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泥涌峽道
- 外文名:Wong Nai Chung Gap Road
- 位於:黃泥涌峽之上
- 全長:1200米
黃泥涌峽道(英文:Wong Nai Chung Gap Road)是香港港島中部的一條道路,位於黃泥涌峽之上,呈南北走向。北面與司徒拔道、寶雲道及大坑道交界連線,南面與淺水灣道...
黃泥涌峽的命名沿自從黃泥涌峽一帶形成的溪流所流下來的是黃色泥水,故稱其為黃泥涌。位於香港島正中部,聶高信山和渣甸山之間。它是5條道路的匯合處,位置相當險...
布力徑(英文:Black's Link)是香港一條道路,位於香港島聶高信山以南的山腰,連線灣仔峽與黃泥涌峽,部份路段為豪宅區,部份路段則為港島徑第四段的一部份,以19...
大潭水塘道 (Tai Tam Reservoir Road),是香港的一條道路,部份路段是斜坡路,或水塘堤壩道。大潭水塘道之街頭位置始自香港島黃泥涌峽,黃泥涌水塘公園之西北、...
大坑道,是香港銅鑼灣一帶半山的一條主要道路,依山而建,連線山上多個地區,包括大坑、渣甸山、跑馬地及黃泥涌峽。...
寶雲道是香港的一條道路,連線香港島半山區至黃泥涌峽一帶。道路西接中環馬己仙峽道,穿過灣仔峽的灣仔峽道,東接司徒拔道、黃泥涌峽道及大坑道交界。道路以第...
北起黃泥涌峽道,經紫羅蘭山山腰落山至淺水灣海灘,南接舂磡角道及赤柱峽道。也是去淺水灣必經之路,全長5.3公里。由於路段途經淺水灣泳灘,所以因此得名。每逢假日...
藍塘道(英文名:Blue Pool Road,於1932年10月7日命名),是香港島跑馬地區內的...藍塘道連線跑馬地市區北部的黃泥涌道及南部山上的大坑道及鄰近的黃泥涌峽道。...
1973年南風道通車後,香港仔一帶的車輛可經黃竹坑道、南風道及黃泥涌峽道來住港島北岸,成為繼薄扶林道後香港仔一帶第二條往港島北岸的通道。隨著1950年代至70...
司徒拔道于山下連線皇后大道東,向東南方向經過黃泥涌峽道及大坑道交界處,再轉往西北方向,連線山頂道及灣仔峽道、布力徑、中峽道、金馬麟山道、香港仔水塘道及...
由於當時香港仔隧道仍未建成,因此來回程途經司徒拔道、黃泥涌峽道及南風道,並繞經黃竹坑邨巴士總站。1976年6月1日:沙田總站遷往沙田墟(現址為沙田廣場)。1976年...
由於當時香港仔隧道仍未建成,因此來回程途經司徒拔道、黃泥涌峽道及南風道。當年在港島南區及新界開辦過海隧巴線,是隧巴發展上的突破,當時南區人口不多,只有華...
在1943年3月初,一位被囚於赤柱拘留營的拖拔醫生(Dr. Harry Talbot)因病獲準前往銅鑼灣法國醫院照X光片和接受手術,但4月27日返回拘留營途中,在黃泥涌峽道的檢查...
1981年10月26日投入服務,當時由中巴經營,初時往來北角(馬寶道)至置富花園,取道南風道、黃泥涌峽道和司徒拔道,晚間班次更繞經華富邨,1982年3月15日香港仔隧道...
1982年3月15日,香港仔隧道正式通車,該公司將原有行經南風道及黃泥涌峽道的4號線改行香港仔隧道,為首條途經行車隧道的特快小巴路線。同年更將服務時間提升至24...
2009年9月28日凌晨零時,黎文業獨自駕駛保時捷911GT3RS跑車沿跑馬地黃泥涌峽道落山,期間轉彎失事撞上石壆飛起,撞向護土牆後向前滑行70米。 圖片 15分鐘後消防...
(編號206-238,採用單門設計,一般行走港島一些狹窄的路段,如黃泥涌峽道)及54輛12米三軸利蘭奧林匹克空調巴士(編號342-395,採用雙門設計,主要行走來往中環、灣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