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報檢植物:黃瓜病
檢測認定:黃瓜綠斑花葉病毒病
中文名稱:黃瓜綠斑花葉病毒病
英文名稱:Cucumber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病原中文名稱:黃瓜綠斑花葉病毒
病原拉丁學名: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簡稱CGMMV
病原分類地位:+ssRNA目、蕪菁花葉病毒科、菸草花葉病毒屬
地理分布:英國、德國、丹麥、俄羅斯、印度、日本、韓國、希臘、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亞、巴西、愛爾蘭、摩爾多厄、瑞典、芬蘭、波蘭;中國的台灣等省市的局部地區
危害部位:整株系統性侵染
傳播因子:種子、種苗、土壤、嫁接、機械損傷
防治指標:發病初期
檢疫地位:國內檢疫對象、進境檢疫對象
危害地位:該病具有高致病性、傳播速度快、難以防治,一旦蔓延,將會對瓜類生產造成毀滅性的損失。
該病自1935年被發現以來,曾先後在英國、德國、丹麥、荷蘭、俄羅斯、印度、日本、韓國以及我國台灣發生並造成嚴重危害。黃瓜綠斑駁病毒病以前在我國大陸沒有發生記載,2006年國內個別地方發現西瓜綠斑駁病毒病,2006年12月份中國農業部發布788號公告,將其列為全國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
病害症狀
黃瓜綠斑花葉病分綠斑花葉和黃斑花葉兩種類型。綠斑花葉型苗期染病幼苗頂尖部的2~3片葉子現亮綠或暗綠色斑駁,葉片較平,產生暗綠色斑駁的病部隆起,新葉濃綠,後期葉脈透化,葉片變小,引起植株矮化,葉片斑駁扭曲,呈系統性傳染。瓜條染病現濃綠色花斑,有的也產生瘤狀物,致果實成為畸形瓜,影響商品價值,嚴重的減產25%左右。黃斑花葉病型其症狀與綠斑花葉型相近,但葉片上產生淡黃色星狀皰斑,老葉近白色。
病原特徵
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稱黃瓜綠斑花葉病毒,簡稱CGMMV,屬+ssRNA目、蕪菁花葉病毒科、菸草花葉病毒屬病毒。病毒粒體桿狀,粒子大小300×18 nm,超薄切片觀察,細胞中病毒粒子排列成結晶形內含體。
病原生理特性:
鈍化溫度80~90℃,10分鐘,稀釋限點10-6,體外保毒期1年以上。可經汁液摩擦或土壤傳播,體外存活期數月至1年,除侵染瓠瓜、葫蘆外,還可侵染西瓜、黃瓜及甜瓜等。
侵染循環
種子和土壤傳毒,遇有適宜的條件即可進行初侵染,種皮上的病毒可傳到子葉上,20天左右致幼嫩葉片顯症。此外,該病毒易通過手、刀子、衣物及病株污染的地塊及病毒汁液借風雨或農事操作傳毒,進行多次再侵染,田間遇有暴風雨,造成植株互相碰撞枝葉摩擦或鋤地時造成的傷根都是侵染的重要途徑,高溫條件下發病重。
發病因素
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土壤積累病菌多的易發病。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播種過密、株行間鬱閉,抗性降低的易發病。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易發病。種子帶菌或用易感病種子易發病。
發病特點
該病由病毒引起的。黃瓜花葉病毒(CMV)毒源主要在多年生宿根雜草寄主植物或保護地蔬菜上越冬,以桃蚜、棉蚜的有翅蚜為傳播媒介。還可通過汁液如嫁接傳毒,但種子不帶毒。發病適溫20攝氏度。甜瓜花葉病毒(MMV)種子可帶毒,由種子傳毒使幼苗或植株發病。
發生規律
汁液和蚜蟲能傳毒。桃蚜和甜菜蚜也可傳毒。病毒還可通過鱗莖傳遞到下一年。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曬土,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源和蟲源。
(2)選用地勢高燥、排灌方便的田塊,並深溝高畦栽培,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3)播種後用藥土做覆蓋土,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
(4)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使用的有機肥要充分腐熟,不得混有植物病殘體。
(5)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6)和非葫蘆科植物3年以上輪作,或水旱輪作,育苗的營養土要選用無菌土,用前曬三周以上。
(7)避免在陰雨天氣整枝。打杈、綁蔓、授粉、採收等農事操作注意減少植株碰撞,中耕時減少傷根,澆水要適時適量,防止土壤過乾。
(11)嚴格檢疫,嚴禁疫區瓜類種子及瓜類果實對異地調運。
物理防治
在常發病地區或田塊,種子經70℃處理72小時可殺死毒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