》)又名:峨嵋連、嘉定連、...
3.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不同程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按作用大小排列,黃連作用最強,其次是瀉心湯,黃連與大黃,黃芩與大黃。與單味藥組對照,黃連與大黃,黃芩與大黃大致呈相加作用,而黃連與黃芩及瀉心湯則呈明顯的協同作用。4.止血作用:通過對小鼠出血時間的觀察,結果:給藥組出血時間為18.5±5.6分鐘,...
上共為細末,每服四分,其瘧將發,預先吃飯一碗,將藥水酒調服,蓋被臥即愈。一治瘧先寒後熱,熱多寒少,或單熱不寒者。桂枝五錢,石膏一兩五錢,知母一兩五錢,黃芩一兩。上銼,水煎服。一治瘧疾服藥,寒熱轉加者,知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也,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桂枝,水煎服。一治久瘧,不...
滋陰降火湯 【來源】《醫便》卷二。【組成】當歸3克 川芎1.5克 白芍藥(薄荷汁炒) 黃芩各2.1克 生地黃(薑汁炒) 黃柏(蜜水炒) 知母(酒炒)各2.4克 柴胡2.1克 熟地黃2.4克 麥門冬2.4克 【用法】上藥,加生薑1片,大棗1枚,水煎服。別以附子為末,唾津調貼湧泉穴。【主治】陰虛火動,起於九泉者...
達原飲原名達原散,為明朝中醫吳又可(吳有性)所創,載於《溫疫論》。由檳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藥、黃芩、甘草七味藥組成。用於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憎寒壯熱,每日一至三發者。吳又可指出,檳榔除嶺南瘴氣,厚朴破戾氣,草果除伏邪,“三味協力直達其巢穴,使邪氣潰敗,速離膜原……以後四味,不過調和之...
水八杯,煎取三杯,口乾則與飲令盡,不便,再作服。(《溫病條辨》增液湯)乾地黃 ③治虛勞吐血不止:生乾地黃一兩,黃芩一兩,白芍藥一兩,阿膠二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一兩,伏龍肝二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糯米粥飲調下二錢。(《聖惠方》地黃散)④治鼻衄及膈上盛熱:乾地黃、...
《醫碥》卷二:滋陰降火湯 處方 當歸3克 川芎1.5克 白芍藥(薄荷汁炒)黃芩各2.1克 生地黃(薑汁炒)黃柏(蜜水炒)知母(酒炒)各2.4克 柴胡2.1克 熟地黃2.4克 麥門冬2.4克 功能主治 治陰虛火動,起於九泉者。用法用量 上藥,加生薑1片,大棗1枚,水煎服。別以附子為末,唾津調貼湧泉穴。氣虛,...
苓甘五味姜辛湯 【成份】 茯苓四兩(12g),甘草三兩(9g),乾薑三兩(9g),細辛三兩(5g),五味子半升(5g)。【主治】 寒飲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脈弦滑等。清氣化痰丸 【成份】 陳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實麩炒、黃芩酒炒、瓜蔞仁去油、茯苓各一兩(各30g),膽南星、制半夏...
水煎服。另用發灰、百草霜、敗棕灰、蒲黃炒黑存性,各等分研勻。上藥煎就後,加藥末3g調服。主治 血分有熱,崩漏日久,六脈虛弱,體虧無神。加減化裁 如實火盛,迫血妄行,口渴,舌黃,便燥,六脈烘滑,加黃柏、黃芩、梔仁之類,或加生地、赤芍、青蒿各6-9g,不應,加黃連。附註 附方1 安榮湯 組成 ...
血氣不調,或前或後,或多或少。附方 名稱:調經四物湯 組成:柴胡、條芩、當歸、荊芥穗、黑梔、蒲黃、元胡各3g,川芎6g,白芍12g,熟地4.5g,香附4.5g,甘草1.5g 用法:上藥作1劑,加藕節3個,水煎,溫服 主治:月經不調 出處:《錦秀中華養生全典上卷》功用:調經 名稱:調經四物湯 組成:川芎,川歸...
