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蹄黃
- 拉丁學名:Spenceria ramalana Trimen
- 別稱:黃地榆、白地榆、黃總花草和大黃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目:薔薇目 Rosales
- 亞目:薔薇亞目 Rosineae
- 科:薔薇科 Rosaceae
- 亞科:薔薇亞科 Rosoideae
- 屬:馬蹄黃屬 Spenceria
- 種:馬蹄黃
- 分布區域:西藏、雲南和四川
形態特徵,生態習性,地理分布,栽培技術,繁殖技術,栽培方法,病蟲害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8-32厘米;根莖木質,頂端有舊葉柄殘痕;莖直立,圓柱形,帶紅褐色,不分枝,或在栽培時稍分枝,疏生白色長柔毛或絹狀柔毛。基生葉為奇數羽狀複葉,連葉柄長4.5-13厘米,葉柄長1-6厘米;小葉片13-21個,常為13個,對生稀互生,紙質,寬橢圓形或倒卵狀矩圓形,長1-2.5厘米,寬5-10毫米,先端2-3淺裂,基部圓形,全緣,側脈不顯;托葉卵形,長約1厘米;莖生葉有少數小葉片或成單葉,3裂或有2-3齒。總狀花序頂生,長5-20厘米,有12-15朵花;苞片倒披針形,3淺裂或深裂,上部者窄披針形,不裂,長8-20毫米;花梗直立,長1.5-4厘米;花直徑約2厘米;副萼片披針形,長3-4毫米,其中2個較大,3個較小,連合成漏斗狀,先端銳尖,有4-5齒,外面除白色長柔毛外還有腺毛;萼筒長2毫米,萼片披針形,長7-8毫米,先端銳尖;花瓣黃色,倒卵形,長10-12毫米,寬7-8毫米,先端圓形,基部成短爪;雄蕊花絲黃色,長6毫米,宿存;子房卵狀矩圓形,花柱2,離生,絲狀,伸出花外很長。瘦果近球形,直徑3-4毫米,黃褐色,包在萼管內。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態習性
大黃宜在海拔1900~3000 米,年平均氣溫在10~18℃ ,無霜期,90~130 天,年雨量700~1500 毫米,年相對濕度60%~80%的高寒冷涼地區種植。大黃耐寒,喜乾燥、涼爽氣候,遇高溫多雨氣候,根部容易腐爛,因而移栽植地的排水必須良好,過濕或過乾均不利於大黃的生長,喜光照,不宜蔭蔽。
地理分布
產四川、雲南、西藏。
栽培技術
繁殖技術
馬蹄黃主要採用兩種繁殖方式,種子繁殖和根芽繁殖。
(1)種子繁殖。在植株生長良好的留種地,待果實變褐、尚未完全成熟時剪下花莖,曬乾並脫粒精選後,貯放於透氣性好的布袋內。種子最好在當年或次年播種,隔兩年種子發芽率明顯下降。春播在4月初至6月初,秋播在8月末至9月初。直播按行距9~10厘米淺溝均勻播種,播後覆土2~3 厘米厚,每畝播種均約5千克。播種後保持土壤濕潤,清除苗床雜草。苗高9~10厘米時,即可在陰雨天移栽,按行株距55×55厘米打塘,塘深5~6厘米,將苗立放於塘內,用細土培實,塘面應低於地面,以利保水和培土。
(2)根芽繁殖。收穫3年生以上植株時,選擇母株肥大、帶芽和大形根的根莖縱切3~5塊,切口外粘上草木灰隨切隨栽。按行株距55×55厘米打塘,每塘放1根莖,覆土6~7厘米,踏實。根芽繁殖雖然費工,但生長較快,一般第2年即能開花,第3年即可收穫。
栽培方法
(1) 選地整地:宜選擇寒冷山區,陽光充足,地勢高燥,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及透水性好的砂質壤土,不宜種在土質粘重、地勢低洼的地塊,宜與馬鈴薯、玉米、豆類等進行輪作。選好種植地後,每畝施農家肥、腐殖肥2~3噸作基肥,進行深耕,最好採用套犁(即在第1犁的溝中,再加1犁,達到深耕30~40厘米),整平耙細。然後理寬為1.3~1.5米的墒,墒面呈板瓦形,墒高15厘米左右。
(2) 繁殖方法:可採用種子或根芽進行繁殖,具體繁殖方法見繁殖技術。
(3) 田間管理:①中耕除草。出苗後加強田間管理,經常鬆土除草。4~5月可結合培土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7~8月進行第2次。要求種植地內無雜草根頭不露土。②摘取花莖。種植2年的大黃,應於5月間及時摘去從根莖部抽出的花莖,用土蓋住根頭部分並踩實,以防止切口灌入雨水而腐爛。③追施肥料。大黃喜肥,種植後每年應追肥2~3次。第1年的6月末,每畝追施廄肥2~3噸;第2次於8月末每畝追施100千克磷、鉀肥或適量草木灰;第3次於第2年的2~3月追肥,每畝施尿素8~10千克,普鈣20~30千克,在根側開溝施入,施後覆土澆水。
(4) 採收與加工:大黃春栽3年,秋栽4 年收穫。在9~10月地上部枯萎時,挖出根莖及根,除淨泥土、莖葉及小根,用瓷碗片颳去根莖及根的栓皮,切成段或小片後,用繩穿串懸掛於屋檐下陰乾或用文火烘乾。此外,可根據出口要求,分“ 箱黃”、“ 包大黃”、“大黃渣子”等不同規格進行加工。以質堅實、黃褐色、氣清香、味苦而微澀者為佳。
病蟲害防治
①輪紋病。葉上病斑近圓形,紅褐色,具同心輪紋,發病重時葉片枯死。借風雨傳播,擴大危害。防治該病應在冬季清除病葉並集中燒毀,減少越冬菌源。及時中耕管理,增施有機肥料,提高植株抗病性。出苗兩周后,開始噴施1:2:150倍波爾多液,每隔7~10天噴1次。發病初期噴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劑300~500倍液均可。
②炭疽病。葉片上病斑近圓形,中央淡褐色,邊緣紫紅色,以後生有小黑點,後期病斑穿孔。發病初期,噴灑0.5 :1 :150 倍波爾多液或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交替施用。
③霜霉病。在病葉上產生不規則、黃綠色、無邊緣病斑,葉背有灰紫色霉狀物, 發病嚴重時葉片枯死。高溫高濕發病重。防治該病應及時清除田間田邊雜草,減少初侵染源。雨季注意開溝培土,降低田間濕度。發病初期,噴灑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液或40%乙菌靈可濕性粉劑300~4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1000 倍液,任選一種均可。
④根腐病。發病植株萎蔫,根部腐爛。7~8月份多雨時發病較重。防治該病可採取與玉米、馬鈴薯、小米等作物輪作,及時中耕、鬆土、排水。發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或95%敵克松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灌根,連灌2~3次效果很好。
⑤斜紋夜蛾。又叫夜盜蟲。6~7月初齡幼蟲夜出啃食葉肉和下表皮,僅留下上表皮和葉脈呈紗窗狀,大齡幼蟲咬食葉片,僅留葉脈。該蟲害發生期應及時清除卵塊和初孵幼蟲,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發生期噴灑90%結晶敵百蟲800倍液或2.5%敵殺死乳油1500~2000倍液或40%硫酸菸鹼乳油800~1000倍液,任選一種防效均好。
主要價值
根可入藥,解毒消炎,收斂止血,止瀉,止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