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東下自崑崙②,濁浪排山曉拍津③。
來往行人喧渡口④,只因名利少閒身。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
基本信息
【名稱】《黃河曉渡》
【年代】明代
【作者】佚名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黃河曉渡①
作品注釋
①這首詩選自《萬曆朔方新志》。黃河曉渡,明代無名氏創作的中衛十景詩之一。《中衛縣誌》云:“黃河在縣南十里。河自冰溝峽入境。其上流至靖遠、蘭州,水勢湍駛,穿崖觸石,激射而下。……至中邑之西四十里沙坡下,始平流。”此段黃河在中衛境內有不少渡口,《(宣德)寧夏志》只載有“應理州渡”一處,且未標明渡口方位。查《中衛縣誌》,明清之季,中衛縣(即應理州)境內黃河有渡口11處:永康渡,位城南10公里,即莫家樓房渡;常樂渡,在城南2.5公里處;新墩南渡口,在馬路灘;寧安堡渡,在石空堡南,距城45公里;南渡口,在田家灘,通平固路;廣武渡,在廣武東10公里,即峽口區一帶;老鼠嘴渡,在今中寧縣渠口農場三隊(原名鐵桶堡)東,時為寧夏通蘭州、平涼必由之路;張義渡,渡河至寧安堡;青銅峽渡,渡河至金積、靈武;沙溝渡口,渡河至長流水;泉眼山渡,在寧安堡境內。中衛十景之一的“黃河曉渡”可能是指寧安堡渡。中衛境內最早的黃河渡口是西漢設定的眴卷縣碼頭(在今中寧縣舟塔鄉),時稱黑城。唐朝在黑城南邊設定豐安城,作為黃河六城水運使的兵防要地。明朝以後,黃河南汊淤塞,新建的寧安堡城取代了豐安城的地位,古老的眴卷碼頭也就演變成了寧安堡渡。當然,“黃河曉渡”的渡口亦可泛指中衛境內的其他渡口。
②河流:《乾隆中衛縣誌》作“黃河”。
③津:渡口。
④渡口:《乾隆中衛縣誌》作“古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