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一般指本詞條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保護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地處渤海之濱,東營市境內,新、老黃河入海口兩側,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一千二、黃河口、大汶流三個管理站,總面積15.3萬公頃,其中陸地面積 82700公頃,潮間帶面積38250公頃,低潮時負3米淺海面積32050公頃。

2013年10月24日,在第三屆中國濕地文化節暨東營國際濕地保護交流會議上,國際濕地公約組織負責人宣布,經國際濕地公約組織最新確定,包括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內,中國的五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正式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黃河入海口
  • 占地面積:15.3萬公頃
  • 景點級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設立時間:1992年
  • 保護對象: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
區域概貌,位置境域,氣候,土壤水文,保護對象,動物,植物,管理狀態,管理機構,項目投入,科研價值,濕地生態,林種基因,穩定黃河,改良土地,

區域概貌

位置境域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位於山東省東營市的黃河人海口處,北臨渤海,東靠萊州灣,介於東北亞內陸和江淮平原之間。地理坐標為東經118°33′—119°207′,北緯37°35 ′—38 °12′,包括黃河入海口和1976年以前引洪的黃河故道兩部分。總面積15.3萬公頃,其中核心區5.8萬公頃,緩衝區1.3萬公頃,實驗區8.2萬公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南部區域位於現行黃河入海口,面積10.45萬公頃;北部區域位於1976年改道後的黃河故道入海口,面積4.85萬公頃。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氣候

降水量551.6mm,蒸發量1928.2mm,氣候為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土壤水文

自然保護區的土地是黃河近百年來攜帶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成陸的海相沉積平原,地勢平坦寬廣,東西比降1:10000左右,潛水位小於2m,礦化度10~20ml/L,土壤為隱域性潮土和鹽土土類,
保護區是世界少有的河口濕地生態系統海岸線131km,黃河流經61km。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以含沙量高而著稱於世,每年攜帶15億t泥沙流向大海,在三角洲淤積了大面積新生陸地,平均每年新造陸地2000~3000ha(3~4萬畝),每年以3km的速度向渤海灣推進。這裡水源充足,植被豐富,又因處於黃河流入渤海的交匯處,水文條件獨特,海淡水交匯,離子作用促進泥沙的絮凝沉降,形成了寬闊的泥灘(即濕地),土壤含氮量高,有機質含量豐富,浮游生物繁盛,極適宜鳥類居集。以此為基礎,吸引了大量過境和棲息繁殖的鳥類,同時,也提供了大片植物生長的土地,這片濕地保護區,其主要價值正在於此。

保護對象

動物

區內動物可分成陸生動物生態群和,海洋動物生態群,共記錄野生動物1524種。陸生脊椎動物300種,其中獸類20種,鳥類265種,爬行類9種,兩棲類6種。陸生無脊椎動物583種,其中節肢動物534種,原腔動物32種,扁體動物17種。陸生性水生動物223種,其中淡水魚類108種,甲殼動物49種,軟體動物13種,原腔動物18種,原生動物19種r環節動物4種,水生昆蟲12種。
海洋性水生動物共有41.8種,其中海獸類5種,海洋爬行類1種,海洋魚類85種,甲殼動物99種,軟體動物95種,環節動物81種,腔腸動物25種,紐形動物8種,棘皮動物10種,星蟲動物2種,腕足動物3種,毛顎動物1種,其它脊索動物3種。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最大的一塊新生濕地,區內動物分為陸生動物生態群和海洋動物生態群,共記錄野生動物1524種。陸生脊椎動物300種,無脊椎動物583種;陸生性水生動物223種,海洋性水生動物418種。保護區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重要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鳥類資源豐富,珍稀瀕危鳥類眾多。自然保護區內共有鳥類265種,其中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有:白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金雕、丹頂鶴白頭鶴、大鴇7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海鸕鶿、大天鵝、灰鶴、白尾鷂
等33種。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屬附錄Ⅰ的種類有白鸛、丹頂鶴等7種,屬附錄Ⅱ的種類有花臉鴨、鵲鷂等26種,屬於附錄Ⅲ的種類有大白鷺、針尾鴨等7種。在《中澳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中,保護鳥類81種,自然保護區內有51種。在《中日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中,保護鳥類227種,自然保護區內有152種。
自然保護區其他動物資源有:陸生脊椎動物35種,陸生無脊椎動物583種,水生動物641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白鱘、達氏鱘2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江豚、寬吻海豚、松江鱸魚等7種。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屬附錄Ⅰ的動物有棱皮龜、江豚2種,屬附錄Ⅱ的種類有豹貓、小鬚鯨等4種,屬於附錄Ⅲ的種類有黃鼬1種。

植物

保護區內共有各類植物393種(含變種)。其中浮游植物4門、116種(變種);蕨類植物3科、3屬、4種;裸子植物2科、2屬、2種;被子植物54科、178屬、271種,其中單子葉植物11科、57屬、87種,雙子葉植物43科、121屬、184種。

管理狀態

管理機構

管理機構為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東營市黃河口生態旅遊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內設辦公室、人事科、財務科、項目規劃科、資源管理科、旅遊開發科、執法監察科、科研站和濕地博物館等9個科室、單位,下設黃河口、大汶流、“一千二”三個管理站。黃河口管理站重點保護新生濕地生態系統,一千二管理站重點保護珍稀瀕危鳥類,大汶口管理站主要保護新生濕地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被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評為2008年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先進集體。

項目投入

2007年,圍繞保護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的目標,加大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和科研功能,增強了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
①投資165萬元,在大汶流管理站進行圍欄試點,對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衝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建設永久性防火隔離帶51.2公里、圍欄9.8公里。
②投資10萬元,在大汶流管理站15萬畝濕地修復區實施人工築巢招引工程,建設東方白鸛巢架21個。
③投資320萬元,搞好鳥類救護繁育中心配套完善,救治傷病鳥類,有計畫地進行珍稀瀕危鳥類人工繁育。
④數字保護區工程。完成總體設計、標準規範研製、歷史資料整理等工作,與科技部信息技術研究所合作進行無線傳輸遠程自動視頻監控系統建設試點,在大汶流管理站設定無線傳輸遠程自動視頻監控設備,為數字保護區建設提供經驗,增強自然保護區預警預報能力。
⑤重點物種和重要生態區域保護工程完成。野外調查和定點工作,制定工程實施方案,完成界樁、宣傳牌的製作和埋設。

科研價值

濕地生態

濕地生態系統是水生生態系統向陸地生態系統的一個過渡階段,其基本生態功能是調節水
份循環和維持濕地的動植物資源,特別是水禽的棲息地和遷移性鳥類的繁殖地,其脆弱性決定了易失難復原的現實,因而開展對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消費者的研究,掌握其演替規律,研究其發生、發展、組成至關重要。

林種基因

自然保護區內分布著天然柳林、天然檉柳林及大面積的野大豆,提供了對遺傳基因研究和植物發展演替規律研究的基本材料。

穩定黃河

開展黃河穩流固道研究是一個高難度課題,運用海動力學原理及黃河沉砂規律研究穩定黃河尾閭的工程措施,事關大局,意義深遠,將是對全民族的貢獻。

改良土地

自然保護區內隱性潮土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0%,這部分土壤pH值在7.5~7.8之間,極易發生鹽漬化。50年代後期的盲目開發,使該地區大片土地鹽鹼化,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和工農業生產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因此,在掌握該濕地生態系統演化規律的基礎上,開展對鹽鹼地優良環境研究和對各類資源充分、合理利用與改良研究,對我國建設黃河三角洲糧棉基地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