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風辭》內容簡介: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是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下設的工作機構,由寧夏文化館、寧夏民族藝術研究所、寧夏社會科學院回族研究所等單位的專業人員組成,成立於2006年,設在寧夏文化館,主要承擔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組織實施工作。 自成立以來,該中心申報的回族山花兒、器樂、服飾等8個“非遺”保護項目,列入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承辦了國際剪紙藝術展,建立了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寧夏山花兒網。舉辦了全區萬人花兒會、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會,參加中央電視台春晚口弦展示演奏以及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祥雲小屋”展示等活動。 截至目前,已建立了22個國家級名錄傳承保護基地。2007年榮獲“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基本介紹
- 書名:黃河風辭
- 出版社: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寧夏人民出版社
- 頁數:785頁
- 開本:16
- 定價:360.00
- 作者:楊玉經
- 出版日期:2010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2704512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黃河風辭》:寧夏民族藝術研究所於1983年成立。主要從事開展音樂、舞蹈、戲劇、美術等藝術門類的基礎理論和套用理論的研究,開展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特別是回族文化遺產的蒐集、整理和研究,主辦《民族藝術》期刊,承擔全區藝術科學規劃與課題管理、自治區文化廳網站建設與運行管理,並協同藝術管理部門,有重點地抓好藝術創作與研究。
主要成果:
國家重點科研課題《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寧夏卷》《中國民間器樂集成·寧夏卷》《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寧夏卷》《中國戲曲志·寧夏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寧夏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寧夏卷》《中國曲藝志·寧夏卷》《六盤山區傳統文化藝術資源的保護與開發》《西夏藝術》等。
完成中國文化部多項藝術科研課題。
承擔《寧夏通志·文化卷》編纂出版工作,編輯出版《寧夏文化藝術探賾》《寧夏文化藝術研究集錦》《寧夏回族文化藝術博覽》《回族宴席曲薈萃》《寧夏回族花兒劇精選》等圖書。
主要成果:
國家重點科研課題《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寧夏卷》《中國民間器樂集成·寧夏卷》《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寧夏卷》《中國戲曲志·寧夏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寧夏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寧夏卷》《中國曲藝志·寧夏卷》《六盤山區傳統文化藝術資源的保護與開發》《西夏藝術》等。
完成中國文化部多項藝術科研課題。