麻黃人參芍藥湯 神白散 十神湯 銀翹散 桑菊飲 防風解毒湯 竹葉柳蒡湯 華蓋散 三、攻里之劑 大承氣湯 小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 木香檳榔丸 枳實導滯丸 溫脾湯 蜜煎導法 芍藥湯 香連丸 更衣丸 四、涌吐之劑 瓜蒂散 稀涎散 五、和解之劑 小柴胡湯 四逆散 黃連湯 黃芩湯 逍遙散 藿香正氣散 六和湯 清...
六磨湯 痰飲內停型 旋覆代赭湯 二陳湯 大陷胸湯 大陷胸丸 茯苓丸 胃苓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 茯苓甘草湯 苓桂術甘湯 大半夏湯 五苓散 柴平湯 寒濕內蘊型 平胃散 厚朴溫中湯 達原飲 柴胡達原飲 藿香正氣散 痰熱內擾型 溫膽湯 黃連溫膽湯 小陷胸湯 濕熱中阻型 三仁湯 黃芩滑石湯 蒿芩清膽湯 芩...
方劑名稱:四物補經湯 藥物組成:香附6分,當歸6分,白芍(酒炒)6分,熟地黃5分,川芎5分,黃耆4分(蜜炙),白茯苓4分(去皮),白朮4分(去蘆),黃芩4分,玄胡索4分,陳皮4分,砂仁3分,小茴3分(酒炒),人參3分,阿膠(炒)3分,沉香(另研)3分,吳茱萸3分,粉草3分。製備方法:上銼。用法...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急性出血 組成:黃芩9g黃連4g黃柏9g焦山梔5g生地15g赤芍9g丹皮9g知母9g鮮石斛12g水牛角30g生茜草根30g連翹9g白茅根30g紫草30g。本方以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治療熱入血分、熱毒內蘊所致的皮膚黏膜出血。消斑方 結節性紅斑組成:銀花10g連翹10g板藍根10g生地12g赤芍15g丹皮10g黃芩10g知母10g...
血虛以人參、石脂為佐,血熱配以生地黃、薑黃、條芩,不絕生化之源;血積配以大黃,婦人形肥,血化為痰,二味姜浸,佐以利水藥。要之,血藥不容舍當歸,故古方四物湯以為君,芍藥為臣,地黃分生熟為佐,川芎為使,可謂典要雲。6.《本草彙編》:當歸治頭痛,酒煮服,取其清浮而上也。治心痛,酒調末服,...
有研究證實,現代中醫常用的治療溫熱病的方劑,如五個加減正氣散、兩個宣痹湯、兩個青蒿鱉甲散湯、三香湯、銀翹馬勃散、黃芩滑石湯、杏仁薏苡湯、宣清導濁湯、斷下滲濕湯等等,都是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所創製的。“初病氣結在經,久病血傷入絡”,這是葉氏又一著名論點。《臨證指南醫案》在積聚、...
若痰濁較甚,可加半夏以助祛痰,或加枳實、陳皮行氣以助祛痰;若痰黃黏稠,可加黃芩、瓜蔞以清熱化痰。使用注意 天南星燥烈有毒,陰虛燥咳者及孕婦慎用。附註 本方為治風痰阻絡之中風常用方。此方《丹溪心法》、《醫方考》、《景岳全書》均有記載。《雜病源流犀燭》名星香散。日·丹波元簡《救急選方》加...
5.葛根黃芩黃連湯 6.參蘇飲 附 芎蘇飲 香蘇飲 7.茵陳丸 8.大羌活湯 七、消補劑 1.平胃散 附 加味平胃散 參苓平胃散 香連 平胃散 不換金正氣散 2.保和丸 附 大安丸 3.健脾丸 附 枳術丸 4.參苓白朮散 5.枳實消痞丸(失笑丸)6.鱉甲飲子 7.葛花解醒湯 八、理氣劑 1.補中益氣湯 附 調中...
如果真如他所說,那么大、小、調胃三承氣湯將置於何地?攻下熱邪與燥屎又怎么會是“誅伐無過”?胃火上沖,食已則吐,仲景用大黃甘草湯,你說是治氣還是治血?滾痰丸用大黃黃芩瀉火,礞石墜痰,沉香行氣,與血分竟完全無涉,也是“誅伐無過”嗎?讀古人書,不要作古人的奴隸,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