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防凌

黃河防凌

黃河流域的上游和下遊河道每年冬春常常發生冰凌危害。主要原因是河道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河道特徵所造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河防凌
  • 外文名:The Yellow River ice
  • 特點:冰凌危害
  • 原因:河道地理位置
正文,主要原因,凌汛特徵,冰凌危害,防凌措施,

正文

主要原因

①在上游,從甘肅省的蘭州至內蒙古河段,河流基本呈南北走向,緯度相差 4°37′,致使上下游的冬季月平均氣溫相差5℃以上。在自然情況下,包頭河段的流凌封凍比蘭州早,而解凍開河卻晚。在河道特徵方面,上游窄深,中下游寬淺、坡降緩、彎道多、平面擺動大。春季解凍開河時,在彎道淺灘處極易形成冰壩,漫灘決堤。②下游自河南省蘭考縣東壩頭以下至河口,由西南向東北流,緯度相差3°。其上段河道氣溫高於下段,封河自下而上,解凍開河由上向下;河道平面特徵是上寬下窄,封河時,河槽蓄水量多分布在寬河段。下段槽窄彎多,解凍開河時,上游段的大塊流冰常伴隨著凌洪堵塞在窄河段內,抬高水位,形成嚴重凌害。此外由於攔河建築物的壅水,也造成冰凌危害。如黃河鹽鍋峽水電站回水至上游,1962年1月出現了巨大的冰塞,最厚處達14~15m,冰塞體積4400萬m3,壅水使劉家峽水電站隧洞出口水位接近3000年一遇的洪水位,水位超過施工圍埝頂高達兩個月之久,大壩基坑被浸入冰下,電站施工受到嚴重影響。又如黃河陝西省府谷縣天橋水電站上游,於1981~1982年冬春,封河時發生了嚴重的冰塞,水位超過歷史最高洪水位2~4m。淹沒耕地7350畝,受災人口1340餘人。

凌汛特徵

①由於凌汛開河時,河槽蓄水的釋放,凌峰流量在沿程傳播中往往呈現遞增趨勢。如寧夏、內蒙古河段(簡稱寧蒙河段)1959年凌汛期,石咀山站流量860m3/s,到三湖河為1180m3/s,傳到頭道拐站時達2780m3/s。黃河下游在1957年凌汛期,孫口站凌峰 858m3/s,洛口站為1260m3/s,到利津站時峰值增為3430m3/s。②由於凍的阻力作用和封凍後冰蓋下積聚大量冰花,水位上升很高。寧蒙河段1972年凌汛期三湖河最高水位1020.42m,超出當年伏秋汛期最高水位 1.67m。黃河下游1955年凌汛期利津站最高水位15.31m,比當年伏汛期最高水位高3.31m。③狹窄彎曲河段卡冰機會多。寧蒙河段自巴顏高勒至托克托,較大彎道有69處,冰凌常常在彎道中堵塞。黃河下遊河道上寬下窄,在有記載的10次冰壩中,窄河道處占9次。

冰凌危害

寧蒙河段較大範圍的凌害平均兩年就有一次。下游凌洪災害自1883~1936年的54年中,有21年凌汛決口。1951年、1955年在尾閭河段曾發生了兩次堤防決口。

防凌措施

黃河凌害的防治,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主要靠堤防、人工打冰、爆破、飛機轟炸、炮彈炸等措施來抗禦凌害,效果較小,危害仍難以避免。60年代,黃河中游三門峽水利樞紐和上游劉家峽水電站相繼建成投入運用後,由於水庫的作用,凌汛危害大大減輕。劉家峽水電站根據內蒙古河段的冰情特點,在整個凌汛期,控制出庫流量由大到小和基本維持進出庫流量平衡的方式運行,並結合冰凌爆破,引洪分流等措施,對減輕寧蒙河段凌情起了很大作用。黃河下游凌汛,主要依靠三門峽水庫來調節,由於水庫防凌庫容較小,而下遊河段氣溫、流量變幅大,故採取泄蓄兼施的運用方式。一般在封凍前期,蓄少量水調勻河道封凍流量,抬高冰蓋。封凍期使流量由大逐漸減小;解凍開河期,再進一步減小下泄流量,以達到平穩開河的目的,同時並設立分水分凌區,結合破冰措施以及堤防、人防等,使凌汛威脅大大減輕。劉家峽水電站離內蒙古河段、三門峽水利樞紐離下遊河段均較遠,有關氣象冰情預報的預見期和精度尚難完全滿足水庫防凌運用的要求,故在掌握水庫運用時機方面尚需加強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