承擔《寧夏通志·文化卷》編纂出版工作,編輯出版《寧夏文化藝術探賾》《寧夏文化藝術研究集錦》《寧夏回族文化藝術博覽》《回族宴席曲薈萃》《寧夏回族花兒劇精選》等圖書。
圖書目錄
序
古近代部分
關雎(周南)
蒹葭(秦風)
伐檀(魏風)
綿(大雅·文王之什)
長發(商頌)
四愁詩
高平牧馬
渡北河
邊城落日
塞北二首
餞王睃巡邊
奉和聖制送尚書燕國公說赴朔方軍
涼州詞
使至塞上
夜別韋司士
北上行
發白馬
公無渡河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選一)
使過彈箏峽
近聞
李(鄂)縣丈人胡馬行
望岳
送靈州李判官
喜聞盜賊番寇總退口號
送李騎曹之靈武
梁司馬畫馬歌
塞上曲
送李騎曹靈州歸覲
將軍行
九曲黃河
城鹽州
邊詞
隴頭流水
別靈武令狐校書
奉送范司空赴朔方
送李騎曹
送鄒明府游靈武.,
送劉侍御赴令公行營
安定城樓
河湟有感
登臨洮望蕭關
塞上
送節度赴朔方
征人怨
鹽州過胡兒飲馬泉
暮過回樂峰
夜上受降城聞笛
送靈州田尚書
曉發蕭關
送韓從事歸本道
登夏州城樓
聞北虜人靈州(二首)
出塞即事(選一)
條山蒼
西征
峽口山
過韋州
次韻答天啟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過平原作
庚辰西域清明
早發黃河即事
開平即事
河西歌效長吉體
濟南原上
新鄉媼
和趙承旨題岳王墓韻
送康元龍之靈武(二首)
朔方
寧夏閱邊
過豫旺城
黃河曉渡
黃河泛舟
漢渠春水
賀蘭晴雪
將至寧夏望見賀蘭山
出郊觀獵至賀蘭山
西夏寒食遣興
賀蘭大雪
黃沙古渡
古冢謠
渠上良田
觀黃河
秋曉過長湖
拜寺口
書懷
經行塞上
出塞
秋望
胡馬來
夏城漫興
遠眺
邊城
出塞詩
蜂窩山之捷
紅石峽歌
造壩
開渠
開金積渠
壬子行邊暖泉暫憩
塞上三首
古近代部分
關雎(周南)
蒹葭(秦風)
伐檀(魏風)
綿(大雅·文王之什)
長發(商頌)
四愁詩
高平牧馬
渡北河
邊城落日
塞北二首
餞王睃巡邊
奉和聖制送尚書燕國公說赴朔方軍
涼州詞
使至塞上
夜別韋司士
北上行
發白馬
公無渡河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選一)
使過彈箏峽
近聞
李(鄂)縣丈人胡馬行
望岳
送靈州李判官
喜聞盜賊番寇總退口號
送李騎曹之靈武
梁司馬畫馬歌
塞上曲
送李騎曹靈州歸覲
將軍行
九曲黃河
城鹽州
邊詞
隴頭流水
別靈武令狐校書
奉送范司空赴朔方
送李騎曹
送鄒明府游靈武.,
送劉侍御赴令公行營
安定城樓
河湟有感
登臨洮望蕭關
塞上
送節度赴朔方
征人怨
鹽州過胡兒飲馬泉
暮過回樂峰
夜上受降城聞笛
送靈州田尚書
曉發蕭關
送韓從事歸本道
登夏州城樓
聞北虜人靈州(二首)
出塞即事(選一)
條山蒼
西征
峽口山
過韋州
次韻答天啟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過平原作
庚辰西域清明
早發黃河即事
開平即事
河西歌效長吉體
濟南原上
新鄉媼
和趙承旨題岳王墓韻
送康元龍之靈武(二首)
朔方
寧夏閱邊
過豫旺城
黃河曉渡
黃河泛舟
漢渠春水
賀蘭晴雪
將至寧夏望見賀蘭山
出郊觀獵至賀蘭山
西夏寒食遣興
賀蘭大雪
黃沙古渡
古冢謠
渠上良田
觀黃河
秋曉過長湖
拜寺口
書懷
經行塞上
出塞
秋望
胡馬來
夏城漫興
遠眺
邊城
出塞詩
蜂窩山之捷
紅石峽歌
造壩
開渠
開金積渠
壬子行邊暖泉暫憩
塞上三首
文摘
吾觀黃河之渾渾兮,乃元氣之萃蒸。浚洪源於西極兮,注天流於滄瀛。貫后土之龐博兮,沓無溝之晶明。過積石而左轉兮,龍門呀而峻傾。薄太華而東騖兮,撼砥柱之崢嶸。人大陸而北徒兮,迷不辨夫九河之故形。經西海而紀眾流兮,擅浮沉之濯靈。覽頹波而懷明德兮,又何莫非姒氏所經營。登崑崙而俯視兮,固仿佛其初跡。馭高風而騁望兮,遂週遊其曲直。何末流之混濁兮,始清澄而涕涕。差澹灩而徐趨兮,勢法法而自得。觸險石以鬥暴兮,詫雷轟而轂擊。天宇擴其沆漭,渺上下之蒼黃。霧雨霪霪而渝集兮,混邃古之洪荒。微風盪拂而渙散兮,天機組織其文章。頹森浩而洶湧兮,百怪垂涎而簸揚。腥雲濁浪以盪汩兮,恍惚顛倒夫舟航。靈曜升而赫照兮,乘正色於中央。望舒御而下臨兮,列宿涵泳其光芒。若乃震秉符以行令兮,百穀淫淫其凍釋。山澤沮洳以上氣兮,增混漾之洋溢。魚龍乘濤以變化兮,杳莫測其所極。祝融載節以南屆兮,雷雨奮達以滂沛。潢支流而股合兮,百川奔而來會。木輪困而漂拔兮,蔽雲日而淘汰。狂瀾洶而齧岸兮,塊土焉塞夫沖潰。霜戒嚴而木脫兮,少昊執矩以司秋。洲渚緬邈而石出兮,始殺湍而安流。霰雪紛其四集兮,顓頊乘坎以奮神。大塊噫氣而摩軋兮,流澌下而龍鱗。層冰橫絕而山委兮,河泊驅石以梁津。羌險易而明晦兮,變朝暮與四時。飈風起而沖木兮,蟒怪駭其難推。
