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黃橋決戰支前委員會舊址為明代何斐御史府第,清代擴建為黃橋何氏宗祠。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0月,何氏宗祠成為黃橋戰役支前委員會。黃橋決戰期間,黃橋人民奮勇支前,全鎮13家磨坊、66家燒餅店,80輛小車日夜忙碌,把黃橋燒餅支前物資都集中到何家祠堂,然後轉送到前線,有力地保障了黃橋戰役的勝利。
新四軍第三縱隊指揮部舊址系清代民間建築。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0月,這裡是黃橋決戰的重要指揮場所。粟裕和陶勇同志曾在四周查看地形,研究作戰方案,指揮所屬將士堅守黃橋,打退了頑固派的七次進攻。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舊址建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7月,新四軍東進黃橋,在黃橋中學設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陳毅、粟裕等領導在此樓辦公和住宿,研究制定了“聯李、擊敵、反韓”的一系列戰略方針,指揮了“營溪反擊”“攻克姜堰”等戰鬥。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頑固派加緊進行反共軍事摩擦。為了堅持抗戰,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奉命率主力部隊挺進蘇北,執行黨中央開闢蘇北、發展華中的戰略任務。同年9月30日至10月10日,陳毅、粟裕等率領的新四軍7千將士被迫與韓德勤3萬多主力決戰於黃橋,殲頑敵1萬1千多人,取得了黃橋戰役的全面勝利。黃橋戰役奠定了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基礎,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7月~10月,陳毅、粟裕、陳丕顯、管文蔚等領導同志在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舊址辦公和住宿,成立了江蘇的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
1979年4月,籌建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2010年,籌建新館;2017年初,試運行。
1984年4月,粟裕夫人楚青攜兒子粟寒生親自護送骨灰到黃橋,安放點選在黃橋公園後面的高垛上。
1989年,修建新四軍黃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
建築格局
黃橋戰鬥舊址,即黃橋革命歷史紀念地,以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為主陣地,轄4處革命舊址和2處紀念設施,包括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舊址、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舊址、新四軍第三縱隊指揮部舊址、黃橋決戰支前委員會舊址,新四軍黃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黃橋戰役革命烈士墓、
粟裕同志部分骨灰安放處。
主要建築
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
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位於黃橋鎮米巷10號丁家花園內。館內保留了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秋,陳毅、粟裕、陳丕顯、管文蔚等領導同志在此工作、生活的基本陳設。新館位於黃橋鎮致富北路388號,占地面積約82畝,建築面積近2萬平方米,建有主展館、圖書館、檔案室、文物庫房等,展廳面積約8000平方米,分七個展廳,展陳珍貴照片427幅、布展實物藏品234件,其中國家級文物30件。
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舊址
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舊址原丁家花園,位於黃橋鎮米巷10號。該花園系清代園林建築。建築均為硬山式屋面,粉牆青瓦坡屋頂,色調古樸典雅。占地面積約3785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458平方米,是中國地質事業奠基人之一
丁文江先生的故居。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舊址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舊址原黃橋中學工字樓,位於黃橋鎮文明路164號。舊址主體系仿德國式建築,兩層22間,外型成“工”字形,故稱“工字樓”,占地面積約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900平方米。
新四軍第三縱隊指揮部舊址
新四軍第三縱隊指揮部舊址原嚴復興樓,為清代民居嚴復興油坊會客樓,位於黃橋鎮東進東路61號。系清代民間建築,兩層6間,占地面積約385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40平方米。
黃橋決戰支前委員會舊址
黃橋決戰支前委員會舊址為明代何斐御史府第,清代擴建為黃橋何氏宗祠,位於黃橋鎮珠巷124號。現存房屋36間,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950平方米。
新四軍黃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
新四軍黃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黃橋鎮東首。塔高23.8米,造型抽象與具體相結合,相互纏繞的二面紅旗,象徵著八路軍、新四軍勝利會師和軍隊與人民的團結。塔基為八角形,寓意八路軍。四周台階分別為四層,每層四級及四塊臥碑,均寓意新四軍,八與四的構思,又象徵著八路軍與新四軍勝利會師。紀念塔主體為混凝土澆鑄,漢白玉貼面,塔基由花崗岩鋪設,塔名為粟裕同志手跡“新四軍黃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用金箔嵌貼,紀念塔背面鐫刻了陳毅同志手跡“江淮河漢今誰屬,紅旗十月滿天飛。”
黃橋戰役革命烈士墓、粟裕同志部分骨灰安放處
黃橋戰役革命烈士墓、粟裕同志部分骨灰安放處,位於黃橋公園內的穆園。粟裕部分骨灰安放處位於黃橋公園內。粟裕大將晚年遺囑,將他的骨灰撒在他當年曾經戰鬥過的地方。1984年4月,粟裕夫人楚青如約攜兒子粟寒生親自護送骨灰到黃橋,安放點選在黃橋公園後面的高垛上,墓基呈圓形,墓身底層呈正方形,頂層呈八角形,墓地四周環繞著16棵蒼松翠柏,寓意著粟裕同志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文物遺存
開國將領王必成的毛毯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
王必成擔任新四軍一支隊二團團長,在敵後創建抗日根據地。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新四軍拔除靖江縣境內的孤山西來日偽據點時,指揮這場戰鬥的是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二縱九團團長
徐緒奎。戰後,這條毛毯作為戰利品就留給徐緒奎團長使用,但是徐緒奎卻在黃橋戰役的第三戰營溪反擊戰當中,組織部隊消滅殘敵的時候,被一顆流彈打中,年僅25歲。徐緒奎犧牲後,他的警衛員金山同志就將這條毛毯交給了他的司令員王必成。這條舊毛毯的滾邊已經由王必成的愛人陳瑛同志換了兩次,三個大一點的破洞也補上了補丁,另外還有幾個小窟窿。他的愛人和女兒曾經多次讓他換條新的,他總是一口回絕,老將軍認真地說:“毛毯不能換,因為他有特殊的溫暖。”1989年3月,老將軍病逝。遵循其遺願,這條毛毯被其愛人陳瑛同志捐進了黃橋紀念館,成為了珍貴的革命文物,也成為將軍一生艱苦樸素的見證。
價值意義
黃橋戰鬥舊址是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隨著時間的推移,黃橋戰鬥舊址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成為老同志前來追憶往事,青少年前來了解歷史,成千上萬的參觀者來到這裡接受愛國主義精神的洗禮、獲取前進力量的紅色基地。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黃橋戰鬥舊址位於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市黃橋鎮境內。
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黃橋戰鬥舊址,路程約22.4千米,用時約34分鐘。