後記
黃河是一條咆哮千里,氣吞萬象的大河,她震耳發聵的吼聲讓每一個炎黃子孫凝神的心靈為之振奮顫動,並且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黃河,黃土地,黃種人,像有一條神秘的魂線貫穿一致,自然而然地聯繫起來。千秋萬代,生命之樹就在黃河兩岸凸凹不平的溝溝壑壑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黃河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嬗變與聚合,承襲與拒否,豪邁與深沉,昌盛與衰敗,傲視天下與遍體鱗傷,與日月競輝的風采和令人痛心疾首的幽暗。天地悠悠,歲月如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古韻已為塵埃淹沒,而理性主義的目光將掀開歷史的雲煙,探尋黃河文化的蹤跡。
黃河穿越崇山峻岭,破萬壑峽谷,人寧夏後,蜿蜒蕩漾在坦蕩如砥的廣闊平原上,賀蘭山脈溫情的臂彎把黃河環抱在塞上沃野之中。寧夏平原氣候溫潤,藍天明淨,萬頃沃野,谷稼殷和,塞上奇觀沙湖,蘆葦叢生,碧波映天,鳥飛魚躍。黃河在這片富饒的原野舒緩平靜,勝似閒庭信步,酣暢怡人。這就是黃河文化的意蘊。
黃河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嬗變與聚合,承襲與拒否,豪邁與深沉,昌盛與衰敗,傲視天下與遍體鱗傷,與日月競輝的風采和令人痛心疾首的幽暗。天地悠悠,歲月如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古韻已為塵埃淹沒,而理性主義的目光將掀開歷史的雲煙,探尋黃河文化的蹤跡。
黃河穿越崇山峻岭,破萬壑峽谷,人寧夏後,蜿蜒蕩漾在坦蕩如砥的廣闊平原上,賀蘭山脈溫情的臂彎把黃河環抱在塞上沃野之中。寧夏平原氣候溫潤,藍天明淨,萬頃沃野,谷稼殷和,塞上奇觀沙湖,蘆葦叢生,碧波映天,鳥飛魚躍。黃河在這片富饒的原野舒緩平靜,勝似閒庭信步,酣暢怡人。這就是黃河文化的意蘊。
序言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這條萬里長河從雄偉的巴顏喀拉山滾滾而出,穿高峽,越大漠,跨平原,浩浩蕩蕩奔騰人海,繁衍了生生不息的華夏子孫,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黃河是一條歷史長河、文化長河、精神長河。從黃河源到人海口,我們勤勞聰慧的先民們在兩岸繁衍生息、辛勤勞作,留下無數輝煌耀目的文物古蹟、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和浩如煙海的經典典籍,造就了敦煌文化、水洞溝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秦文化、三晉文化、齊魯文化等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歷史文化和文明遺存,織成了一座光彩奪目的藝術寶庫。那些燦若星辰、耳熟能詳的詩詞藝術就是這座寶庫中最寶貴、最燦爛的明珠。我國編於春秋時代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第一首《關雎》的第一句“關關雎鳩,在河之州”,就是以黃河為背景、化黃河人詩境的。自此以後,諸如劉禹錫、王之渙、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偉大詩人乃至當代偉人毛澤東等,都曾在黃河文化的沃土上吸取過營養,進行精神的輸出和文化的創造,留下了“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大河上下,頓失滔滔”等廣為世人傳頌的千古絕唱,不斷豐富著黃河文化的內涵,塑造著中華民族的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